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刘禅三造大汉 > 第227章 日理万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读书这种事情,一旦入迷,就有些停不下来。

刘禅于灯下夜读,手中那本以新式竹纸装订的《史记》翻阅起来轻便且几无声响,字迹清晰,较之以往的简牍或缣帛,实有天壤之别。

他的目光停留在《高祖本纪》中关于用人纳贤的段落,指尖轻叩案几,若有所思。

白日里相父诸葛亮那句“陛下真乃天纵奇才”的激赏犹在耳畔,却更让他清醒地认识到,提出方向与真正落地执行之间,隔着何等巨大的鸿沟。

蜀汉欲兴,仅靠他与相父,以及现有的班底,是远远不够的。

“不拘一格降人才……”

他低声反复吟诵着自己醉后“所作”的“诗句”,这并非一时兴起的狂言,而是他内心深处的迫切需求。

杜琼、谯周等旧士族虽暂时蛰伏,但其根基深厚,观念僵化,若要打破这无形的桎梏,必须引入新的血液。

他几乎能预见到,当这些新晋的“实干之才”触及旧有利益时,杜琼等人那看似恭顺的面孔下,会掀起怎样的无声浪潮。

或许是在考评时的一句“出身微贱,不堪大用”。

或许是在政令推行时的一句“古制如此,未可轻改”。

那将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凶险的战争。

他想起吩咐老太监暗中查访才俊之事。

这虽是一条看似微不足道的暗线,却可能触及到士族门阀网络与官方渠道难以覆盖的角落。

他需要的,不仅仅是通晓经史的文人,更需明晓吏治、精通农桑、工巧乃至算术的实干之才。

他要编织的,是一张更为细密、更具活力的选才之网……

种种思虑,忧心其间,直到很晚,最后在老侍女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上龙榻休息。

睡前他派人给诸葛亮送去糕点,并特别口谕:“相父,要早点安寝!”

负责传令的小太监心中凛然,将这份超越寻常君臣的关怀牢牢刻在心里,退下时步履都轻缓恭敬了几分。

刘禅看在眼里,心中了然。风气便是如此,可以因一人之善而清明向上,也可因一人之恶而败坏不堪!

躺在榻上,他有些难以入眠,便开始回顾自己穿越以来的时光,感觉还算满意。

目前他觉得自己应该没捅出什么大篓子,并且还实实在在为这个时代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比如设立神农院。

这个机构的设立,目前看来成效显着。兵器方面自不必多说,单是农器这一块,曲辕犁的推广就已初见成效。同时,针对坡地、水田等不同耕作条件,对曲辕犁进行的持续改良也已形成多种样式,进一步提升了适用性。

据蜀中各郡守上报,新式曲辕犁较之旧式直辕,效率提升了三成不止,且妇孺亦能操作。

他甚至听闻成都附近的乡间,已有孩童传唱不知谁编的俚歌,夸赞这“曲辕弯弯省力气”。

而经过水力锻锤改良的加锛锄头、加厚脊线的镰刀等配套农具,也切实让田间劳作省力不少。

当然唯一的遗憾就是,目前产能严重不足,主要是缺人,不但缺工匠,简直是缺各种劳动力。

他脑海中,那幅南中沃野待垦的图景,与府库中那记录着寥寥人口与钱粮的簿册不断交叠,一种被现实紧紧束缚住手脚的无力感悄然滋生。

这也没办法,蜀汉就这么点人口,加上隐户,最多也不超过两百万,这在后世就是一个小城市的规模,而现在却是三分天下的一国之人口。

可以想见,这广袤的蜀中地区,是有多少不毛之地没有被开发。

成都平原,蜀汉的核心地区,相对来说还好一些。

南中地区,简直是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可以说是极其原始。

可以说跟后世非洲某些部族的耕作方式、生活方式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挖个坑,埋点种子,剩下的看天意,效率极其低下。

