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我在废土满级后,穿越荒年当女帝 > 第677章 风云变化(二十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77章 风云变化(二十五)

才待了短短半日,货郎发现这个不算小的村子,竟然还和阮地如今的云南有着交集,一条小道能从云南边境直接到达这个村子,不知是何时修出来的路,这可是一条新路,哪怕小,也得耗费不少人力。

除此以外,这个村子也有不少汉人,虽说这些汉人看样子都不是什么普通百姓。

货郎见过女吏,如今的川蜀也有不少女吏,不过大多是川女上过扫盲班后被赶鸭子上架,毕竟阮地的女吏数量不足,大多都调到了云南,只能强行提拔川女了。

可即便川女们只上过扫盲班,但也有了不同寻常的气度,身上竟然真有了几分官气,每日忙碌不休,与曾经的样子简直有天壤之别。

货郎自己没上过扫盲班,他家的日子过得艰难,否则也不会冒着性命风险牵着一头驴来叫卖货物,家里就靠种地活着,种地挣不了什么钱,一旦遇到天灾,一年都撑不下去,家里至今没钱买牛,这头驴还是从地主老爷那借钱买的。

不出来卖货,恐怕家里一年都吃不上一顿肉。

他只能硬着头皮过来,也好在这一路都是走的熟路,沿途的寨子都是他爹曾经叫卖过的寨子,还都记得他爹,这才没被抓成奴隶。

村人将他带到一间土屋内,这屋子自然没有玻璃窗,走进去却没什么霉味,里头的东西也很简单,几堆稻草,这就是床了。

“可不脏,这草常换的,还要晒,没有老鼠。”村人有些得意,这是以前没有的条件,“平时只有村外人来住。”

货郎咽了口唾沫:“村外人?那些汉人?”

村人点头:“是啰——他们如今是常来的。”

“他们——就睡这儿?”货郎不信,从大理那边过来的汉人,肯吃这个苦?他虽没有去过阮地,但也听去过的人说,阮地的汉人都有砖瓦房住,不怕漏雨,还能走宽敞的水泥路,甚至还有火车可以坐,那是轰隆的巨兽,如蛇一般。

货郎:“他们能住这儿?”

村人倒没觉得有什么,他们以前也就这么睡,那还是寨子里人手够的人家才有这个条件,毕竟人少的话,便没人能清理稻草,晾晒稻草了,大多都是编个草席子躺,可没有这么松软。

“他们说这样好哩。”村人,“能常换,还不怎么花钱,都是实在人。”

货郎:“……”

虽然他自己有一半汉人的血,但也很难说汉人好不好,他家虽然不是佃户,还是村中大姓,但村子里大多都是一个姓的人家,沾亲带故,可即便如此,自幼没有汉人孩子同他一起玩,就连长辈也从不避着他,说他是杂种。

他自己也知道,要不是阿娘家里穷,找不到好的汉人男子入赘,也不会选他爹。

他爹占了个大便宜,虽然成了婚也是长工,但起码不必在山上熬日子,在山下,起码有一碗安稳饭吃。

且他爹还能从家里拿粮食,送回去给母家。

后来阿爹去镇子里收些货,到山里去卖,当起了货郎,靠这笔钱,家里多起了一间屋子,才叫他不必和爹娘挤一间屋,如今阿爹在上次走山路的时候摔断了一只手,好不容易回到家,那只手也废了,只能靠他接过这个生意,继续为家里挣来肉钱。

但哪怕他家起了新屋,村人也没有看得起他们。

阿娘是村里性子最刚烈的女人,也曾经悄悄在屋里抹眼泪。

他不明白——为什么他是杂种?难道僚人就不是人了吗?更何况,他随娘姓,他也和村人一个姓,怎么还是不能被接受?

阿爹是没有姓的,和娘成婚后跟了娘的姓,取了汉名,照样不被接受。

阿爹甚至不肯去村人们打水的地方打水,而是走远一些,甚至绕远路,宁肯自己多受累。

货郎干笑道:“他们都是好人。”

村人点头:“是啰,人都很好的,还教崽子们读书识字,以前听货郎说,汉人要读书也要花许多的钱,不是人人都能读得起的,咱们的小崽子们都不用花钱。”

这话叫货郎心里更难受了。

他没什么东西,只有一头驴,驴是要看好的,而这个寨子除了鸡以外没有别的牲畜,他只能把驴拴在一棵大树下,就在准备到屋里歇一歇的时候,转头就看到了刚走过来的女人。

那是个不年轻的女人,或许三十多岁?也可能四十多岁?

反正阮女总是很难看出年纪的。

她生得严肃,但是开口说话时语气倒是很温和:“你是货郎?从哪里来?川蜀么?”

货郎有些紧张,他结结巴巴道:“没在川蜀,我们村没迁走。”

“哦?这么说,贵州倒还有些汉人在。”女人笑着问,“如今白族人势大,你孤身前来,不怕被抢?就是不被抢货物,你自己被抢了怎么办?”

白族人抢周围番族的人给自己当奴隶如今很常见。

本来他们是大理的贵族,不必要什么奴隶,但到了这里,伺候的人少了,种地修屋需要的人手多了,便直接去抢人。

他们也不怕别的番族们一起打他们,毕竟这些番族之间本身就有血债,让他们摒弃前嫌?那恐怕只能等日夜颠倒。

货郎小声说:“有什么可怕的?总没有饿肚子可怕,不挣这个钱,家里没得肉吃。”

女人问:“你们村子不养猪?”

“养。”货郎,“如今吃猪肉的人多了,但猪出栏晚,吃一斤粮长不了几两肉,不划算,村里没几户人养,就是养,也是自家留着吃,做成腊肉么。”

女人叹气:“这没有办法,出海的船多,却一直没找到长肉快的猪种,不过出海的船越来越多,去的地方也更远,总有一日能找到,到时候就好了,人人都能吃得起肉。”

货郎看着这个比自己阿娘年纪还大的女人,他瞪大了眼睛,不明白这个年纪的人为何还能如此天真,相信这种天方夜谭,他似嘲讽般说道:“若有这样的猪种,那儿还用阮军打仗?只要说有肉吃,天底下的穷人就都投了。”

他不信这个:“我们这样的穷人,买根还带点肉的骨头,连骨髓都敲开洗干净,那就是好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