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刘禅继续道,目光锐利如刀。
“臣在!”李敏踏步出列,神情肃穆。
“着你从相府掾属与宫中暗卫中遴选精干人手,组成侦缉人马。”
“持永昌郡太守府文书为掩护。”
“三日内自永昌郡不韦县以南潜出边境,渡过兰仓水(今萨尔温江),深入掸邦高地谨慎探查。”
“重点查明三事:掸国与叛军是否有确凿勾连、其国内对吾大汉的真实态度,以及……这些阴毒手段的源头。”
“非为即刻兴师问罪,而是要做到心中有数,防患未然。”
“切记,不惊动对方,一切暗中行动。”
“情报经由秘密驿传与快马双线递送。”
“确有要务,亦可化装商队,直报朕及相父以及王平将军。”
“若有绝佳时机,以歼灭毒药师为先!”
“诺!臣领旨,必小心行事!”李敏深知此任千钧之重,躬身领命时,肩头仿佛压下重担。
深入不毛,面对诡谲难测的毒术与敌意,此行艰险异常。
然此念方生,便迅速被忠忱与职分取代。
他略一思忖,随即禀道:“陛下,丞相。臣以为,可诈为南中行贾之汉商,取道西南夷部落小道,以珠帛、盐铁换取掸人信任。”
“另请备辟瘴常见之药,一则护卫己身,二则可作结好酋豪之资。”
这番从容而周详的应对,让诸葛亮微微颔首。
刘禅眼中也闪过一丝赞赏。
诸葛亮颔首补充道:“待南中平定,诸夷归心,我大汉兵精粮足,后方稳固之时。”
“掸国是友是敌,若为敌,其虚实几何,再议未迟。”
“届时,或遣一使,或示之以威,皆可从容措置。”
董允补充道:“陛下,丞相。‘医农攻心’之策在台登等处已见成效。”
“是否可令张嶷将军扩大范围,增设汉恩堂与宣化堂?”
“派遣更多医者小队,并招募通晓夷语者为宣化使,让更多夷民知晓朝廷恩惠,与雍闿、高定、孟获之流割裂?”
“准!”刘禅点头。
“此事由休昭你协同大司农署及杜太医办理。”
“所需钱帛,由少府调拨。”
战略既定,众人领命而去。
然而,正如刘禅与诸葛亮所料,朝堂之下的暗流并未平息。
杜琼、谯周等人见正面强谏无效,迅速转变策略。
数日后,在成都几家着名的论学之馆及太学之中,渐起一些“忧国”之论。
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儒生,在益州学堂内捶胸长叹:“转输之费,日费千金,尽耗于南中不毛之地,却未见其利,反招境外之敌边衅!”
“长此以往,府库将虚,民力将疲啊!”
旁边一位年轻太学生则激昂接口:“曹魏虎踞中原,实为心腹之患!”
“今我精锐尽南指,若曹真举关中之众再犯汉中,我辈岂非自陷危地?”
更有数人围坐,低声附和:“《限荒令》本为良策,然推行过急,州郡嗟怨,今又添南征之赋,恐非朝廷之福……”
这些言论看似忧国忧民,实则将南征与虚耗国力、忽视北防、激化内怨巧妙地牵连一体。
颇能惑众,引得周围听者纷纷颔首,私语不已。
几乎是同时,在犍为郡僰道县。
县令杜衡(乃杜琼远房族侄,亦为其门生)正对着一众乡老耆宿唉声叹气。
“诸位乡贤皆知晓,朝廷《限荒令》与兑换新钱,本是强国良策。”
“然上命催逼甚急,文书程序繁冗,稍有不慎,便是差错。”
“加之近来民间的些许怨言……唉,非是下官不愿尽力,实需细细核对,耐心疏导,方能不负朝廷所托,亦不伤及百姓啊。”……
更为直接的后果很快显现。
一支从犍为郡出发的辎重队,原定于初七运送一批紧要药材前往台登。
药材主要包括疗伤止血的白芨、续断以及防治瘴气的常山、槟榔等。
同时还有三百斛军粮与五十万五铢钱。
却因郡县两级官吏在兑换新钱时相互推诿、校验文书屡遭驳回,出发时间延误至初十。
仓促之间,所携药材仅凑足七成,粮秣亦有缺额。
带队军侯深知前线亟需这批物资,遂下令昼夜兼程。
然而行至卑水以南峡谷地带,人困马乏之际,突然遭遇数百叛军游骑自两侧山林俯冲袭击。
押运士卒虽拼死结阵抵抗,血战半个时辰后终于击退敌军。
但车仗损毁严重,药材散落殆尽,钱粮被劫三成。
更令人痛心的是,随队医匠因白芨、续断等药材不足,导致止血良药金疮散不足,无法有效救治重伤者。
