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随着“积善堂”大批明版古籍的发现与抢救性修复工作的展开,“华夏古籍”这个名字,在燕京乃至全国的文化界、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再是那个悄无声息、默默耕耘的小机构,而是真正展现出其在古籍发现、保护领域的独特眼光和强大行动力。周晓白趁热打铁,充分利用自己在文化部积累的人脉资源和日益提升的影响力,开始更加积极、更有策略地为韩风旗下的企业,尤其是作为整体形象的“风华集团”,牵线搭桥,参与更高规格、更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活动。

在她的精心引荐和运作下,韩风以“风华集团”的名义,成功赞助了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一场大型“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这次展览级别极高,汇集了来自敦煌研究院、新疆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十余家国内顶尖文博单位的珍贵藏品,许多国宝级文物是首次进京展出。在展览入口处最显眼的鸣谢单位和主要赞助商名录里,“风华集团”的名字,赫然与几家实力雄厚的国字头大企业并列。展览图录的扉页,也印上了“风华集团”的标识和简要介绍。韩风作为赞助商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并与多位部委领导、文博界泰斗并肩而立,握手交谈。镁光灯闪烁,记录下这位年轻企业家与文化盛事同框的画面。

这仅仅是开始。紧接着,在周晓白的亲自策划和推动下,“华夏古籍”公司独立出资,与国内顶尖学府——燕京大学古籍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一场“明清刻本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日本、法国以及国内各大图书馆、研究所、高校的数十位在古籍版本学、保护技术领域的顶尖学者。会议在燕京大学古色古香的礼堂举行,韩风作为主办方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他虽然言辞谦逊,自称“门外汉”,只是为学者们搭建交流平台,但其年轻、成功企业家的身份,与高端、纯粹的学术活动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和巧妙结合,本身就极具话题性和传播价值。各大媒体,尤其是专业文化媒体,对此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此外,“华夏古籍”还开始系统性地、有选择地资助一些学术价值高但出版困难、濒临失传的古籍整理与出版项目。例如,一套流传极少的清代民间画师绘制的《北地风俗图册》,生动记录了当时北方市井生活的百态;一套记载了古代各种即将失传的手工业技术、配方的地方性杂录《工器琐记》,都在“华夏古籍”的全额资助下,得以进行高清扫描、精心校勘,最终影印出版,限量发行,主要捐赠给国内外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图书馆,供学者研究使用。

这一系列高规格、有深度、持续性的文化赞助和学术活动,通过主流报纸、电视台、电台以及新兴的专业文化刊物的广泛报道和深度解读,极大地改变和提升了公众、业界乃至官方对韩风及其“风华集团”的认知。他不再仅仅是那个凭借“凤凰”自行车、“霓裳”服装迅速崛起的“精明商人”,或者那个在房地产市场翻云覆雨、备受争议的“资本新贵”,更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情怀、开阔国际视野、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传承中华文明的企业家。

“有文化担当的企业家”、“商界儒将”、“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这些充满褒奖的标签,开始与韩风和“风华集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层耀眼而正面的“金光”,为他和他的企业镀上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光环。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公众美誉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种软实力的增强,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在很多时候,比单纯的财富积累更能赢得尊重、信任和支持,也能在未来的商业合作、政策争取、人才吸引等方面,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便利和优势。

韩风深知,眼前这一切风光和声誉的背后,离不开周晓白在幕后的倾力付出、智慧运作和人脉整合。她不仅是他情感的归宿,灵魂的伴侣,更是他事业登上新高度、实现社会价值跃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这份情谊与知遇之恩,让他对周晓白,除了爱恋,更多了一份深深的敬重与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