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刘禅三造大汉 > 第58章 守住人之所以为人的那条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8章 守住人之所以为人的那条线!

整个社会的前进,从不靠一两个杰出人物就能推动。

若大部分人泄了气,没了心气,纵有雄才大略,亦如老驴拉磨,又慢又原地打转!

于是刘禅学着像摆弄棋局一样,谨慎而无奈,哪里不对,就试着挪动一下。

最根本的,是让人有口饭吃,有个安稳的窝。

但这看似简单如呼吸的事,却难如登天,只因人性底子里那点自私,便能筑起万丈高墙。

他的思绪有时会撕裂时空,飘到几千年、甚至万年之后——

那时的人们,站在他们自以为的光明之巅,会不会用怜悯又轻蔑的眼神,嘲笑此刻、过去以及他自己这个时代所有人的挣扎与愚蠢?

这是他所能瞥见的未来:或许真实,或许虚幻,冰冷而遥远。

当然,前提是到那时,人类还在。

这是一个过去、现在与未来仿佛在泥沼中重叠的、令人窒息的时代!

四处弥漫着可预见的、粘稠的黑暗,人类的运转似乎永远脱不开那巨大的、无尽的阴影。

他常对人类的命运生出一种刻骨的无力——人,进得实在太慢了!(如果人真是进化来的话)。

这念头并非源于他自己,却总如冰锥般凭空冒出,自然又陌生,一次次将他刺穿并推入迷雾:“我……究竟是谁?”

更令他骨髓发寒的是,太多时候,人并不比他们口中待宰的“畜生”高明多少,甚至更为不堪。

所以,死死守住人之所以为人的那条细若游丝却又重如泰山的线,才如此重要——而这条线,终究要靠冰冷的律法来浇筑、筑牢。

他被困在记忆的囚笼里,只能在有限的碎片中无尽地思索、撞击。

他像最偏执的淘金者,在记忆的枯河床中反复筛找,渴望捞出几点能照亮黑暗的、闪光的金砂。

可思想的深度,挡不住自然与人为联手施予的、具象的残酷。

寒冬肆虐,死亡如影随形,不再是抽象的概念。

每一个时辰,都有人无声地倒在街角——身体冻成僵硬的弓,空瘪的肚皮紧贴着脊骨,如同一具被吸干髓壳。

连最后那片轻飘飘盖身的雪花,也成了压垮生命的、冰冷的坟土。

然而,就在这些被肆意践踏如泥的生命里,却迸发着惊心动魄的韧性:

他们用冻裂渗血的手扒开树皮,用肿胀流脓的脚走出绝路,

以最卑微、最丑陋的姿态,诠释着最顽固、最高贵的生存。

他不得不承认——底层的绝境中所榨出的、带着血丝的生存智慧,常能轻易碾碎上位者书房里精心雕琢的、华而不实的傲慢。

这世道早已被撕裂成两半:

穷人为半碗馊饭,能微笑着典当最后一寸羞耻;

富人为半钱利润,能坦然地剜出还在跳动的、温热的良心。

在这彻底颠倒的世道里,能“像个人一样有尊严地死去”竟也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

他攥紧颤抖的手,指甲抠入掌心。

他不过是暴风雪里修补破帆的船夫,明知巨浪将至,船将沉没,仍固执地、一针针地缝着漏洞,与倾覆的命运抢时间。

但心头那部《蜀科》千钧的重量让他清醒——

其中不只写着诸葛丞相修订的律条,更藏着一把能劈开黑暗的钥匙:

唯有那能烧穿蒙昧与特权的科技之火,才能融化这冻结了千年的寒冰。

他心想,它的要义,是护住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这是对“人”而非“畜生”的确认,是立国之基,是文明之火种。