不但低下,而且人均寿命极短。

刘禅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

若未曾亲眼得见,他或许还能心安理得,但一旦见过南中那近乎原始的刀耕火种,他血脉里某种属于前世记忆深处的“种地基因”便被彻底激活了。

脑海中几乎能浮现出那片广袤土地在精耕细作下应有的丰收景象,这让他感到一种近乎痛心的浪费。

看着与自己同种同源的百姓如此艰难地“靠天吃饭”,一种超越帝王责任、近乎本能的冲动在他心中涌动:必须改变他们,必须让这片土地和其上的人民,拥抱他们本该拥有的、更高效的农耕文明。

他别的可能确定不了,但是目前的这个时代,也就是这个时间点,这个民族,绝对是世界上拥有最先进科技,最先进文化,最先进文明的。

至于后来为何落后了,那不废话,后来的朝代几乎都没实质性进步,有的反而是退步,人家追了将近两千年,能追不上吗?

他甩甩头,决定不再多想了,本已打算好好安睡,突然又记起一件事情:占城稻和棉花种子。

陈震都去了那么久了,怎么还没回来呢?

到哪里去了?

不会死在外面了吧?

他一想到这,赶紧摇头,劝慰自己别瞎想。

他唤来老太监,命其提醒自己明日遣陈到派人仔细探听消息。

老太监小心翼翼的把这事记好,躬身退了下去。

刘禅看着老太监消失的身影,又接着想,想起来堆肥法。

他把这三个字牢牢锁在心里,堆肥法可以说跟曲辕犁以及占城稻种子同等重要,这可是古代农作物增收的关键……

他又胡思乱想不着边际地思忖了一通,最后叹道,什么叫做日理万机?这就是,实在是事情太多,多到做了这一件忘了那一件,根本就想不完做不完……

最终感觉眼皮越来越重。

但内心却越来越坚定。

“北伐……克复中原……”

他喃喃低语,仿佛能听到远方故都洛阳的呼唤,然后沉沉睡去!

皇帝刘禅睡了。

整个成都也大抵陷入了沉沉的梦乡,万籁俱寂,唯有巡夜更夫那悠长的梆子声,在空旷的街巷间回荡。

丞相府内,却仍有一处灯火长明。诸葛亮正凝神批阅文书,身前的案头上,来自汉中、陇右的军报与大司农府的粮草文书,早已堆叠如山。

他虽赞同陛下“以稳为主,伺机扰敌”的方略,但对北疆局势不敢有丝毫懈怠。

魏延性如烈火,王平虽沉稳善战,但面对郭淮这等老练之敌,仍需时时提点。

他提笔疾书,一方面严令魏延不得浪战,务必依托地利,巩固城防。

另一方面,则授予王平更大的临机决断之权,令其无当飞军可依地形、敌情,灵活穿插。

务求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精髓发挥到极致。

对于陛下提及的楚汉旧事与袁生之谋,他深以为然。

如今的大汉,正需这等宏观战略布局。

正面汉中坚壁清野,北出陇右联络羌胡以为策应,此乃长远之图,东结孙权以稳侧翼,同时内部大力发展农桑、军工,积蓄力量。

这盘大棋,每一步都需谨慎落子。

正思索间,皇帝使者到来,送来了糕点以及口谕。

诸葛亮恭敬行礼之后,重新坐于案几之前,拿出皇帝送来的糕点,会心一笑,就手吃了几块,然后重新低头埋首于案牍!

先是,签发给汉中魏延、成都陈到的备敌指令。

下达给李敏的探查孟达及曹魏动向的密令。

亲自审阅修改《蜀科》中关于吏治、赋税的条款。

批复神农院关于新式水排的拨款请求。

核定兵略学宫下季度的讲武章程……

这一件件一桩桩,事无巨细,几乎都需他亲自裁定方能推行无阻。

摇曳的烛光将他伏案的清瘦身影拉得忽长忽短,那如山的事务,便沉沉地压在这看似单薄,却撑起了残破江山的肩膀之上。

在处理完重要事务后,他特意取出一张神农院最新研制的竹纸。

指尖传来细腻平滑的触感,全不似缣帛易洇、简牍笨重。方知此竹纸之便,确是极好。

他用手摩挲着这竹纸,越来越满意,嘴角不由自主地翘起。

陛下真乃天纵奇才!此物虽小,却蕴藏大智慧,书写便携,实为良器。纵观陛下所创,从曲辕犁、神农院,到暗合兵家至理的十六字游击精髓,再到这惠泽天下书生的竹纸……真可谓上马治军,下马安民。

