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刘禅三造大汉 > 第110章 顿觉天塌地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禅使劲甩了甩头。这个动作引起了正在沉思的相父的注意,他抬起头,关切地问道:“陛下,您这是怎么了?”

刘禅闻言一怔,心头一暖。

他微微摇头,眼眶发热:“相父,您近来身体如何?朕觉得您消瘦了。”

话音刚落,刘禅就看到相父的眼眶红了。

他自己也不禁流下泪来。

其实他们都明白——相父是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而刘禅自认只能算半个。

蜀汉在三国中国力最弱,人口最少,地理上也不占优势,还有诸多其他问题。

所以兴复汉室、一统华夏的希望,其实相父与自己都心知肚明——很难,非常难,甚至微乎其微。

但刘禅自己,还有相父,都愿意为这个目标去努力、去奋斗。

当然,彼此都没有明说。很多事情,心照不宣就好,若真说出口,反倒显得太过残酷,太过决绝。

刘禅知道,在自己的影响下,尤其是当初他向相父剖析豪族之弊后,相父的许多想法已发生极大转变。

从涪城张氏一事来看,相父显然是下定了决心要动刀子的。

相父显然已深刻认识到豪族世家垄断一切的弊端——若任其发展,整个国家、整个体系、整个社会终将崩溃。

究其根本,真正的生产者、体力劳动者竟如牲畜般苟活,甚至不如牲畜。

这般下去,迟早一切都会崩塌,正如原本的历史进程所示。

当然,刘禅也明白,自己不可能知晓相父的全部想法。去问,并非不可,相父多半也会坦诚相告。

但——又何必呢?这问题本就难以回答。

即便睿智如相父,恐怕也历经无数挣扎与纠结。

问了,反倒徒增烦恼,倒不如彼此心照不宣,默契配合着去做更好。

想到这里,刘禅觉得未来的结局愈发难以预料——或许会迎来更多希望,但也必然伴随着更大的风险。

如此一来,相父需要考量的事情实在太多,每日殚精竭虑,大脑都在超负荷运转。

看着相父如今的模样:脸色蜡黄,眼窝深陷,刘禅只觉心如刀绞,心疼不已却又无能为力。

作为穿越者,他虽能带来些新想法、新思路,但在实际政务操作上的能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未曾经历过真正政治与权力洗礼之人,说句实话,纵有千般想法也难免流于空谈,真正做起事来总有力不从心之感。

不过所幸,还有神农院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科学技术与权力政治恰恰相反——权力政治需要浸淫其中,需要踩坑碰壁,需要头撞南墙,需要栽跟头,其间充满无数变数、际遇与意外。

但科学技术不同,它需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

每一步进步都需扎实的基础,必须静下心来,沉心钻研。因此刘禅觉得,自己的思维更偏向理科生。

他更喜欢做这些……倒不能说是简单,而是更为纯粹的事情。

这样的事业更有利于社会的前进与进步,才真正具有意义。

一想到神农院,思绪便不由自主地延伸到铁矿,继而联想到诸多事务与无数艰难险阻。

所幸如今台登铁矿已顺利攻下,这对自己等人而言,实乃天大的喜事。

刘禅暂且搁置其他念头,连南中之事也决定先放一放——毕竟只要与相父商议过,以相父之能,自会全盘考量。

况且南中全局尚有时日筹谋,眼下并非当务之急。

思及此,他对相父说道:“相父,凡事不必过于操劳。南中之事眼下并非燃眉之急,倒不如先庆贺台登铁矿大捷。朕欲设宴犒赏三军,不知相父意下如何?”

刘禅见相父听闻台登铁矿与庆贺之事,眉宇间顿时舒展,化作欣喜之色。

只听相父说道:“陛下所言极是,确实该为将士们好好庆贺一番。不过......老臣以为......”

相父话未说完,目光投向刘禅。

刘禅略一思忖,猛然想起一事——正是张苞、关兴、陈到、赵云、赵统等人,在他病倒前联袂求见之事。

于是问道:“相父可是在说张苞、关兴、陈到、赵云、赵统他们的事?”

刘禅尚记得奏章的部分内容,却未及细览全文,便问道:“相父,那件事如今进展如何?”

相父闻言略作沉吟,拱手回道:“回陛下,眼下局势尚在掌控之中......”

刘禅注意到相父脸上那亦喜亦忧的神情,心下已然明了——此事若处置得当,于他们而言确是利大于弊。

他微微颔首,示意相父继续。

此刻的刘禅,想要了解事情始末的全部经过。

只见相父坐直身子,整理衣冠,轻轻咳嗽了一声,用低沉的沙哑的声音缓缓说道,边说还恭敬拱手行了一礼:“回陛下,事情是这样的……”

相父以沉稳的声调娓娓道来,足足讲了一刻钟。所述详略得当,轻重缓急皆条理分明。

从相父低沉的叙述中,刘禅了解了事情始末:张兴学有位兄长张老四,乃张苞麾下士卒,日前入选了首批百人陌刀队——正是那支在台登铁矿之战中威名赫赫的精锐。

此战之后,这支陌刀队至少在刘禅能绝对掌控的麾下核心部队中已是声名远播。

加之陌刀队伙食远超其他军队,士卒个个膘肥体壮,军中弟兄皆以入选为荣。

听闻原本精瘦的张老四,如今已练就一身壮硕肌肉,浑身似有使不完的力气。

凯旋归来后,他满心欢喜地欲寻其弟张兴学分享喜讯,却发觉弟弟归家后迟迟未归。

他深知弟弟勤奋好学、力求上进的秉性,在此大展宏图之际,断不会久居家中。

当今天下局势一日千里,每日都有各方人才崭露头角——或力大无穷,或通晓文墨,或精于算账。

思及此,张老四不禁生疑:弟弟为何迟迟不归?莫非耽于家中安逸?毕竟比起军中严苛训练,家中确要舒适许多......

但他深知弟弟的为人品性,越想越觉蹊跷,便告假返乡一探究竟。

归家后,顿觉天塌地陷,一双眼睛霎时变得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