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夏风裹着渔村特有的咸湿气息吹来时,老槐树下的种子果然发了芽。嫩白的芽瓣顶着细碎的绒毛,从混着冰晶石碎屑的泥土里钻出来,风一吹就轻轻晃,像极了北极照片里那株海蛎干花初绽的模样。莉娜每天都会提着小水桶来浇水,水桶是去年北极包裹里的锡制小桶,桶壁上还刻着歪歪扭扭的“北极小太阳”,是北极的孩子特意画的。

这天清晨,莉娜刚蹲在芽苗旁,就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笑声——是报社的记者来了。上次来采访的李记者举着相机,镜头对着槐树下的芽苗不停按快门,“没想到真发芽了!这可是跨越四千公里的生命奇迹啊!”他身后跟着两个年轻的摄影师,正围着阿婆的竹匾拍新晒的海蛎干,竹匾上的冰原青白色漆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混着海蛎干的咸香,竟真有了几分北极的清冽。

小宝抱着新做的风筝跑过来,这次的风筝上画满了两季的故事:一面是渔村的老槐树和海蛎干芽,一面是北极的冰屋与绒线花,风筝线是用渔民补渔网剩下的粗棉线,他还在上面系了三个小小的铜铃,风一吹就叮当作响。“李记者,你看!等这风筝飞起来,北极的孩子说不定能听见铃声呢!”小宝仰着小脸,眼睛亮得像海边的星星。

采访的间隙,邮差爷爷的绿色自行车又停在了院门口,这次他没带包裹,却递来一张印着北极极光的明信片。“北极的老师寄来的,说孩子们每天都去看海蛎干花,还在花旁边立了个小木牌,写着‘渔村的礼物’。”阿婆接过明信片,指腹轻轻摩挲着上面的极光,忽然笑出声:“你看这极光的颜色,和小宝风筝尾翼的彩虹多像,说不定是光在替咱们打招呼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槐树下的海蛎干苗长得飞快,转眼就抽出了细细的茎,茎上还结出了小小的贝壳状花苞。莉娜每天都会把渔村的变化录进录音笔:海蛎干苗抽茎的“沙沙”声、渔民新织的渔网下水的“哗啦”声、孩子们在海边捡贝壳的欢笑声,甚至连阿婆煮海蛎干汤时的“咕嘟”声都录了进去。“等秋天收获了,就把这些声音和海蛎干一起寄过去,让他们听听渔村的夏天。”

入秋的第一天,老槐树下的海蛎干终于成熟了。饱满的贝壳肉泛着莹润的光泽,比往年晒的更鲜甜,仔细闻还能嗅到一丝冰晶石的清冽。全村人都来帮忙,妇女们坐在竹匾旁挑拣海蛎干,孩子们则把晒干的仙人掌花瓣串成串,挂在海蛎干旁一起晒,阳光透过花瓣,在地上投下一片片红色的光斑,像极了北极照片里的绒线花。

打包包裹时,阿婆特意在每个包裹里放了三粒新收获的海蛎干种子,“让他们也试试在冰原上种,说不定下次就能收获更多啦!”莉娜把录音笔和明信片放进包裹,还塞了一把海边捡的彩色贝壳,小宝则把那只带铜铃的风筝也放了进去,“让北极的孩子也放放渔村的风筝,感受下海风的味道。”

包裹寄出去的那天,海边的晚霞格外绚烂,金红色的光铺满海面,像给山海之间铺了一条发光的路。莉娜和阿婆、小宝坐在礁石上,望着邮差爷爷的自行车消失在暮色里,铜铃的余音还在风里飘着。“你说,他们收到海蛎干时,会不会煮一碗热汤?”小宝靠在阿婆怀里,声音软软的。

阿婆点点头,指着天上的星星:“会的。就像咱们冬天喝北极寄来的冰晶石煮水一样,热汤里装的都是彼此的心意。你看那两颗靠得最近的星星,说不定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