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盛夏时分,阿成村里面都会下大暴雨,四季分明的豫南地区其实倒也不显得那么干旱,倘若用平均来形容的话,豫南这一区域每年还反而是温湿的。
每年6月份的时候农民们把麦子收割完毕,剩下的麦秆儿都是拉回家放到了房前屋后,这些东西都是近半年的柴火,毕竟农村家家烧地锅还没有像城市里面的人使用煤球或者使用煤气罐儿。
对农民来说,烧麦姐其实是很好的,对于农作物的再利用,毕竟麦秸灰还能再重新作为肥料上到地上或者给自家的菜园子里面当做肥料来使土地肥沃。
其实在中国几千年的习惯里面,农民的自给自足,这种小农经济是最为环保的,把天时地利人和,因地制宜这些因素全部利用起来,使方方面面的作物都充分的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而且这个最大化的利用还不污染环境。
每年一到收完小麦就会看到村里面一垛的麦秸垛,崭新的像一个个的小土包,你甚至可以有麦秸多的那种小土包,而想到那一个个的在田野里面静静躺着的那些坟墓。多年之后,阿成看电视的时候又在电视上面看到蒙古包,阿成由此想到那一个个的麦杰诺曾经也像这蒙古包一样的。
其实堆成一个个的小小的土包的这种类似于圆锥形的样子,是最有利于排水的,如果要下了大雨,一般的麦姐的顶部还会盖一个小小的塑料薄膜,这样防止有顶部而淋下的雨渗透到内部,形成闷湿的环境沤烂整垛柴火。
当然了,农民虽然都是在房前屋后因地制宜的堆积一个个的麦垛,尽量距离自己家比较近的地方再堆放,然而是因为每一家都有堆放,所以有些地方也是一种人满为患的样子,有些人也就在干旱的池塘的边上进行堆积了。
可惜很不巧的是6月份之后的7月,8月,9月这几个月里面,豫南这一区域全部都是下雨的天气比较多,晴的时候晴空万里,天气仿佛要把世间的万物都晒得焦脆的感觉。然而阴天却那样的雷森阵阵瓢泼而来,往往能在半个小时之内池塘里面就蓄满了水。
那个时候有一些麦秸垛因此就会受到了遭殃,比如连续两三天下雨的情况下池塘里面一般的水位都会很高,也就把岸边的一些麦秸垛度直接的一点一点的浮了起来。
麦秸垛本身就是干柴,在长时间的暴晒下又特别的干燥,它的浮力是很强的。池塘里面因为蓄满了水,风吹着池塘,池塘的波浪一点一点的把原本还嵌在岸边一点的麦秸垛像是得寸进尺似的而拉进了水里面。
所以在剩下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些奇特的现象,比如池塘上面会漂浮一些莫名的南瓜还有一些散乱的干材包括一些泡沫还有一些塑料瓶子另外还有一些就是麦接垛当然麦接度一般泡个两三天它会随着水位的下降而落地在池塘的某一个地方。
当然了还有一些麦秸垛因为它本身被雨淋过之后的也比较湿重了,就会一点点的沉到池塘的底下,甚至还有的被泡发开的,整个麦秸垛像一张蜘蛛网一样散开来在池塘的水面上,零零碎碎的铺展开来。
这些零零碎碎的麦秸最后都会一点点腐烂,有的沉入水底,有的会随着池塘里面的波浪堆积到池塘的某一些角落里面,在进入冬季的时候这些被泡过的麦秸基本上都已经碎成了渣渣,沤烂在泥土里面化作了新的一年的杂草的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