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声桓盘算着手中的兵力,在三岔口码头基本上没有损失,只有两人轻伤。除去探查清军行踪的,目前还有九十三人。
而当面而来的清军却是一个几乎满编的牛录,更已派出兵卒向天津城方向求援。
虽然自己之前的行动唬住了天津城的守军,但那只是暂时的,他们很快便会开始行动。
现在是黑夜,这近百人还可暂时隐藏踪迹。若等到天亮,自军将藏无可藏。
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
等士卒汇报,清军距此已不到十里时,金声桓也终于下定了决心。“张彪,你带上二十骑。等我把清军引向别处时,你再领着他们按照计划去夺船。等我们到天亮,若到时我们还未赶来,你便驾船离开。”
张彪脸色有些难看,“老大放心,我绝对等到你们来。”
金声桓点了点头,指向不远处的树林道:“那边的林子不大,但足够隐藏你们。等清军完全被我们引走,你们再绕路去直沽码头。”
看着张彪点起二十骑离开,金声桓转头看了看其他人,最终嘴中只吐出两个字,“出发。”
东浮桥。
这座木质大桥串联东西,是直沽码头到三岔河码头的必经之路。若从其他地方过去,至少还要多行十里。
金声桓推测,在三岔河码头燃起大火的此刻,着急的清军绝对不会绕路。
看着点着火把一路飞驰赶路,距离此处越来越近的清军骑兵,金声桓知道自己猜对了。他紧握长枪,手心里满是汗水。
尚善一马当先,飞驰过桥。看着不远处燃起的大火,他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
水师,他的八旗水师完了。
天津乃北方重要的水港城市,清军所能掌握的八成的船只都聚集在此处。
而在南方,特别是淮安地区,明军对船只的掌控可以说达到了严苛的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天津的这些大小漕船为基础,创建属于大清的水师雏形。当然不指望短时间能与明军的水师旗鼓相当,但至少能接应清军渡过河水。而若能登上对岸,那些窝囊废明军岂会是大清铁骑的对手。
但此刻,烧红了半边天天空昭示了大部分船只都被烧毁,即使有所剩余,也定然不多。若召集船工直接造船,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造好。
越想,尚善就越感觉气闷填胸,此刻的他已不再想怎么扑灭火,而是想立即、马上抓到那群小贼,然后将他们碎尸万段。这是对自己的交待,也是对豫亲王多铎的交待。
念及此,尚善更快的催动骏马,向前狂奔,他身后的骑兵更是紧紧跟随。
就在此时,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破风之声。
尚善暗叫一声不好,连忙伏低身子。羽箭贴着他的身子飞过,将他身边的数个骑士射落马下。
接着周围响起了喊杀之声。
黑夜里,数十骑飞奔而出,向着人群集中攒射。
“御敌!”尚善高声喊叫。
但仓促间,成前进飞驰阵型突然要变成防御阵型,这对于久经战阵的清军也十分困难。
有十数骑兵奔驰而出,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将士,想要以一己之力挡住敌人,为后面的清军结阵争取时间。
但金声桓岂会给他们那样的机会?
只见他长枪抖动,直接穿透最前一名清军的胸膛。甚至动作都没有丝毫停滞,由刺变甩,将又一名清军击落马下。闪身躲开另一名清军刺过来的长枪,翻转手中长枪,由上及下重重砸下。势大力沉,直接砸中那名清军的脑袋。
那名清军惨叫一声,鲜血流了满脸,同样也落于马下。
瞬息之间,连杀三人,犹如神将。
明军备受鼓舞,纷纷上前,将那十余清军杀死,并向清军深处突刺。
仓促应战的清军哪能抵抗?纷纷败退。
尚善肩上挨了一枪,得亲卫死命保护才逃到了后阵。但他坐骑被射杀,头盔也不知道丢到了何处,肩头上更是血流不止,看起来无比狼狈。
但很快,清军发现敌军并不多,在有经验的老卒呼喝中逐渐结成了阵型。
他们牢牢守住浮桥西侧,拼死抵抗。
清军的顽强抵抗,再加上死马、死人的阻挡,使明军的进攻也逐渐迟缓下来。
但优势仍旧在明军这边。
浮桥隔断两岸,而明军的攻击时机选择又极其巧妙,正选在只有不到半数士卒刚刚过桥的时刻。
虽然明军看着并不多,甚至比过河的清军还要少。但清军都集中于河岸边,地域狭小而拥挤,骑兵的优势完全不能发挥。而明军则分散于外围,行动来去自如,骑兵来回奔驰,不断射杀,刺杀清军。
在这种情况下,清军知道,只有先稳固住河边阵地,并不断接应更多士卒过河,靠着人数优势将明军压迫向外,从而发挥兵力和战力上的优势,最终才有可能取胜。
这是长久战场厮杀培养出来的经验,这种经验能让他们即使遭遇突然袭击也能很快稳住阵型,并想尽一切办法取胜。
但金声桓亦是沙场宿将,岂不知清军的打算?况且,他选定此处作为战场,本就考虑到了一切。眼看清军逐渐从混乱中恢复过来,便以更威猛之势向前冲杀。
其他明军紧紧跟着,向着清军防备薄弱处不断冲击,以求给清军更多杀伤。
清军久经战阵,输少赢多,早就养成了睥睨一切的倨傲性格。
两个白甲兵看到金声桓杀的起兴,已经杀了七八人,恼怒万分,一夹马腹,持枪冲了过去。
但一白甲兵还未冲到达金声桓面前便被其他明军射落马下,另一白甲兵亦被金声桓轻松刺死。
金声桓将长枪插于地上,抽出腰刀,直接将那白甲兵枭首。接着收刀入鞘,提着那白甲兵的脑袋急奔向前。要不是被一阵乱箭射回,他能冲到清军阵前十步。
只见他紧勒马缰,骏马前蹄腾空,马首向上嘶鸣。
金声桓则趁势将人头抛入清军阵中,纵声高喊,“大明总兵金声桓在此,可敢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