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岐黄玄道 > 第11章 薪火相传道不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许炎立于一片狼藉的战场中央,喘息未定。地元阳气近乎枯竭,经脉中空乏刺痛,灵枢真眼也因过度催动而酸涩难当。身旁,林婉兮正半跪在地,小心翼翼地用玉刀刮取“太古瘟癀核心”上最后一点残留物,封入特制的寒玉盒中。石猛则带着一众武修伙伴在外围警戒,打扫战场,处理那些被邪术异化的怪物残骸。

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硝烟、血腥与草药灼烧后的混合气味,但那股令人窒息的、源自瘟癀核心的死寂恶臭已然消散。天空虽仍被大战的余烬尘埃所笼罩,却隐约透下几缕久违的天光。

他们成功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究是摧毁了“熵”组织经营不知多少年的终极武器,将一场可能席卷全球、重演上古瘟疫之劫的灾难,扼杀在了爆发的前夜。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

“炎哥,你快来看!” 石猛粗犷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指向远处一片山坳。

许炎强提一口气,与林婉兮对视一眼,互相搀扶着走去。

只见那片山坳之中,横七竖八地躺着数十人。他们并非战死的武修或“熵”组织成员,而是附近的村民!男女老幼皆有,个个面色青黑,双目紧闭,气息微弱至极,生命之火如同风中之烛。

他们并未直接遭受战斗波及,而是被“太古瘟癀核心”最后爆发时扩散出的残余瘟煞之气所侵蚀。虽然核心已被毁,但这弥散开的余毒,对于毫无修为的普通人而言,依旧是致命的!

“快!救人!” 许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下令。疲惫至极的医者们甚至来不及处理自身伤势,立刻扑向了那些昏迷的村民。

林婉兮迅速打开药箱,将她此行带来的、原本为最终决战准备的珍稀解毒辟瘟丹药分发给众人。石猛则指挥还能动弹的人砍伐树木,搭建临时窝棚,将村民移入其中,遮风避雨。

许炎穿梭于病患之间,灵枢真眼虽已模糊,但丰富的经验和对气机的敏感仍在。他快速甄别着病情的轻重缓急。

“此人瘟煞入肺,气机壅塞,需先针尺泽、肺俞,宣通气机!”

“老者元气已衰,邪入心包,当用参附注射液吊命,再以艾灸神阙、关元回阳固脱!”

“孩童体质稚嫩,煞毒与食滞交结,需保和丸加减,劳化消导,切忌猛药!”

他声音沙哑,却清晰稳定,一道道指令发出,构建起一个临时的救治体系。幸存的医者们——有跟随他而来的学院派中医,有路上汇聚的民间郎中,甚至还有几位被他们的精神感化、略通医术的武修——都自觉地听从他的调遣。

银针起落,药气蒸腾,艾烟袅袅。

在这片刚刚经历末日般战斗的山谷中,一场与死神抢时间的生命救援紧张地进行着。

许炎走到一位气息几乎断绝的老妪身前,蹲下身,手指搭上她那微不可察的脉搏。指下如游丝,且紊乱无序。他凝神细查,发现其体内不仅有余毒,更有一种深沉的惊惧之气盘踞不去,损伤了心神。

《内经》云:“惊则气乱,恐则气下。” 大恐怖之下,神魂失守,百脉皆闭,纵无外毒,亦能致死。

他沉吟片刻,并未立刻用药用针。而是双手掌心相对,缓缓揉搓,将体内刚刚恢复的、微不足道的一丝地元阳气凝聚于掌心,使之变得温暖柔和。然后,他轻轻将手掌虚按在老妪百会穴(诸阳之会,总督一身阳气)和膻中穴(气会,心包募穴)之上。

他没有强行输入真气,只是将那份温和、坚定、充满生机的意念,透过掌心劳宫穴,如春风化雨般,缓缓渡送过去。

这不是针,不是药,而是神与意的传递,是医者“治神”之道的体现。

渐渐地,老妪冰冷僵硬的躯体似乎柔软了一丝,那几乎停止的呼吸,竟然重新变得微弱却持续起来。紧皱的眉头也稍稍舒展。

周围看到这一幕的医者,无不面露震撼与深思。他们看到了超越方药针石的、更高层次的医道境界。

许炎缓缓收手,脸色又苍白了几分,对旁边一位年轻医生道:“喂她少量温热的桂枝甘草汤,温和心阳,后续再辨证施治。”

