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十五从军行 > 第392章 加官进爵(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楚昭一张嘴,下面的文武大臣立即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他,后面离得远的甚至悄悄踮起了脚。造反失败的亲王当着文武大臣的面做检讨,这场景一千年都不一定能看得到,所以都聚精会神、眼巴巴地看着,生怕错过什么精彩的“大戏”。

陛下也没闲着,也瞪大了眼睛,不过看的不是这个“好”兄弟,而是下面的文武大臣。只见他目光如炬,如鹰一般在诸位臣工的脸上来来回回地扫着,仔细看着浮现在上面的各种各样的细微表情,似乎是打算从里面看出什么隐含之意。

看着看着,下面的众文武百官总算注意到陛下投射下来的骇人眼神,当即大吃一惊,然后赶紧低下脑袋,毕恭毕敬地站好。

最后一个字喊出来后,楚昭立即痛苦、愤恨地闭上了眼睛,因为从这一刻开始,他几十年来积攒的声誉、名誉便就此烟消云散。从此以后,他不再是那个掌握王朝权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贵的亲王了,而是个忘恩负义、弑兄篡位的无耻反贼,他的大名将永远钉在大楚的耻辱柱上。“嘶!”他猛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不甘、愤怒、懊悔……,好半天后波涛汹涌的内心才终于平静下来,然后缓缓地转过身去。

陛下看着他的脸,出声问:“这些话可是真心的?”

楚昭立即回答:“回陛下,这些皆是罪臣的肺腑之言。”

“好!”这个回答陛下看起来很满意,然后接口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做为兄长,朕原谅你了。”停顿了一下后又继续补充,“不过,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皇帝,作为一国之君,朕无法原谅你,也不能原谅你。朕必须惩罚你,以整肃朝堂、匡扶社稷。”

楚昭立即跪下:“罪臣罪无可恕,请陛下降罚。”

说完拿起御案上的圣旨递向大皇子,“珺儿,宣旨吧。”

大皇子立即走上去接下,再走回来,打开圣旨,大声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承天命,临御万方,夙兴夜寐,惟愿四海晏然、生民康泰。然胶东王世子楚宗宝,豺狼心性,暴戾恣睢,却欺上瞒下,冒军功以邀厚赏;草菅人命,诬良为盗,致使楚伊两国百年睦邻之谊毁于一旦,战火骤起,生灵涂炭,此等恶行,天人共愤!

更有胶东王楚昭,身为宗室,不思忠君报国,反结纳奸佞,朋比为奸;构陷皇子,包藏祸心,觊觎神器,行弑君篡位之谋!是可忍,孰不可忍!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国法昭昭,岂容轻饶?今明正典刑,以彰国法:胶东王楚昭,即刻押赴市曹,斩首示众;其府中金银财帛、田庄宅邸,尽皆充公;其余眷属无论老少皆发配至极边烟瘴之地,永不得返。

钦此!

楚昭立即跪下领旨:“罪臣叩谢圣上隆恩。”谢完便准备起身,只是整个人好像突然老了几十岁,手脚绵软,再也使不出半点气力,所以努力的几次依然无法站起。他身后的两个侍卫亲军偷偷抬眼相互看了一下,然后一起俯下身去,搀住他的手臂,拉他一把。起来后,胶东王便颤颤巍巍转过身,跟着侍卫缓缓离去。

众朝臣皆转过脸,看着他一步步走远,从今天开始,这里将不会再有他的位置,大楚朝堂将焕然一新。

从犯都诛九族了,主犯的家眷却全能幸免,这个结果显然是不合理的。不过李元吉并没有感觉到意外,因为这个结果他几天前就已知晓。那天夜晚,陛下与楚昭在御书房促膝长谈,从年幼的调皮捣蛋聊到初掌朝堂时的懵懂无知,最后又聊到主宰朝政的勾心斗角,聊了很多事,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个。陛下承诺留下楚昭一家老小的性命,作为交换,楚昭则需要坦白犯下的一切罪行,并且供出所有还未查出的同伙。楚昭思考了很久,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个交易,之后才有了后面发生的事情。

陛下与胶东王之间的关系李元吉自然知晓,可纵然如此,他还是无法理解这个交易。他觉得这么做就是在用不法惩治不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徇私枉法。这案子影响如此之大,这个结果若是传出去,必然会引来文武大臣的不满和非议。

