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刘禅三造大汉 > 第144章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4章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刘禅看着相父,怔怔地望着他,竟然有些看呆了——这就是天才吗?

只见相父的眼神越来越亮,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武器在城头咆哮的场景……

他激动的接着说道:“更妙者,若能将此标准化理念融入弩机结构设计之中,或可......”

“或可尝试将装填与激发之机构加以精妙改造,使其......”

“使其能够一次装填多支弩箭,通过精密的标准化机括运作,实现连续激发!”

“想象一下,陛下!守城士卒只需一人操作此弩,扣动一次悬刀,便有数支、乃至十支劲矢如疾风骤雨般倾泻而出!”

“其射速远超寻常弓弩数倍!形成一片死亡箭幕,压制攻城之敌无法抬头!”

“此等利器,专为守御险关要隘、以寡敌众而设!若成,当可称‘元戎’之器!”

只见相父的声音充满了创造者的兴奋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一个被后世称为“诸葛连弩”的神兵利器,就在刘禅这“标准化”提议的启发下,于这位千古智者的脑海中,清晰而激动人心地诞生了!

然而,这喷薄的创造力很快撞上了冰冷的现实壁垒。

相父眼中那耀眼的光芒渐渐被一层深重的忧虑所覆盖,兴奋的语调也低沉下来,化为一声沉重的叹息:“然......陛下!此等构想,纵有巧夺天工之妙思,亦需倾国之力方能化为现实!”

“精铁、良木、巧匠、工坊、维系运转之粮秣......无一不需雄厚根基。惜我大汉......”

他环视着这简朴的宫殿,仿佛看到了蜀道之艰难,“偏居西南,地狭民寡,山川险阻,转运维艰,物力实乃捉襟见肘。”

“纵有此绝世良法,设计出惊世利器,恐亦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他痛苦地闭上眼,又睁开,带着巨大的无力感:“以此;‘标准化’之法,生产寻常刀枪箭矢,已可提升良多。”

“然若要制造臣方才构想之新式强弩......其部件要求之精密,耗费之工时物料,远超寻常弓弩十倍!”

“纵集成都、汉中所有能工巧匠,日夜不休,恐一年所得,亦不过寥寥数百之数......”

“杯水车薪,难解大局之渴啊!”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威力巨大的连弩因数量稀少,在广阔的战场上孤掌难鸣的景象。

“若有关中沃野千里之粮秣,中原万户巧匠之荟萃,以此标准之法,流水而作,月产新弩何止千百?”

“则我大汉军士凭此神兵,辅以地利,北定中原,何愁不成?然......”

“国力衰微,实乃锁住鲲鹏之铁链,缚住苍龙之深潭!空有凌云之翼,恨无展翅之风!”

这声叹息,道尽了对未来可能受制于国力的巨大隐忧和深沉的无力感。

刘禅听着相父这如同预言般的构想(这正是历史上那威震三国的诸葛连弩啊!)以及紧随其后那沉痛无比的“国力衰微”四字,心中如同被重锤击中。

相父啊!您瞬间构想出的,正是未来那把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神兵!

可您也瞬间看到了它最大的桎梏——我们贫弱的国力!

他知道这构想一旦实现意味着什么:十矢连发,箭如飞蝗,百步穿甲,守城士卒凭此一器,可当雄兵一队!

这将是超越时代的战争机器,其“速射”、“连发”、“模块化可替换”的理念,足以启迪后世千年!

这是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发明!

可这一切辉煌的可能,都被相父他自己清醒地预见到了那冰冷的结局——受制于蜀汉的贫瘠,无法大规模列装,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看着相父眼中那交织着创造兴奋与深重忧虑的光芒,刘禅感同身受。

那份“亲手点燃了照亮未来的火炬,却发现自己可能没有足够的灯油”的巨大憋闷和不甘,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比单纯的知晓历史更加痛切。

他望着案上象征蜀汉疆域的简陋地图,拳头不自觉地紧紧攥住,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声音低沉而带着钢铁般的决心:

“相父......朕明白了。利器虽好,终需国力为基。这‘标准化‘之法,如同绝世神兵的胚模,终需海量精铁与能工巧匠方能铸就锋芒。”

“朕......深憾国力之艰!然,”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相父,“请相父全力研之!纵难量产,亦可为精锐之选,守城之凭!且此法根基,未来若国力有增,便是腾飞之翼!至于国力......朕与相父,戮力同心,必寻破解之道!”