致使十余名军士伤口溃烂、高烧不退,在辗转哀嚎中相继殉国。
消息经由快马传回成都。
董允与费祎览信之后,见报中详陈“郡县文书往复五遭,致延发三日”及“创卒皆以药尽,呼号竟夜而亡”等语。
皆为将士无谓牺牲而扼腕痛心。
更为幕后掣肘者借规程之名行误国之实的阴险手段而震怒。
二人当即断定此事与杜衡等地方官员的刻意拖延脱不开干系。
连夜缮写紧急奏报,直送入宫。
这些情况通过董允与费祎的渠道,迅速呈报至刘禅与诸葛亮的御案之前。
刘禅初览奏报,面沉如水。
只低声道了句:“果然来了。”
然其冷笑未及展开便已僵住。
当目光扫过“伤重不治”四字时,他手指无意识地攥紧文书,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殿内一片寂静,唯闻他呼吸渐重。
恍惚间,他仿佛听见伤兵临终的哀吟,一股沉痛压上心头。
他颤声道:“朕尝闻一将功成万骨枯,然我大汉兵微将寡,多日积蓄,方得此精锐……”
“今竟因宵小作梗,徒损十余忠勇。”
“一卒之殁,犹损朕手足,岂不痛哉!”
言语之间,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殿中群臣闻之,无不感念陛下仁德爱兵之心。
他强抑悲痛,目光渐厉,沉声道:“彼辈不敢明面反对,便行此等阴毒手段,甚至不惜损我士卒,耗我国力!”
举目望向殿外时,目光似已穿透宫墙,既见清谈馆舍中之景象,更见那些因拖延而枉死的军士。
诸葛亮神色沉静,仿佛一切皆在预料之中。
然见刘禅如此悲悯,亦微露慨叹之色:“此乃意料中事。”
“彼等意在掣肘,处处设阻,其心不过欲保自身利禄,延缓我国力增长,阻挠南征大计,甚至望我师出无功,以证其说。”
“陛下仁德,念士卒之劳苦,实乃三军之幸。”
他略作停顿,转向群臣道:“伯苗(邓芝)素有雄辩之才,堪当此任。”
“坊间所谓‘北防空虚’、‘耗竭民力’之论,可着其撰《南征问答》,批驳其非,遣人散于太学及各馆舍之间,以正视听。”
费祎躬身应道:“臣即刻与伯苗协同办理,三日之内便可传布成都。”
董允亦在一旁颔首,暗赞天子虽居深宫,却始终与士卒同心共情。
刘禅深吸一口气,敛回心神。
见几位心腹之臣正注目于己,遂微露歉然之色:“朕思及长远,一时失神,诸卿勿怪。”
“着令休昭与文伟继续严查此类行径,凡阳奉阴违者,一一记录在案。”
“再将此前所获‘受贿名录’,及涪城张氏与李严谋逆之罪证副本,择其与杜氏、谯氏等有关联者,抄送各家家主。”
他语气转冷,斩钉截铁道:“余事或可容缓,然谁敢阻挠《限荒令》及朝廷新政,便是自绝于汉。”
“朕能容之,国法不能容!”
刘禅深知,雍闿、高定、孟获之流,实非心腹大患;即便那罕见于史册的掸国,亦不过疥癣之疾。
彼等连台登一铁矿尚不能夺,欲借掸国施毒者淆乱视听,终是诡道小技。
其如今肆虐愈甚,乃至天怒人怨,于我反为有利,正可借此彻底经略南中,奠百年之基。
昔田氏代齐,数世耕耘方得社稷,其所恃者非惟兵甲,乃在民心与经济之势。
经营南中,亦当以堂堂正正之道为根本。
他再度望向南方,目光中既有对千里战事的关切,亦含对朝中阴诡之徒的蔑视。
阴谋诡计,终非正道;朝堂之上,虽有人开口闭口家国大义,却不过私心自用。
刘禅心中了然:便看将来,究竟谁才能真正安邦定国。
当夜,太常光禄大夫杜琼府邸书房内,烛火摇曳。
家人悄无声息地送入一份抄录的罪证清单。
杜琼接过,就灯细看。
只见上面条分缕析,明载其族中数位亲属与宫中某位显要过往从密、收受厚赂、行贿请托之数条铁证。
他的目光死死盯在那几个熟悉的名字和他们所犯之事上。
手指剧烈颤抖,几乎握不住那轻飘飘的纸页,额角瞬间渗出冷汗,心头狂震。
他强忍心神,继续看下去。
当看到涪城张氏以及中都护李严等字眼时,心中掀起滔天巨浪……
他素来谨慎,自觉立身持正,力求稳守家业,绝不至糊涂至与谋逆之事公然牵扯。
然眼下这白纸黑字,却似毒蛇缠颈,令他窒息。
他勉强自我镇定,缓了好一会儿,才厉声对左右道:“即刻唤杜畿、杜蒙来见!”
