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召唤梁山好汉 > 第1809章 羌州宏远计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古代,因为条件有限,西藏包括那一大片的地区如青海啊、新疆部分地区在内,基本上没有被中原王朝完全统治过。这里特有的高原地理条件,就算是后世,这里也被并称为‘青藏高原’,足见对其的畏惧!

中原王朝无法染指这里的原因也有很多,首先就是最不可避免的地理与气候所带来的巨大障碍——西藏、青海那边属于高海拔地区,大多数人到那边都会有‘高原反应’。

也就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越低,导致吸入的氧气分压下降,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不足,引发身体一系列适应性的和不适性的变化。对于主要来自低海拔地区的古代军队和移民来说,可是致命的,这也是青藏高原巨大的自然屏障。

第二点就是交通极度不便: 那边多崇山峻岭、峡谷激流,使得人员和物资运输效率极低,信息传递缓慢。中央政权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直接管理。大规模军队调动、长期驻扎和农业开发都极其困难,后勤补给成本极高。

第三点也是封建王朝最看重的一点,更是最重要的一点:经济上的回报率太低了,主要是因为农业潜力低: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不适宜发展中原式的精耕细作农业,就和上一条类似了,没办法自给自足,就无法支撑大量移民和驻军。

古代王朝扩张的核心动力之一是获取可耕种的土地和人口,光这一点,就会带来有一个问题——统治成本高昂: 派驻军队、官员所需的给养大部分需要从内地长途运输,对中央财政是巨大的消耗……

就算那里盛产牧草牛羊,但只要不适合耕种,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古代王朝来说,就是致命的缺陷,历代统治者几乎都不会考虑这些地方了,直接放弃!

或者更倾向于采用成本更低、效果更稳定的 “羁縻统治”和“宗藩关系”模式。

比如最强大的唐朝,其实一直没有在在西藏设立行政机构。因为这样做的前提是实力要碾压青藏高原等地区,然后以绝对的武力来收复,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扩张此地。

唐朝与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是并立的两个强国,由于吐蕃王朝实力很强,双方时战时和,就更倾向于建立和亲与盟誓,建立友好关系。

最着名的就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建立了“舅甥之谊”。这种关系更类似于两个独立王朝之间的政治联姻和同盟,而非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而到了元朝之际,元朝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骑兵力量(骑兵更适合在青藏高原作战),首次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央行政管辖。确立了一种开创性的模式——主权与宗教笼络并行。

首先就是中央设立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事务,相当于今天的“民族事务委员会”。然后元朝皇帝册封西藏萨迦派领袖八思巴为“帝师”,并将西藏地方的行政权力授予萨迦派。这是一种“政教合一”的间接统治模式。

中央授予权威,地方宗教领袖具体管理,并向元朝效忠、纳贡。元朝开创了中央政权通过册封和认可当地宗教领袖来统治西藏的模式,为后世明清所继承。

明朝继承了元的册封制度,但册封的对象更加分散,如“大宝法王”、“大乘法王”等,对西藏的控制力相比元朝有所减弱,但主权关系得以延续。

直到清朝,对西藏的控制达到了古代王朝的顶峰。封达赖、班禅——清廷正式确立了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制度,他们的合法地位必须由中央皇帝确认。

雍正时期起,中央直接派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代表中央行使主权,监督西藏政务。另外,清朝多次派军入藏平定准噶尔蒙古的入侵和内部叛乱,有力地维护了西藏的稳定和主权。

所以,中国古代封建朝廷并非没有“占领”西藏、青海,而是基于客观条件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了一套 “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

因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上不划算,就不追求直接开发西藏等地区,而是采用间接统治,通过册封、认可当地宗教和政治领袖,建立一种效忠中央的宗藩体系。

核心目标是确保西藏等地在政治上的归附,承认中央的宗主地位,维持边疆稳定,而非将其变成和内地一样的行省进行经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