一桩桩,一件件,看似信手拈来,却无不切中时弊,直指要害。

这已非寻常“聪慧”所能形容。

他突然慨然长叹:“陛下莫非真是天之子?当真是上天遣来拯救万民的么?”此念方生,连他自己也不由一怔,随即失笑摇头,将这过于玄奇的念头按下。

世间神异之事何其之多,若件件深究,徒耗心神,终是虚妄。不如着眼于当下……

他提笔沉吟,字字斟酌,这是写给即将出使东吴的邓芝的。

“伯苗此行,明为贺表答谢,实为探其虚实。孙权于南中谋略受挫,可谓一败涂地,非但‘偷鸡不成蚀把米’,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其心必怏怏难平。”

写至此处,他仰首望向屋梁,深深吸气。据最新密报,东吴与孟达往来频繁,似有所图。孙权此人,当真无处不在,事事皆欲掺足。

“南中既定,彼必不甘。恐将另生事端,或扰边界,或断商路,以求弥补。”

他敛定心神,续笔写道:

“伯苗可伺机直言:孟达之事,大汉自有区处,不劳吴主挂心。若其再提盟好,当重申共抗曹魏之大义;然于疆界、商路诸节,务必慎之又慎。”

灯花蓦地一爆。他抬首揉了揉酸涩的双眼,目光向北望去,幽深难测。

良久,他再次悠然长叹。大局虽初现曙光,然远未到可高枕之时。内政乃外拓之基石,基石不牢,则宏图难展。审视这天下棋局,内外皆未平靖,譬如逆水行舟,一刻不可松懈。

他抬头看了外面一眼天色,知夜已深,是该去安寝了,否则陛下又该担心了……

正如刘禅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北方的警讯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瞬间打破了蜀汉朝廷短暂的平静。

魏延自汉中发来的六百里加急军报,以及白毦暗卫自陇右传回的密信,这两份承载着紧迫军情的文书,被迅速呈递至丞相府与皇宫。

次日朝会,刘禅以沉稳的姿态,向群臣分析了北疆局势的严峻。

并宣布了一系列旨在巩固内政、加强边防的举措。

刘禅言尽,目光徐徐扫过殿中群臣,将众人反应尽收眼底。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如静水深流,在他心底缓缓荡开。

朝堂衮衮诸公,大多顺从,但仍有如杜琼之流,面上低眉顺眼、缄口不语,但那紧抿的嘴角与低垂眼帘下偶尔掠过的一丝幽光,却泄露了心底的不驯。

刘禅看得分明:在提出扩大神农院规模,并授权地方举荐“工巧算学”之才时,杜琼虽未发一言,但身子的抖动却泄露了一切……

这与蒋琬、董允等人领命时那清朗坚定的语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般情状,正如他前世立于讲台之上,台下学子是专心致志还是神游天外,皆逃不过他的眼睛。

他心底升起一丝不快,便迅速消散。

他安慰自己道:正如一个满是尖子生的班级里面,偶尔有一两个“不学无术的”也影响不了大局,因为目前,多数臣工皆显配合之态。

虽然,或是真心或是假意,但此不重要,眼下也不宜深究。

朝会就在这种一边热烈一边沉默的诡异氛围中结束,一切都顺利通过,在皇帝与丞相的意志面前,特别是携南征大胜的威望面前,无人敢公开异议,并且实际已经证明,这真是利国利民的举措!

蒋琬、董允、费祎等人受命之后,便投入到了紧张繁忙的政务当中去了……

蜀汉的一切围绕着“应对北方、筹备北伐”这一核心,紧密而高效地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