此二人正是卷中所涉之亲族,亦是家中掌管部分外部事务之人。
少顷,二人惴惴入内,尚未察觉气氛异常。
不待他们行礼,杜琼已将纸卷重重掷于案上,声音冰寒彻骨:“这上面所载!”
“你等背着我,与涪城张氏勾结、与李严逆党往来之事,是真是假?”
“一字不许隐瞒!”
二人初时惊愕,旋即面色惨白,支吾欲辩。
但在杜琼如刀目光逼视下,终是胆裂。
他们颤栗伏地,涕泣承认确曾受宫中某位人物及其关联者蛊惑,为求利禄,参与了些许密谋与财物往来。
然万万不敢有背汉之心,亦未曾想事机败露至此。
杜琼听得他们亲口承认,脸上血色尽褪,最后一丝侥幸亦荡然无存。
他本欲稳立朝堂,保全宗族,终日如履薄冰。
岂料至亲之人竟如此愚蠢,背地行此大逆之事。
而今东窗事发,铁证如山,祸及满门。
他颓然闭上双眼,无力地挥手令面如死灰的二人退下,独自瘫坐于席上。
巨大的恐惧与保全宗族的念头最终压倒了一切。
长叹一声,那叹息中充满了无尽的无力与颓丧。
他取过那纸卷,就着摇曳的烛火将其点燃。
跳跃的火舌贪婪地吞噬着那些墨迹,仿佛也烧掉了他最后的侥幸和底气。
“吩咐下去,”他对始终静候于屏风后的心腹老仆低声道,嗓音沙哑得如同破裂的风箱。
“我名下所有郡县的产业、门生故吏,对待朝廷新政,尤其是《限荒令》及钱币兑换之事,务必严格依从朝廷指令,全力推进,不得再有半分拖延!”
“即刻去办!”
老仆身形微微一震,低声应诺,匆匆退下。
杜琼仿佛被抽空了所有力气,瘫坐在席上,一瞬间竟似老了十岁。
不久,成都宫城内,皇帝刘禅收到密报。
他唇边掠过一丝冰冷的笑意,低声嗤道:“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随手将密报掷于案上,他收回思绪,转向一旁英姿依旧的两位老将:
“子龙将军,叔至将军,成都防务及北境警戒,就有劳二位老将军多多费心了。”
“陛下放心!”赵云与陈到慨然应诺。
“老臣但有一口气在,必保北线无虞,使陛下与丞相可专心国务及南中平定!”
夜色渐浓,宫中的灯火次第熄灭,而都城的暗流却并未止息。
成都的夜色深沉,丞相府与宫中的灯火渐熄,而某些高门宅邸内,却或许正有密议。
一辆没有任何徽记的马车悄无声息地驶入太常杜琼的府邸后门。
檐下的阴影仿佛又浓重了几分。
为自救或者救人,阴谋抑或阳谋,在这片夜色下交织涌动。
与此同时,远在南中的山林里,王平与张嶷接到新的指令后,反倒是安心了。
一切都静默下来,因为核心指令就是确保台登铁矿的安全,其他的暂时不必急于处置。
王平自接到刘禅与诸葛亮的特别指示后,立刻展开行动。
他精选无当飞军中善于山地潜行与追踪的好手,组成数支精锐小队。
这些军士皆配备厚布面罩与皮弁,以防毒物侵袭。
他们通过观察叛军营地废弃物中特殊的药渣、追踪身形瘦小衣着与南中夷人迥异的可疑人员,甚至设法从俘虏口中撬出信息。
然而,掸国施毒者之诡谲超出了预料。
一次行动中,一名飞军士卒在斩杀一名施毒者后,搜查其尸身时不慎被隐藏在衣襟内的毒刺划伤。
伤口迅速发黑溃烂,剧痛令他忍不住闷哼出声。
不过半日便高烧昏厥,浑身战栗。
虽经随军医者奋力抢救保住了性命,却依旧面色蜡黄,虚弱不堪,非短时间能复原。
同袍们围着他,眼中既有悲痛,更有对那无形之敌的深深忌惮。
这番血仇,让王平更加警惕,也令麾下士卒愈发明白此次任务的凶险,行动也更为谨慎周密。
几次成功斩杀后,雍闿、高定、孟获之流仿佛是恼羞成怒,又派手下得力干将鄂焕出击,四处骚扰运粮队与运矿队!
