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诸天金手指之打造快乐人生 > 第367章 天清气朗待生机,分域承包绘绿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7章 天清气朗待生机,分域承包绘绿图

天气控制器阵列持续运转一个月后,火星迎来了四十亿年来最平静的一个清晨。

李扬站在“龙兴市”临时基地的观测塔上,第一次摘下了头盔。清新的空气带着一丝湿润的泥土气息涌入鼻腔,没有预想中的刺鼻气味,只有一种类似地球雨后森林的清爽。抬头望去,天空呈现出淡淡的蔚蓝色,与地球的穹顶几乎无异,几朵蓬松的白云正悠闲地飘过,阳光透过云层洒下,在地面投下移动的光斑。

“大气能见度28公里。”梁小龙举着望远镜,兴奋地大喊,“能看到‘新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了!那雪顶跟珠穆朗玛峰一模一样!”

全息投影在观测塔前展开,实时更新着环境数据,每一组数字都在诉说着火星的蜕变:

- 风速:1.2米\/秒(相当于地球微风级别)

- 降雨量:0(过去七天累计降雨仅5毫米)

- 云量:20%(以积云为主,无风暴云系)

- 气温:白天平均18c,夜间平均5c(赤道区域)

从同步轨道拍摄的卫星照片更是震撼——火星表面的蓝色海洋与褐色陆地界限分明,“新太平洋”上甚至能看到白色的浪花;“新亚马逊河”蜿蜒穿过平原,像一条蓝色的绸带;极地的冰盖在阳光下泛着银光,与地球南北极的景象如出一辙。

“天气控制器把最后一点过剩能量也消耗完了。”秦思远的虚拟影像出现在投影旁,他正指着大气环流图,“现在的大气环流已经形成稳定的三圈环流,跟地球的大气运动规律基本一致。你看这季风带,刚好能给农业区带来适量的降水。”

李扬的目光落在“新地中海”的位置。那里原本是一个巨大的撞击坑,经过五次小行星撞击和地质夯实后,积水形成了内陆湖,此刻湖面上正有几只测试用的无人船在航行,传回的水质数据显示,湖水盐度已降至1.2%,接近地球淡水湖的标准。

“从太空看,它现在就像一颗镶在红色土地上的蓝宝石。”梁小龙翻出手机里的照片——这是他用普通相机拍摄的火星日出,橙红色的太阳从“新喜马拉雅山脉”后升起,将天空染成金红色,与地球的日出别无二致,“我把这张照片发回地球,我妈还以为我去西藏旅游了。”

观测塔的警报突然轻微响起,投影上弹出一条提示:“紫外线指数7.2(中等强度)。”这比一个月前的42已经下降了很多,但仍高于地球的安全值。

“臭氧层还在恢复期。”秦思远解释道,“当前臭氧浓度180 dobson单位(地球平均300单位),能过滤掉60%的紫外线,但还不足以让生物完全暴露在外。”

李扬点头:“是时候启动天气控制器的下一个功能了。”

天气控制器阵列的第二次启动,没有第一次的惊天动地,却更加精细入微。

1000座控制器顶端的能量发射盘从红色转为淡蓝色,无数道柔和的蓝光渗入大气,像一双无形的手,开始梳理空气中的分子。指挥中心的屏幕上,大气成分的实时数据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 氧气:20.1% → 基本稳定

- 氮气:71% → 基本稳定

- 二氧化碳:8.2% → 缓慢下降

- 二氧化硫:0.001% → 快速归零

“第一步,清除残余有毒气体。”控制器总工程师的声音传来,“‘分子筛选’程序正在运行,能精准捕捉有毒气体分子,通过催化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比如二氧化硫,会被转化成硫酸盐颗粒,最后沉降到地面成为肥料。”

李扬看着屏幕上二氧化硫的曲线断崖式下跌,不到两小时就从0.001%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这比预期的效率高出三倍,得益于星盟能量增幅器提供的精准控制力。

第二步是调节二氧化碳浓度。天气控制器释放出的蓝光突然增强,在平流层形成无数个微型能量场,加速二氧化碳与水分子的反应。“这些能量场就像催化剂,能让二氧化碳更快地溶解到海洋中,或者被即将播种的蓝藻吸收。”秦思远解释道,“目标是将浓度稳定在5%——既高于地球(0.04%),能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又不会引发温室效应失控。”

