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华夏远征军之我的团长 > 第七百一十七章 执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几个小时后,南京号已经飞过了越南境,此时的天空万里无云,在黎明前的光亮下可以清晰看到下方的海岸线。

轰炸机处于一万三千米的巡航高度,涡轮喷气引擎介入,时速也达到了六百八十公里,照这个速度预计在上午10点半左右就能抵达日本九州。

除了值班的,大部分机组人员正在自己的位置上闭目养神。

航程漫长而单调,机组人员轮流休息,但没人能真正入睡。有人低声交谈,有人反复检查设备,更多人则沉默地看着窗外无边的黑暗。

此时慈世平带着余思凡爬进冰冷的弹舱。在手电筒的光线下,慈世平对弹头和起爆装置的电路进行例行检查。

余思凡百般无聊的替对方支着手电,原本在过去训练中慈世平已经将起爆装置的运行操作原理都教给了他,检查、启动这些工作也是由他负责完成,只不过慈世平现在亲自出马,让他显得有些多余了。

倒没有半点嫉妒,特务出身的余思凡很清楚这类科研人员的重要性,虽然不理解那所谓的热核武器,什么上千万吨当量,但从日本连吃两颗原子弹下的反应来看,这真的是一种能改变世界格局的恐怖武器。

似乎感受到身边人的情绪变化,慈世平轻描淡写的讲道:“放心好了,引爆装置没正式启动之前,它是绝对安全的”

“不,我只是在想一些事情。”余思凡愣了一下,道出了心中疑惑:“为什么美国人选择广岛与长崎,而不是东京呢。”

慈世平看了他一眼,随即说道:“三个原因,第一,是距离太远,执行难度过大。第二,东京当下的情况不值得用这颗聚变弹……”

东京都快被李梅连续的轰炸行动给烧光了,城市有一半多化作了灰烬,前前后后被烧死的日本人超过了五十万,剩下那些能逃的早就逃走了,去炸一座满目疮痍的空城,实在有些浪费。

“至于第三嘛……”

慈世平放下手里的工具,拍了拍身上的灰尘:“现在可以明确的一点,日本高层已经准备投降,如果真把那帮人给弄死了,你想想看,从政治层面上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这场战争或许也没这么快结束…”

这场战争只要一天不结束,他们想控制马六甲就会充满变数,日本南方军虽然日落西山,可军队基数仍在,他们身处东南亚,情况比本土的日本人还好些,即便也是缺衣少粮,但至少还能继续掠夺当地百姓。

一旦日本决策层和他们视作“真神”的天皇陛下覆灭,那么对于日本人来讲就真成了亡国灭种的局面,没有统一的号令,各地将持续陷乱局,军国残余势力肯定挟持民众进行极端抵抗,这些孤悬海外的军队可能第一个跳出来抵抗到底。

远征军的底子毕竟有限,不可能一城一地的去攻伐马来西亚以及整个印尼群岛,那样还不知道会牺牲多少华夏儿郎,而且到那时西方人也不会坐视不管,任由远征军做大做强。

余思凡很快读懂了其中的深意,不再言语。

在经过一系列检查后,起爆装置的情况良好,慈世平开始了最后的组装工作。

他将一块驱动电池装进起爆装置中,随后又拿出两根红色的雷管状插销,把其中一根递给了余思凡:“从你那个位置,把它接好。”

聚变弹是靠内部的小型原子弹充当扳机,首先需要通过tNt炸药压缩裂变材料达到超临界状态,引发链式裂变反应,释放大量中子并产生数百万摄氏度的高温。

裂变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使弹头内次级的聚变材料氘化锂发生核聚变,氘和氚原子核结合成氦并释放中子,进一步释放能量。

而他们现在做的第一步,就是把“扣动扳机”的引爆炸弹装置线路安装好,使其处于一个激活待机的状态。

引爆插塞有两根,分别在装置的左右两侧,需要两人同时手动安装,这是一项极其精细且危险的工作,稍有差池,他们就会在空中化为尘埃。

余思凡已经提起了十二分精神,汗水从他的额角滑落,但他的手稳如磐石。终于,他接上了红色的引爆插塞。

随着一阵轻微的电流声,上面的几颗指示灯纷纷亮起了绿色。这意味着起爆装置已经被成功激活。

等两人回到机舱,舱内异常安静,只有发动机平稳的轰鸣和仪表的滴答声,和十几双好奇的目光。

他俩没再言语,随便找了个位置坐好,这个年代的飞机舱室密封都不好,引擎的声音又太大,想要说话要么抵住耳朵大声喊,要么用机舱内置通话机,否则根本没人听得见。

天色渐明,阳光刺破云层,天空格外湛蓝。阳光透过挡风玻璃照在众人脸上,没有人说话,早餐是装在真空包里的麦饼与巧克力,但很多人没动,各自揣着心事。

导航员吴聪不断校对着航向,生怕航向出差错。投弹手焦满仓则一遍遍擦拭着他的诺顿投弹瞄准器,那是他的宝贝,今天将执行它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次瞄准。

最无聊的要属张柳和羊蛋子几个武器操作手,只能待在各自的位置上握着机枪扳机,透过观察孔扫视着外面那白茫茫的天空。

安德森将控制权交给了副驾驶,他则掏出飞行日志,在上面写下了这次任务的心路历程…

清晨时分,他们接近目的地上空。机舱内提示警报响起。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

高射炮火可能在任何时候出现,敌机也可能拦截。但今天,出奇地平静。只有零星的高射炮火在远处炸开几朵黑云,构不成威胁。

10点左右,安德森控制着“南京号”下降至9600米,这是预定的最佳投弹高度。

焦满仓爬进机头下方的投弹手舱,将眼睛紧贴在那台精密的光学投弹仪“诺顿”上。城市的轮廓在下方清晰可见——太清晰了,城市几乎没有任何云层遮盖。河流、码头、建筑,像一幅清晰的地图在他眼前展开。

“识别初始点!。”安德森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传来,冷静而专业:“目标确认。天守阁附近的工字形大桥。”

“明白,所有人戴上护目镜!投弹组做好准备!”

余思凡下达完最后一道命令便抱着摄像机爬进了观察舱室,他要将这一历史时刻给一丝不差的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