此前一支运粮队遭袭,幸存者逃回台登,心有余悸地向王平禀报:“将军!那鄂焕当真如疯虎一般,披甲持戟,冲阵时无人能挡,弟兄们结阵也被他硬生生撞开缺口,死伤惨重啊!”
于是张嶷与王平商议,决意设一大计,予以反击。
“高定狂悖,其麾下鄂焕部最为凶悍,实为其臂膀。”
“打掉鄂焕,高定便断一臂!”
王平手指沙盘上一处山谷——“野牛谷”,沉声道:“此谷长约三里,形似卧牛,腹地最窄处仅容五马并行,两侧坡陡林密,多灌木乱石,极易设伏。”
“乃鄂焕部往返其老巢与雍闿处必经之路。”
随即唤道:“阿骨朵!”
一名身形矫健的夷人军官应声出列:“末将在!”
王平下令:“带你的人,提前三日出发,清除沿途所有眼线,占据谷地两侧制高点,多备滚木礌石,尤其是那种浸了火油的!”
又传令其余各部:“整备弩箭,备齐五日干粮,掩好口鼻,明日寅时造饭,辰时出发!”
“马蹄裹布,人衔枚,勿使有声!”
“我要让这‘野牛谷’,变成鄂焕的葬身之地!”
与此同时,军报快马加鞭发回成都。
刘禅与诸葛亮看毕,回信只有四字:“见机行事!”
于是,无当飞军如弦上之箭,缜密运转起来。
王平亲率本部一千五百人马,张嶷则调遣麾下一千五百精兵相助。
台登大营并未因此空虚,张嶷早已做出周密安排。
蜀军将士素来善于防守,另有矿兵营、夷兵营与矿民营协同配合,各项部署井然有序。主力部队分守西北两门;夷兵营熟悉周边山林地势,负责辅助日夜巡逻与烽火预警;其余将士则与矿工壮丁混编为后援部队,随时策应各方支援。
可谓固若金汤。
三日后午后,鄂焕果然率领其麾下约三千人马,浩浩荡荡进入野牛谷。
其人虽勇猛凶悍,却失之谨慎,自恃熟悉地形,并未派出足够斥候细致侦查两侧高坡。
山谷上方,无当飞军的精锐们屏息凝神,隐藏在浓密的灌木和岩石之后。
空气中弥漫着大战前令人窒息的紧张,只有偶尔轻微的甲片摩擦声和压抑的呼吸声。
待其队伍完全进入伏击圈,王平立于高处,目光冷冽,猛地一挥令旗!
身旁亲兵同时吹响了凄厉的牛角号!
霎时间,两侧高坡上梆子声响成一片!
无数擂木滚石裹挟着骇人的风声轰隆隆砸下,瞬间将谷底队伍砸得人仰马翻。
骨骼碎裂的可怕声响不绝于耳,阵型顷刻大乱!
惊慌的马匹嘶鸣践踏,加剧了混乱。
还不等敌军反应,第二波弩箭撕裂空气的尖啸声骤起,如同疾风骤雨般倾泻而下,精准地射向那些试图组织抵抗的军官和士卒。
“放火!”王平再次下令。
第三波攻击接踵而至,浸满火油的草团、木桶被点燃后推下。
谷底顿时烈焰升腾,灼热的气浪扑面而来,浓烟滚滚,呛得叛军睁不开眼,咳嗽不止,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鄂焕虽勇,在此绝地亦暴怒如狂。
他挥动长戟,格开几支流矢,甚至奋力挑开一根滚落的檑木,咆哮着试图稳住局势。
但在此天崩地裂般的打击下亦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麾下精锐被屠戮。
最终,他在亲兵拼死护卫下,冒着箭矢火海,狼狈不堪地杀出重围。
三千人马折损过半,军械旗帜丢弃无数。
王平冷眼看着谷底的惨状与冲天黑烟,并未下令追击。
“清理战场,收缴兵甲,撤回台登!”
此一战不仅缴获兵甲甚众,稍加修缮便可补充军需。
更从俘虏口中得知,高定闻讯后惊怒交加,竟口吐鲜血,自此称病不出。
雍闿与孟获之间也因这次失利互相指责,叛军联盟裂痕渐生。
无当飞军如同来时一般悄然退去,只留下野牛谷中一片狼藉和久久不散的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