最关键的第三步是生成臭氧层。控制器的蓝光开始聚焦在平流层25公里高度,那里的氧气分子在能量激发下发生电离,重新组合成臭氧分子(o?)。屏幕上的臭氧浓度曲线以每天5 dobson单位的速度稳步上升,预计一个月后就能达到地球的60%。

“同步启动‘臭氧蓝藻’投放程序。”李扬下令。

马里奥舰队的运输船立刻行动起来,在海洋和湖泊中投放了数万亿个改造蓝藻细胞。这些蓝藻携带了特殊的基因片段,能在光合作用中产生额外的臭氧分子,与天气控制器形成“天地协同”。

“蓝藻的投放区域经过精确计算。”生物学家介绍道,“主要集中在赤道附近的水域,这里光照充足,能让蓝藻快速繁殖,预计一周后就能形成肉眼可见的蓝绿色藻华。”

一个月的时间在精密的控制中悄然流逝。当天气控制器阵列第二次关闭时,火星的大气数据已经达到了预设目标:

- 氧气:21%(与地球完全一致)

- 氮气:73%

- 二氧化碳:5%

- 氩气及其他:1%

- 气压:98千帕(地球标准大气压的97%)

- 臭氧浓度:310 dobson单位(超过地球平均水平)

- 紫外线指数:2.1(安全范围)

“大气成分稳定,有毒气体零检出。”周院士的声音带着激动,“现在的火星大气,不仅适合人类呼吸,甚至比地球还要干净。”

李扬再次站在观测塔上,这次他不仅摘下了头盔,还脱掉了防护服。温暖的阳光洒在皮肤上,没有丝毫灼烧感;微风拂过脸颊,带着湖水的湿润和土壤的芬芳;远处的“新亚马逊平原”上,已经能看到淡淡的绿色——那是蓝藻繁殖的迹象。

“下一步,该让这颗星球‘活’起来了。”他对秦思远说,语气中充满了期待。

非生物环境改造完成后的火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原始景象,仿佛地球亿万年前的洪荒时代。

从“新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往下看,整个星球的地貌轮廓清晰可见:山脉巍峨挺拔,最高海拔达米(比地球珠峰还高),山顶覆盖着皑皑白雪,山间云雾缭绕;山脚下是广阔的“新西伯利亚平原”,褐色的土地上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湖泊,湖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平原边缘与“新太平洋”相连,蓝色的海面上波光粼粼,偶尔有白色的浪花拍打岸边的礁石。

“新亚马逊河”从山脉发源,蜿蜒数千公里注入海洋,沿途形成了无数个三角洲和湿地。无人机拍摄的画面显示,湿地中已经积水成潭,一些从地球带来的水生植物种子开始发芽,嫩绿的叶片漂浮在水面上。

“地质勘探显示,火星的地下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地质专家指着水文图,“在‘龙兴市’地下300米处,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含水层,水量相当于地球的贝加尔湖。我们已经钻了100口深井,水质完全达标,可以直接饮用。”

在南半球的“新非洲高原”上,遍布着火山活动的痕迹。但这些火山都处于休眠状态,喷发的风险极低。地质学家解释说:“五次小行星撞击虽然引发了火山活动,但也释放了地壳中的压力,加上地质夯实的作用,未来百万年内都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喷发。”

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地中海”周边的地貌。这个巨大的内陆湖被群山环抱,湖中有数十个小岛,岛上覆盖着厚厚的火山灰,是天然的肥沃土壤。“这里将是第一批农业试验区的首选地。”农业专家兴奋地说,“土壤检测显示,这里的氮、磷、钾含量都非常高,只需稍加改良就能种植作物。”

李扬乘坐着鹈鹕号飞行器,沿着赤道飞行了整整一天。他看到了飞流直下的瀑布——“新尼亚加拉瀑布”,水流从百米高的悬崖上倾泻而下,溅起巨大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美丽的彩虹;看到了幽深的峡谷——“新科罗拉多大峡谷”,红色的岩壁层层叠叠,记录着火星亿万年的地质变迁;还看到了广袤的草原——“新蒙古草原”,虽然现在还是褐色,但土壤分析显示,这里非常适合牧草生长。

“这颗星球的地貌多样性,甚至超过了地球。”梁小龙在飞行器上感叹道,他正用360度相机拍摄全景视频,“你看这雪山、草原、海洋、峡谷,简直就是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