它彻底否决了将人变为非人的一切恶制。

若不被当人看,自然失却人的权利,人格随之瓦解,这样的族群注定没有明天,只能在历史的泥潭中腐烂。

你无法指望畜生参与未来,更不能期待非人之物振兴科技。

所以“成为人”才如此紧要——紧要到这文明的核心真理,穿越过去、现在、未来,真正悟透者却寥寥无几。

可悲的是,许多人宁愿维持把人当畜牲的看法,甚至深信唯有畜牲般的奴役,才能榨出最大价值。

殊不知,那只是没有魂灵的蛮力,是无须思考的重复,是文明进程中最可叹、最可悲的倒退与自杀。

诸葛亮一听便懂。这位旷世之才再次证明其盛名无虚,世间至理只需稍加引点,便能在他心中燃起透彻明晰的火焰。

这绝非虚言……

刘禅对“人人平等”之类的空泛口号,提不起丝毫敬意。在他眼中,那是虚浮的装饰,是无根之萍,真正要紧的是守住为人最基本的、不容践踏的权利,而非飘渺的平等。

若抽离了宗教的根基,“人人平等”便在他心中沦为最空洞的权谋话术,甚至是为新压迫铺路的谎言。

西方的平等,深植于基督的教义——“上帝跟前,灵魂平等”:

无论贫富贵贱,灵魂在神眼中价值同一,共享尊严与终末审判。

这予平等以神圣不可动摇的基石:奴隶与国王灵魂等价,现世中的压迫便不得越过神设之界。

而一旦抽去“上帝”这一前提,现今所谓的“平等”便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舟——

既无至高权威约束权力,也说不清强者为何需向弱者低头,最终只会弱肉强食。

反观这古老国度,传统中并无“灵魂平等”之念,儒家以“仁”约君,法家以“法”护民,看似共筑“人道底线”,实则沙上筑塔,约束全无,君王一怒,顷刻崩塌。

真正的进步,在他想来,从来不是空呼平等,而是确立“人非畜生”的文明铁律,并以雷霆手段扞卫之。

由他启其思、诸葛亮织其文的《蜀科》,其珍贵处正在于此:以律法之矛扞卫为人之底线,而非妄图抹平人与生俱来的差异。

他感到,缺了神圣或坚实人道根基的“平等”,终是幻影,一触即破。

唯有承认灵魂尊严,守住人伦底线,“平等”才不致沦为暴政之刃,或虚伪的面具。

可笑的是,后世有些人高喊“人人平等”,却对其后的神谕前提避而不谈,仿佛这是不言自明的真理。

这般截取所需的荒唐!更可悲的是,竟真有无数众人对此深信不疑,为之沸腾。

故而刘禅坚信:天有其道,天子代天行之;人有人道,人皆享其基本之权,**不容剥夺**。

律法之重,在于正名定分,护住这些权利,而非空谈平等。

他深知,此时若要废帝改制,无异自取灭亡——任何更张,都须倚仗君权,否则必夭折于萌芽。

《蜀科》之意义,在于既承认现实之差,又借天道之名,赋予每个人“为人”的基本权利,为后世埋下进步的、足以燎原的火种。

在这个时代空谈“人人平等”,他只觉得会招来灭顶之灾,是取乱之道。

真正的变革必须一步步走——执行的终究是人,而人性,从未改变。

所以,高明的改革者洞察人性,因势利导,而非空唱高调,脱离尘土。

《蜀科》的务实与超越,正体现在划出“人非畜生”的界限——这在他心中,比任何华美的平等口号,都更沉重,更有分量。

每一个变革者都已心力交瘁,油尽灯枯。

夜深沉,他的头刚一触枕,便如昏死般坠入虚无。

他甚至觉得,就此长眠未尝不是解脱——实在是太累了,累及魂魄。

可一个猝不及防、细微却尖锐如针的消息将他惊起,那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的死亡,但这个人物的死亡所撬动的、继而引发的轩然大波,将彻底撕裂蜀汉的历史进程……

这个渺小却又沉重如山岳的名字,牵扯出无数沉埋的往事与罪孽。

这消息能传到他耳中,已属不易,背后不知淌过了多少暗流。

他怔了许久,脑中一片轰鸣的空白,才想起这是自己当年特意从《三字经》与“兴复汉室”的宏愿中取出的名字……一个承载了微小希望的名字。

此刻的他,竟感觉不到悲伤,情感已然枯竭。

只有一阵阵生理性的、无法抑制的恶心翻涌而上,视野渐渐模糊,最终彻底沉入无边黑暗……

在彻底失去意识之前,他的指尖仿佛触及到一种比夜更黑、比荒谬更荒谬的、吞噬一切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