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刘禅三造大汉 > 第154章 “开辟鸿蒙之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4章 “开辟鸿蒙之论!”

密殿内一片死寂。

炭火偶尔的噼啪声显得格外刺耳,每一次轻响都重重敲在诸葛亮的心上。

他僵立原地,宽大的袍袖似有微不可察的颤抖。

周身气韵为之凝滞,仿佛整个空间都承受着他内心掀起的滔天巨浪。

那并非寻常的认同,而是一种根基本动摇、视野被彻底刷新的剧烈震荡!

他毕生践行的那套“鞠躬尽瘁、事必躬亲”的统领之道,被陛下以一种名为“逻辑”的、冰冷而锐利的刃,精准、彻底且不容辩驳地剖解开来。

那个悖论——要求统领者懂行,本身就证明了被统领领域的专业性需要独立决策空间——

好似一道划破黑暗的凌厉闪电,并非驱散迷雾,而是将他固有的思维架构彻底照亮、击碎!

让他第一次毫无遮蔽地直面一个全新、更恢弘的真理之境。

脑海中,蒋琬、费祎面对连弩图纸时那敬畏却又茫然无措的神情清晰浮现。

若真由他们去“指点”浦元如何打磨齿轮、“命令”郭达如何配比钢材……

一股冰冷彻骨的悚然,混合着对可能发生的巨大谬误与灾难的惊惧,狠狠攥住了他的心神。

令他呼吸为之一窒!

良久,诸葛亮才仿佛从深水中挣扎而出。

极长、极深地吸进一口气,这气息中饱含着认知被颠覆带来的刺痛与难以言喻的振奋!

他抬起头,望向刘禅的目光中,再无半分长者看待晚辈的温色。

只剩下目睹不可思议之智慧诞生的极致震动,豁然贯通的明澈,以及油然而生的、深沉的敬服!

他后退一步,双手高拱过顶。

继而以最庄重、最谦敬的古礼,向这位他曾欲悉心辅佐、如今却为他劈开新天的年轻帝王,深深揖下!

声音因心潮激荡而微带颤音,却每一个字都沉重如山:

“陛下……圣明烛照,洞察秋毫,直指本源!”

“老臣……老臣愚鲁,至今方窥见天地真义!”

“陛下所言,非止‘修正’,实为‘鼎革’!此乃重塑国本、重定秩序之论!”

“老臣……恳请陛下,将这振聋发聩的至理,详加赐示!”

刘禅的脸上,不再是简单的欣慰。

而是一种理念得到彻底印证、思想得以畅快抒发的灼热光彩。

他知道,自己投下的这颗种子,已在这片最丰沃的心田中,迸发出裂土而出的磅礴力量。

“相父问到了关键!”

刘禅目光炽烈,手指在案上绢帛用力一划,仿佛要将那构想刻入现实。

“朕思之,核心在于十二字——‘分权定责,并行协作,以技为本’!”

于是,刘禅的声音变得清晰而坚定。

如同一位布局天下的棋手,将他那套足以奠定崭新格局的技术与行政并行体系,条理分明地全然展现。

首先,确立根本原则:双轨并行。

行政权责在于“资源调度、目标设定、流程监督”,为技术“铺路奠基”。

技术权责在于“研发决策、工艺制定、标准审定”,由精通此道者自主决断。

其次,构建决策核心:设立“总工”与“百工堂”。

“总工”需由德高望重、技艺超凡之大匠担任,直接对皇帝与丞相负责,拥有最高技术决策权。

“百工堂”由各领域顶尖大匠组成,共议重大技术方向。

行政官员可列席知晓,但无干预之权。

第三,设立独立的技术晋升与考评体系。

由“总工”与“百工堂”主导,建立独立于文官品秩序列之外的“匠师等级”。

此等级设“学徒”、“匠人”、“良匠”、“大匠”、“国工”等阶。

晋升标准,唯才是举,唯技是崇!

每一等级,对应明确俸禄、待遇及在自身领域内的话语权责。

第四,建立“技术仲裁”与“直奏”机制。

当行政需求与技术可行性产生重大分歧时,可提交由皇帝指定重臣、“总工”及“百工堂”元老共组的“仲裁庭”评议决断。

此外,赋予“总工”及核心大匠“密折直奏”之权,确保技术体系拥有逾越层级、直达天听的陈情通道。

最后,确保资源保障与保密。

设立“神农院专项用度”,独立核算,专款专用。

并建立严密分级保密制度,接触核心机密者必为经过严格核查的忠谨匠人,泄密者以重罪论处。

诸葛亮听着这层层递进、周详缜密的宏大规划。

眼中光彩流转,仿佛目睹精密机括环环相扣、终成一体!