飞行器降落在“龙兴市”规划区中心,这里已经建起了一座小型的基地。李扬走下飞行器,踩在坚实的土地上,脚下的土壤湿润而疏松,散发着泥土的清香。不远处,几台自动播种机正在工作,它们播下的是第一批经过基因改造的草种,预计一周后就能发芽。

“所有非生物指标都已达标。”秦思远的虚拟影像出现在基地的全息投影上,他身后是密密麻麻的检测数据,“现在,我们可以开始生物圈的建设了。”

建立火星生物圈的任务,比之前所有的改造工作都更加复杂和庞大。

“一个完整的生物圈,需要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形成闭环。”秦思远在联合会议上解释道,“从蓝藻、苔藓,到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再到昆虫、小型哺乳动物,最后到微生物分解系统,缺一不可。这需要海量的物种引入、监测和调控,仅凭桃园集团的力量,至少需要五十年才能完成。”

梁小龙皱起了眉头:“五十年?那我们这辈子都看不到火星变绿了。”

“所以我们需要更高效的模式。”李扬的手指在虚拟地图上划过,火星表面被分割成无数个边长100公里的正方形区域,“我提议,将这些区域承包给龙国的官方科研机构和民间生态企业,采用‘统一规划、分域建设、协同管理’的模式。”

这个提议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秦思远立刻补充道:“每个承包单位负责特定区域的生态建设,比如有的专注于森林生态,有的专注于草原生态,有的专注于湿地生态。桃园集团成立专门的‘火星生态管理局’,负责制定标准、分配资源、协调进度和统一监测。”

方案很快得到了龙国政府的支持。一周后,“火星生态承包计划”正式启动,首批开放100个区域进行招标。消息一出,龙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立刻掀起了报名热潮——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申请承包“新亚马逊雨林区”,希望打造火星版的热带雨林;内蒙古草原生态研究所申请承包“新蒙古草原区”,专注于草原生态系统建设;甚至连几家大型农业企业也加入进来,希望在火星开辟新的农业基地。

“中标结果出来了。”梁小龙拿着一份名单冲进指挥中心,“中科院拿下了10个区域,高校系统拿下了20个,剩下的70个被企业和民间科研机构分走了。你看这家‘绿源生态’,竟然一口气中了5个区域,他们老板说要在火星种出有机蔬菜。”

李扬看着中标名单,满意地点点头:“让他们尽快提交详细的建设方案,生态管理局要严格审核,确保每个区域的生态系统都能无缝衔接。”

三个月后,第一批承包单位的先遣队陆续抵达火星。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种子、幼苗、菌种和设备,开始在各自的区域里忙碌起来:

- 在“新亚马逊雨林区”,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正在种植经过基因改造的速生桉树和蕨类植物,这些植物能在火星的环境中快速生长,为其他物种提供栖息地;

- 在“新蒙古草原区”,内蒙古草原所的团队投放了改良后的牧草种子和蚯蚓,蚯蚓能疏松土壤,牧草能固定碳元素;

- 在“新地中海湿地”,绿源生态的工程师们搭建了人工湿地系统,引入了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还投放了数百万只经过驯化的水蚤,作为食物链的基础;

- 在城市规划区周边,农业企业开始种植小麦、水稻、蔬菜等作物,为未来的移民提供食物来源。

桃园集团的“火星生态管理局”则建立了覆盖全球的监测网络。每平方公里都安装了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光照、温度、湿度、土壤肥力、物种数量等数据,这些数据通过量子通讯传回地球,供科学家们分析和调整方案。

李扬和梁小龙乘坐飞行器巡视各区域时,看到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无人机在播撒种子,机器人在灌溉幼苗,科研人员在采集样本,偶尔还能看到小型的生态穹顶,里面已经种满了绿色植物。

“你看那片区域。”梁小龙指着“新英格兰林区”,那里已经泛起了淡淡的绿色,“是北京林业大学承包的,他们种的速生松已经长到一米高了。”

李扬的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那里的土地还是褐色的,但他知道,用不了多久,这些地方也会被绿色覆盖。“生态管理局的模型预测,一年后,火星的植被覆盖率将达到30%,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三年后,就能引入大型动物,完成生物圈的最后一块拼图。”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火星表面,给新生的绿色植物镀上了一层金边。远处的“新太平洋”上,几只无人侦察机正在盘旋,它们传回的数据显示,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已经开始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