“是!许老师!”那年轻医生恭敬应道,眼中充满了崇拜与激动。他来自一所名牌中医药大学,曾是坚定的“科学中医”拥护者,对许炎最初提出的“气感”、“邪气”之说嗤之以鼻。但这一路走来,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他的世界观已被彻底颠覆,对古老的岐黄之道产生了全新的、近乎虔诚的敬畏。

类似的情景在不断发生。

一位民间郎中,擅长正骨按摩,此刻正用独特的手法为一位抽搐的孩童推拿小天心、清河水,手法精准,带着微弱的气感,竟真的让孩子渐渐平静下来。

一位学院派教授,之前沉迷于数据与论文,此刻却挽着袖子,亲自为病人熬煮汤药,根据患者服药后的细微反应,不停地调整着方剂中每一味药的剂量,眼神专注而明亮,仿佛找回了学医的初心。

一位武修粗手粗脚,却心细如发,按照林婉兮的指点,小心翼翼地用内力化开药丸,喂给无法吞咽的老人。

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背景,甚至不同的理念,在这一刻,为了同一个“救人”的目标,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了一起。没有门户之见,没有高低之分,有的只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许炎看着这一切,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真正的岐黄之道,从来不是某个人、某个流派的私产,它是属于整个华夏民族的生命智慧结晶。它可以在庙堂之上被研究发扬,也可以在田野乡间被实践传承。

摧毁“太古瘟癀核心”是斩断魔爪,救下这些无辜的百姓,则是点燃希望。前者是“破”,后者是“立”。唯有“立”得住,这大道才算真正传承下去。

夜深了,篝火燃起。

大部分村民的情况暂时稳定下来,医者们终于得以喘息,围坐在火堆旁,处理自己的伤口,交换着救治心得。

那位年轻的学院派医生鼓起勇气,坐到许炎身边,恭敬地问道:“许老师,您之前用的那种以意导气的方法,就是《内经》里说的‘上古圣人,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境界吗?”

许炎笑了笑,摇摇头:“我还远未达到那般境界。只是尽力而为罢了。医道无止境,你我皆在途中。”

他环视众人,声音平和却清晰:“诸位,经此一役,想必大家都有所悟。西医精于微观,长于急救,有其不可替代之处。而我中医,强调整体,善于调和,见天地,见众生,更见自己。二者并非对立,犹如人之双手,相辅相成,方能应对世间万千疾病,尤其是这等超越常理的‘邪疫’。”

“未来,我希望大家能将此番经历、此番感悟带回各自的地方。不必夸大其词,不必神神叨叨,只需实事求是,将其中符合医理、确有实效的部分,融入日常的诊疗与研究中。让更多人知道,中医并非只有汤药针灸,其背后有一套完整的、深邃的、能与天地能量沟通的认知体系。”

“遇到疑难怪病,多一个思考的角度;遇到疫情肆虐,多一份应对的手段。这便是岐黄之道的传承,不在秘笈,不在古方,而在于薪火相传的实践与思考。”

众人默然,皆陷入沉思,眼中跳动着篝火般的光芒。

林婉兮将熬好的药粥分给大家,接口道:“许炎说得对。我家世代与草药为伴,深知万物有灵。中医用药,不仅是利用其化学成分,更是借用其生长过程中吸纳的天地能量信息,以偏性纠正人体之偏。这套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并非背道而驰,只是视角不同,维度更高。未来,或许可以尝试用现代语言去阐释、去验证,让更多人理解和接受。”

星火点点,不仅在天际,更在每个人的心中。

他们救下的,不仅仅是几十个村民的生命,更是在这片遭受重创的土地上,播下了一颗名为“希望”与“领悟”的种子。

许炎知道,重建之路漫长,“熵”组织或许还有残渣余孽,世间也绝不会再无病痛。

但只要这薪火不息,道便不孤。

瘟魔虽破,黎民涂炭待复苏;薪火相传,岐黄之道始不孤。

(暗语:星火不灭,仁心即道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