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脑变 > 第1653章 平静无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曾,早啊!”

“呵呵,没你早,你几点到的?”

“我刚到没有十分钟,你看这个架子,才没钉多少呢!”薛启航解释道。

曾凡点点头没有再说话,穿好一身装备开始工作。

他的速度新手当然没法比,气钉枪笃笃笃的响声连续不断,这种声音中让他也特别投入,可以心无旁骛的专注于手上的工作,对别人来说很难熬的时间,对他来说仿佛只是片刻而已。

到了中午休息的时候,薛启航的一套刚刚完成,曾凡已经在做第四套了。

吃完午饭回到会议室的时候,曾凡发现薛启航竟然也在,他应该不缺休息的地方,回家也没多远,没想到还真是普通到底了。

“咱们车间的人中午都回家休息吗?”薛启航也很纳闷,为什么人这么少。

在总装车间也是回家休息的人占多数,可总有一些愿意在厂里休息,也可以多干点活,他们的产品就是沙发,不缺休息的地方,没想到木工车间竟然走的干干净净。

“以前的时候在这休息的人多,最近几年只有我一个了,别人只是偶尔在这休息!”曾凡走到会议室最里面,靠墙的沙发是他每天休息的地方。

“老曾,听他们说你不喜欢跟大家喝酒,不上班就在家里宅着,那你在家做些什么呢?你有什么喜好吗?”薛启航也躺在一个沙发上。

“上网,刷剧,刷小说,最近在研究木工,学着做木艺模型!”曾凡说道。

“你不玩游戏吗?”

“玩不好,所以没瘾,好几年没玩儿过了!”

“那你的生活可够无聊的,白天钉木头,下班回去还玩木头!”薛启航笑道。

“感受到乐趣自然就不觉得无聊了,我自己觉得很有意思!”曾凡不以为意。

“那倒也是!”

.......

说了没几句话,薛启航感觉到曾凡没有聊天的兴趣,也识趣的闭嘴,午休只有一个小时,除去吃饭的十几分钟,实际也就是打个盹的功夫,和过去两个小时没法比。

午休时间一过,其他人也陆续从外面进来,他们俩也从会议室出去,穿戴好各自装备,继续下午的工作。

曾凡的生活又进入平静无波的状态,每天几乎都在重复上一天的日子,时间又过的快起来。

沙发厂的工作千篇一律,除了和薛启航稍微熟悉了一些,其他的没有任何波动。

在家里做的模型没有想出太好的创意,只是把刚做过的福建土楼进行的魔改,底部缩小改成椭圆形,增加了半米高的底座配重,他又制作出一大批木条,把土楼加厚加高,变成一个大烟囱的造型,内部结构更复杂,有九层可居住房间。

这个模型的高度将近三米高,快顶到了天花板,耗费的木块预计超过了十万,具体的数量他都不知道,有原先土楼的经验,少走了很多弯路,仍然花了半年多的时间。

建成后拍了几张照片,曾凡又开始拆除,一块块榫卯搭接起来,也需要一块块拆除,有些地方拆除甚至比实际搭建的时候还要费工夫。

这次用的木块数量太多,为了节省空间,拆下来一些,曾凡在这个大烟囱模型南面开始搭建另一个模型。

新的模型也是受到大烟囱的启发,不过不再那么笔直,他准备模仿南方某座城市的电视塔,也搭建一个小蛮腰的造型出来。

他的房间高度有限,也不可能搭建完全等比例索性的模型,只能是形似的造型建筑,相当于把大烟囱的曲线改造的更苗条一些。

每天晚上三四个小时,也拆不了多少,拆几天建几天,时间也过的很快,曾凡对时间的流逝并不敏感,在他眼里没有紧急的事情,可以慢悠悠的做。

转眼间又到了年底,上半年大烟囱模型已经拆完,小蛮腰的模型还没有完成。

拆下来的木块堆在地上,曾凡的兴趣发生了转移,不再每天搭建新模型,而是开始钻研起木雕。

两米多高的模型,现在到了后期,他需要站在人字梯上面搭建,干一会儿就容易累,木雕只需要坐在椅子上,相对轻松一些。

刚开始只是当做一种调剂,偶尔拿起来练练手,练得多了兴趣也产生了,因此花在建筑模型上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

起初的时候没有经验,他只能雕刻一些卡通的人偶,造型相对简单一些,不需要太高技巧,巴掌大的造型也占不了多大地方,可以消磨很多时间。

后来有了一些技巧,他尝试雕刻一些相对写实的小猫小狗,狮子、老虎、大象、熊猫之类的造型,也不再满足于完全模仿,开始自己设计部分造型进行雕刻。

一个雕像往往就要花上几天的时间,偶尔想要调剂下心情,才去搭建建筑模型,或者干脆提前睡觉休息。

年底放假后,曾凡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总算赶在过年前,将小蛮腰的建筑模型搭建完成,为了保持内部结构,变形有点严重,与其说是小蛮腰,外形更像是火力发电站的冷凝塔,不过高宽比更大一些,整体看上去更修长。

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完成了,曾凡也不打算立即拆掉,这个快顶到天花板的大家伙,完全拆掉估计得几个月,就当做房间里的摆件好了。

鞭炮声中又过去了一年,新年开工后,薛启航去了海绵车间做普通工人,曾凡旁边的工位调来一个末位淘汰的管理人员老许。

据说也是厂里老人,他以前并不熟悉,没什么印象,年龄不到五十岁,原先是仓储部的人,其他车间都有这样的前管理,从下面上去容易适应,从上面下来对人的心理是种很大的考验。

末位淘汰制度已经实行了快两年,已经有十来个前管理被淘汰,有的人离职,也有人愿意下车间,对其他人来说,有榜样在前面,也不算太难以接受了。

再说,这些人虽然到车间做工人,原先一些待遇仍然保留,实际工资也比同岗位的工人高,后面半年一次的管理人员竞聘,他们仍然有机会重新回去。

薛启航自己也说过,当初设计这个制度的初衷,就是让每个工人都有做管理的机会,也让每个管理人员都能体验工人的工作,真正打破阶层的界线,让大家都能体会到不同岗位的辛苦之处,工作中能少些摩擦,多一些互相体谅。

原先以为执行起来会有很大的困难,可是薛启航先把自己发配到车间里,任劳任怨的做最普通的工作,那些被末位淘汰的人也无话可说了,这个制度就此顺利的推行起来。

木工车间通过竞聘成为管理人员的付征和李东东,都已经适应了新的工作,他们有年龄的优势,没有原来那些老人的油滑,在各自的岗位都能很快上手,短时间内应该不会被淘汰回车间。

当然,像曾凡这样不愿意竞聘管理,甘心躺平的工人也有不少,有的是年龄大了背不下来那么多东西,有的就是不想费那个脑筋,感觉体力劳动比脑力劳动更轻松,这点倒是和曾凡差不多。

新的管理制度实行满两年,经过统计生产效率提升了超过百分之二十,各项成本反而降低了百分之十,提升的不明显,员工的整体满意度却比过去有了很大提升,厂里的气氛比以前好了许多。

五一假期过后,薛启航当初说过的下车间两年时间就到了,不过他好像没有体验够,仍然照常在海绵车间上下班,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

曾凡不关心别人的事情,照样正常上下班,周末大部分时间宅在家里,工作日则是工厂和家里两点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