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赤道上空,三座银白色的太空电梯如通天巨塔,从同步轨道直插“龙兴市”的太空港。电梯轿厢以每小时1.2万公里的速度穿梭,将承包区收获的农产品源源不断送往轨道空间站,再转运至地球。这是火星改造完成后的第三个月,第一批承包的100块实验区迎来了首次丰收。
“新亚马逊雨林区”的监测站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团队正忙着收割改良水稻。这种水稻经过基因编辑,能在火星5%的二氧化碳浓度下快速生长,从播种到成熟仅需60天,亩产达到惊人的800公斤。负责人捧着饱满的稻穗,激动地对镜头说:“颗粒饱满,淀粉含量比地球品种高3%,口感绝对一流!”
在“新蒙古草原区”,内蒙古草原所培育的“火星羊”首次出栏。这些羊通过胚胎编辑技术获得了抗辐射、耐低温的特性,六个月就能长到50公斤,肉质中omega-3脂肪酸含量是地球绵羊的2倍。牧民出身的研究员巴特尔笑着说:“在火星放羊,比在内蒙古还省心,不用怕狼,不用怕旱灾!”
李扬站在“龙兴市”太空港的观景台,看着运输机器人将一箱箱农产品装上货运飞船。全息投影上,100个承包区的收获数据不断刷新:粮食总产量突破50万吨,肉类10万吨,蔬菜30万吨,水果20万吨——足够供应10万人一年的需求。
“运输压力有点大啊。”梁小龙指着拥堵的货运通道,“现在每天只有5艘飞船往返地球,这点产量得运一个月才能送完。”
李扬早有准备,他调出全息蓝图:“三个月前就启动了‘星轨物流计划’,除了现有的三座太空电梯,还要在南北纬30°各建两座,同步扩建五个太空港,年底前实现每天30艘飞船的运输能力。”
更关键的是“地火引力列车”的投入使用。这种利用火星与地球之间引力平衡点设计的磁悬浮列车,无需消耗燃料,仅靠星体引力就能在3天内完成往返。列车车厢采用星盟折叠技术,单节车厢可装载200吨货物,一列10节的列车一次就能运送2000吨物资。
“昨天第一列引力列车已经抵达地球轨道。”李扬调出实时画面,“里面装的是‘新地中海湿地’产的有机蔬菜,检测显示零农药残留,矿物质含量是地球蔬菜的1.5倍。”
梁小龙突然指着新闻推送笑了:“你看地球那边都吵翻了,拍卖会上一盒火星草莓拍出了100万美元,还被抢疯了!”
李扬摇摇头:“这只是初期供需失衡,等物流网完善了,价格会降下来。我们的目标是让火星农产品走进普通家庭,而不是成为奢侈品。”
随着五座太空电梯全部建成,加上引力列车的常态化运行,火星与地球的物流效率提升了20倍。三个月后,首批50万吨火星农产品顺利运抵地球,不仅缓解了地球的粮食压力,更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火星改造的成果。
火星农产品在地球引发的轰动,远超预期。
上海自贸区的“火星农产品体验馆”外,排起了数公里的长队。市民们争相品尝来自红色星球的大米、蔬菜和肉类,有人吃完后感慨:“这米饭有股天然的甜味,比五常大米还香!”
在国际市场上,火星农产品成了顶级奢侈品的代名词。东京的一家米其林餐厅推出“火星全宴”,一道用火星羊肉做的料理标价10万日元,仍一位难求;纽约的拍卖行里,一瓶1升装的火星矿泉水拍出了5万美元,只因瓶身上印着“源自乌托邦平原地下含水层”。
“全球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桃园集团的销售总监在视频会议上汇报,“龙国政府建议我们扩大种植面积,满足民生需求;欧美国家则希望增加配额,愿意支付溢价。”
李扬却在此时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放开火星剩余的900块区域承包权,面向全球招标,但有两个硬性条件——必须与龙国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且严格遵守火星环保法规。
“环保是红线,谁也不能碰。”李扬在全球直播中强调,身后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火星改造的艰辛历程,“我们花了11个月,投入1.8x101?美元,才让这颗星球恢复生机。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都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新出台的《火星环境保护法》堪称史上最严格:
- 禁止任何形式的露天采矿,所有矿产开发必须在地下进行,且需预留生态恢复区;
- 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执行“零标准”,所有污染物必须100%回收处理;
- 禁止引入外来入侵物种,所有生物引入必须经过至少三年的生态风险评估;
- 设立100个生态保护区,占火星表面积的20%,严禁任何开发活动。
法规还明确了处罚措施:违规企业将被永久剥夺承包权,负责人终身不得进入火星,情节严重者将追究刑事责任。为了确保执行,李扬组建了由1000名生态警察组成的“火星环保部队”,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执法飞船。
“这不是霸王条款,是为了守护人类唯一的第二家园。”秦思远在联合国大会上解释道,“火星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一旦破坏,可能永远无法恢复。”
尽管条件苛刻,全球仍有数千家企业参与了招标。最终,100家国际企业与龙国合作伙伴组成的联合体中标,其中不乏微软、丰田这样的巨头。他们看中的不仅是火星的农业潜力,更是未来的城市建设、资源开发等巨大商机。
李扬对此乐见其成:“良性竞争能加快火星建设,但前提是守规矩。环保部队已经就位,24小时巡逻,谁要是敢越界,别怪我不客气。”
当火星的农业和物流体系步入正轨,李扬将目光投向了移民计划。
“第一阶段,移民100万人。”在龙国政府与桃园集团的联合会议上,李扬抛出了这个重磅计划,“这些人将成为火星的第一批永久居民,负责城市建设、产业运营和生态维护。”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明白这100万人的分量——他们将是火星文明的奠基者,决定着这颗星球的未来走向。
“这100万人,必须是纯血统的龙国人。”李扬的语气不容置疑,“不是种族歧视,而是为了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火星的建设需要统一的价值观和凝聚力,这一点在初期至关重要。”
龙国政府表示支持:“具体筛选标准由双方共同制定,但核心是‘精英+均衡’——既要有科学家、工程师这样的高端人才,也要有农民、工人这样的基础劳动者;既要考虑年龄结构,也要兼顾男女比例。”
最终确定的筛选标准包括:
1. 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无遗传病史;
2. 龙国国籍,三代以内无外籍血统;
3. 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优先录取与火星建设相关的行业从业者;
4. 通过心理测试,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精神;
5. 愿意签署承诺书,遵守火星的法律法规,尤其是环保条款。
消息公布后,龙国掀起了“火星移民热”。短短一个月,就有超过5000万人报名,其中既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甚至还有年过花甲的退休教师。
“我报名参加了农业组。”湖南农民王建国在报名点激动地说,“听说火星的土壤特别肥沃,我想把杂交水稻种到火星上去!”