他忍不住抚掌慨叹:

“陛下圣心独运,此乃奠基万世之良规!”

“然则,这‘总工’之位,陛下欲以何品秩相待?当示以何等尊荣?”

“臣恐酬功不及,冷了天下巧匠奋进之心!”

刘禅胸臆畅快,扬声道:

“朕意,‘总工’之位,关乎社稷重器,当比照九卿,秩中二千石,彰示国朝对百工之至重!”

“朕要令天下知晓,‘专业’与‘行政’乃支撑江山之双轨,并无轻重之别!”

此言一出,诸葛亮眼中光华大盛。

但那光芒旋即沉淀下来,化为更为幽远、更为审慎的思量。

他并未立刻称善,反而如临深履薄,开始为新制度雏形可能招致的风浪而深切忧虑。

“陛下此念,气魄干云!老臣叹服!”

他先是极高推崇,继而语气转为沉凝慎虑。

“然,陛下!正因其标新立异,此议恐立成众矢之的!”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若立时将浦元、郭达等人拔于九卿之位,非是爱才,反是陷才!”

“此无异将其与整个神农院,顷刻置于天下诸多固守成规、不解其妙的士大夫阶层的对面。”

“新制初萌,根茎未稳,恐难挡明枪暗箭、物议沸腾!”

他言辞恳切,已然全然站在护持新制的立场。

“老臣浅见,重才之心,未必急于体现在品秩的全然对等。”

“‘总工’之实权——直奏天听,专断技术——已具超然之势,此方为根本恩遇!”

“其名位,或可暂借‘将作大匠’或特设‘司械中郎将’等职为衣,品秩擢升至二千石,已足显荣宠,更可收敛锋芒,避实击虚!”

他的话语透着务实的考量。

“此非畏缩,乃蓄势待时,徐图进取!”

“待其功业彪炳,所造之神兵利器普惠天下,强国富民政绩卓然,届时陛下再行超擢厚赏,则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天下皆服,阻力自消!”

“当前首要,是让新制立得住,行得稳,活得长!”

刘禅听罢,凝神片刻。

脸上现出豁然开朗兼有深刻反省的神情。

那是对自身理想化构想的觉悟和对相父深谋远虑的极致钦佩。

“相父……虑事周详,是老成谋国之见!”

“是朕……思虑不周,险些误了大事!”他语气诚挚。

“相父所谋,方是万全之策!便依相父之言!”

“予其重权,暂缓其名。如此,既保其无虞,又授其利器,相父此议,善莫大焉!”

诸葛亮见陛下从谏如流,心中忧患顿消,欣然俯首:

“陛下从善如流,英明果决!如此,新制必成!”

方案既定,刘禅心思流转,旋即虑及另一关键。

他对诸葛亮道:

“相父,蒋公琰擢升院正,职权重大的同时,亦需安定众匠之心。”

“浦元、郭达、范强、李意其等大匠,皆为国器瑰宝,股肱所依。”

“此番革新,亦当彰显其值,安其心神,励其志气,使其知朕与相父始终念其勋劳。”

“朕意,按其现有功绩,或晋升其技术等级,或增其俸禄赏赐,务求公允妥帖,使其人深切感知朝廷恩遇,相父以为如何?”

诸葛亮略加思忖,心悦诚服。

暗赞陛下帝王权衡之道已入化境。

“陛下思虑缜密,赏罚有道,体恤入微。”

“擢升蒋琬而不忘犒赏众匠,此乃真正的驭下平衡之妙,老臣钦佩。”

“即刻去办,必使众匠人深感圣恩,知陛下虽暂未能予其极高名位,然功必赏、才必重,朝廷信重与实惠皆不曾亏欠。”

“如此方能尽收人心,使其倾心效力,誓死以报!”

此后,刘禅亲自审定恩赏细则。

浦元、郭达等核心大匠,虽官秩或许仅提升一级。

但均在新的“神农院”技术体系内被授予“首席大匠”等崇高职衔,享双份俸禄,并得丰厚金银绢帛赏赐。

众人心下透亮:陛下与丞相予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尊重与实权,又如此周全地庇护他们免成众矢之的。

行事如此公道周密,无不感激涕零,斗志昂扬,誓要呕心沥血以报知遇之恩。

这套经刘禅首肯、诸葛亮完善的《神农院新制》,终得以在现实阻力最小的情况下,正式颁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