国力!国力!这该死的瓶颈,我刘禅既来了,就一定要打破它!

为了相父的神兵,为了蜀国的未来!

一个无声的誓言,在刘禅心中如惊雷般炸响。

刘禅这一通满是雄心壮志、百折不挠的畅想,却发现相父眉头紧锁,似乎察觉到他方才言语间的失态与不妥。

相父沉声道:“陛下无忧,如今咱们已有神农院、神兵司、造纸司,有了曲辕犁,得了台登铁矿。”

“只要尽快平定南中叛乱,励精图治,再逐步削弱国中豪族势力......假以时日,必能重振汉室。”

“陛下......相信老臣......更要相信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此时寒冬天气,窗外朔风呼啸,竟然下起雪来,卷着细碎的雪粒扑打着窗棂。

殿内炭盆烧得通红,却驱不散新君登基、先帝新丧与夷陵惨败带来的沉重寒意。

年轻的皇帝刘禅裹着厚裘,与相父相对而坐,烛火在两人凝重的脸上跳跃。

相父方才因忧心国事,言语间流露出几分罕见的悲观。

此刻,刘禅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吸尽这冬夜的凛冽,驱散那无形的阴霾。

他虽然还是那个事事都需要仰仗相父的少年,但稚嫩的面庞上再一次浮现出属于帝王的决断。

他倾身向前,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有力,字字敲在寂静的殿宇中:

“相父,您方才失言,非因悲观,实乃忧国至深!朕深知,先帝龙驭上宾,夷陵新败,国势飘摇,内有南中诸夷蠢动,外有曹丕虎视眈眈。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禅的目光如炬,紧紧锁住相父,继续道:“然,相父,‘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先帝遗志,托付于你我,岂能轻言气馁?”

“朕日夜思之,欲挽狂澜于既倒,非有破釜沉舟之志、步步为营之策不可!此策,便是效法高祖皇帝——‘深根固本,伺机而噬’!”

他猛地站起,快步走到悬挂的舆图前,手指带着一股初生牛犊的锐气,重重戳向蜀汉疆域南端那片躁动不安的区域——南中:

“相父请看!欲图中兴,必先安内!南中,绝非疥癣之疾,实乃悬于我大汉咽喉之利刃!”

“夷陵一战,精锐折损,国库空虚,威信动摇。若此时南中孟获、雍闿之流彻底反叛,烽烟四起,则我大汉腹背受敌,顷刻便有倾覆之危!此其一!”

刘禅的手指在地图上南中的山川河流间划过,眼中闪烁着精光,继续道:“其二,此地虽险远,却是我大汉唯一可拓展之命脉!”

“盐井、铜铁、金锡、稻米、健儿……皆蕴藏于此!曹丕据中原沃土,孙权拥江东富庶,我大汉困守益州,若无南中资财以养军强国,何以持久?何以争锋?”

他的声音愈发激昂,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故,朕意已决:尽快抉择时机,首要之务,便是以雷霆之势,彻底荡平南中!”

“此战,非仅为平叛,更为定鼎国基!需快、需狠、需绝其反复之根!”

“待叛首俯首,非但止戈,更要‘以汉化夷,以利固土’!”

“迁汉中流民实边,兴屯田,开矿藏,修道路,传教化,使桀骜蛮荒之地,尽为我大汉稳固之粮仓、财源、兵库!此乃‘深根’之道!根基不深,枝叶何茂?国本不固,王业何兴?”

“相父,此乃我朝生死存亡之第一步,万不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