北京航天大学的研究生张颖则报考了城市建设组:“我的专业是太空建筑,能亲手设计火星城市,是这辈子最大的梦想。”
筛选过程异常严格,5000万报名者经过层层淘汰,最终100万人脱颖而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平均年龄32岁,男女比例1.2:1,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30%,技术工人占40%,农民和服务业从业者占30%。
“这100万人,是龙国的缩影。”李扬看着移民名单,“他们将带着龙国的文化、技术和精神,在火星开疆拓土。”
出发前,100万移民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了盛大的誓师大会。他们穿着统一的银色航天服,对着五星红旗庄严宣誓:“忠于龙国,守护火星,团结奋斗,开创未来!”
随着李扬一声令下,1000艘移民飞船依次升空,沿着引力航道驶向火星。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星际移民,标志着火星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移民飞船抵达火星后,“龙兴市”的建设立刻拉开了序幕。这座规划容纳500万人的城市,位于赤道附近的伊希地平原,紧邻“新亚马逊河”,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城市规划采用了“海绵城市”和“垂直绿化”的理念,所有建筑都安装了太阳能板和雨水收集系统,90%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资源。市中心的“龙兴塔”高500米,是一座集办公、科研、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塔顶的观测台可以360度俯瞰整个城市。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座比地球更宜居的城市。”首席建筑师介绍道,“街道两旁种植着从地球引进的悬铃木和银杏,经过基因改造后能在火星茁壮成长;城市的每一个社区都配有公园和绿地,居民步行5分钟就能到达;地下管网采用智能系统,能根据人流量和降雨量自动调节。”
移民们的热情高涨,他们分成无数个建设小组,有的负责盖楼,有的铺设道路,有的种植树木,有的调试设备。李扬和梁小龙也加入了劳动,他们在“龙兴广场”种下了第一棵火星苹果树——这棵树的树苗来自陕西延安,经过改造后能在火星结果。
“等这棵树长大了,就能结出火星苹果了。”梁小龙摸着树干,“到时候一定要请地球的朋友来尝尝。”
除了龙兴市,其他区域的建设也在同步进行:
- 在“新工业谷”,一批高科技工厂拔地而起,生产从航天零件到日常用品的各种物资,其中80%的原材料来自火星本地;
- 在“新硅谷”,桃园集团设立了火星研究院,吸引了全球顶尖的科学家,研究方向包括星际航行、生态农业、新材料等;
- 在“新旅游区”,乌托邦平原的陨石坑被改造成了地质公园,游客可以乘坐磁悬浮列车游览,欣赏火星独特的地貌风光。
一年后,当李扬再次巡视火星时,眼前的景象已经焕然一新:
- 龙兴市的常住人口达到80万,街道上车水马龙,公园里欢声笑语,学校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 火星的铁路和公路网覆盖了主要城市和承包区,磁悬浮列车的时速达到500公里;
- 农业区的面积扩大到100万平方公里,不仅能满足火星的需求,还能向地球出口大量农产品;
- 工业产值突破1万亿龙元,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
在龙兴塔的顶层,李扬看着脚下的城市,又望向遥远的地球。那颗蓝色的星球在夜空中闪烁,像一颗温柔的眼睛,注视着它的“兄弟”正在经历的蜕变。
“我们做到了。”梁小龙递过来一杯用火星矿泉水泡的茶,“从第一次提出改造火星,到现在百万移民安居乐业,只用了不到三年。”
李扬抿了一口茶,茶香中带着淡淡的火星泥土气息。他想起了第326章在桃源仙庄的那个清晨,想起了谷神星撞击时的惊心动魄,想起了无数人为这个目标付出的努力。
“这只是开始。”李扬望着星空,“火星的故事,才刚刚翻开第一页。未来,我们还要探索更远的宇宙,让龙国的旗帜,插遍银河系的每一个角落。”
远处的太空电梯依旧在忙碌地运转,将物资和人员送往太空;引力列车的灯光在星轨上闪烁,像一条连接两颗星球的项链。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一个新的文明正在崛起,书写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