所以刚才结果一公布,他立即迫不及待地转过脑袋,留意着四下臣工的反应,本以为大家听完会特别吃惊,哪知众人脸色如常,皆极为平静,毫无半点意外、震惊的反应。看到这里,他这才彻底死心,看来父亲说得对,自己还是太幼稚。

待楚昭走出广场,众人便赶紧转回脑袋,老老实实地站定。

陛下放眼在大家的脸上扫了一遍,突然开口:“好了,结束了。”

听了这话,众人当即暗松一口气。

陛下再次开口:“这次招诸位过来,除了公布案情,见证处理逆臣奸佞,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提拔有学之士、有能之士,弥补朝堂空缺。”

这话一出,不少朝臣的脸上立即露出丝丝若有若无的喜色,特别是那些临时得到诏令来参加这次朝会的小官吏,心里可真要激动坏了。

陛下又拿起一份圣旨,开口道:“珺儿。”

大皇子立即走上前去接过圣旨,在走回来,先出声喊道:“镇南将军、兵部萧将军、礼部崔德率尚书、户部李永安尚书、都察院司马弘御史接旨。”

听到自己的名字,四位大人立即走出队列,来到玉阶下,依次跪好。

大皇子展开圣旨,大声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临御天下,夙兴夜寐,赖股肱之臣共济时艰。镇南将军萧卿,整饬武备,戎马倥偬,守疆土以固金汤,筹帷幄而安社稷;礼部崔卿,典章明备,弘教化以正风俗;户部李卿,理财有方,足仓廪而惠黎民;都察院司马卿,铁面无私,肃纲纪以儆百官。四人者,或征战沙场,或运筹庙堂,皆殚精竭虑,克尽厥职,实为社稷之栋梁,朕心甚慰。

今特谕:萧卿等四人,着即入政事堂参知机务,襄赞中枢。望尔等同心同德,佐朕共理万机,以彰朝廷任贤使能之至意。自此当益加勤勉,恪尽职守,不负朕之倚重,不负天下之望。惟愿殚精竭虑,为国家图治,为百姓谋福,以成盛世之功业。

钦此!

待大皇子念完,四人立即领旨谢恩,全程并未表现出半分意外之态,很显然,这事几人早以知晓。

但是,剩下的朝臣皆露出了一脸的惊讶神情,因为加上未落马的彭俊文,就意味着这一届的政事堂由四人扩充到了五人。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有武将和御史进入其中,陛下的目的是什么,已是不言而喻。

政事堂主政官员确定好后,诸位大臣立即竖起了耳朵,因为接下来要确定就是下面几个主事部门的一把手人选了。连落马带升迁,这会儿这几个要害部门的一把手已完全空缺,这番场面,别说大楚,放在历朝历代都能堪称奇观了。当然,有人走就有人来,所以这会儿众人皆瞪大了眼睛,等待着人选揭晓这一刻的到来。

大皇子清了清嗓子,喊道:“吏部左侍郎薛仁齐。”

话音一落,便见到一位四十多的文士迈着方步,不快不慢地从走出队列。

四下的朝臣则齐齐转过脑袋,朝他投去艳羡的目光。

大皇子再次开口:“户部右侍郎胡怀安!”

“啊!”听了这个名字,李元吉精神一振,差点激动地跳起来。他想起了父亲的话,立即深吸一口气,安安稳稳地站好。只不过心里却一直在狂喊:“哈哈哈,胡伯伯升尚书啦!胡伯伯升任尚书啦!”喊完脚都忍不住动了一下,巴不得现在就走,把这个好消息带回去,让文秀第一个知晓。

各部门一把手确定后,就轮到二三把手了。这时,李元吉的心直接提到了嗓子眼,户部尚书的位置他不是没为自己的爹爹幻想过,不过也只是幻想罢了,从员外郎直接连越四级升到尚书,实话实说,他自己也觉得有些惊世骇俗了,所以刚才听到名字时心里并没生出什么波澜。但是,这二三把手,他还是有想法的,别的不说,光凭爹爹这些年的努力和成绩,他便觉得爹爹绝对是有资格的。所以他现在心脏正在“咚咚咚”地跳个不停,特别紧张。

李大人自然镇定得多,不过心脏跳动的速度也或多或少快了半拍,虽然从昨天开始他就一直在教训李元吉,可他自己也不傻,知道陛下让他参加这个朝会的目的。“金榜题名”“步步高升”皆是人生的大幸事,人人喜欢,他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在官场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早练就了一身的定力和耐心,而且心态也很好,不强求,不奢望,有则有,无则无,听天由命,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