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阿婆点点头,指着天上的星星:“会的。就像咱们冬天喝北极寄来的冰晶石煮水一样,热汤里装的都是彼此的心意。你看那两颗靠得最近的星星,说不定一颗是渔村的老槐树,一颗是北极的冰屋,正隔着山海眨眼睛呢。”

莉娜顺着阿婆指的方向望去,晚风掀起她的衣角,带着海蛎干的咸香与秋阳的暖意。她忽然想起录音笔里录下的海浪声,或许此刻,那些声音正随着包裹,在去往北极的路上轻轻荡漾。

日子在等待中过得轻快,槐树下的花茎渐渐枯萎,却留下了更多饱满的种子,莉娜把它们小心收进锡制小桶里,桶壁的“北极小太阳”在月光下泛着浅淡的光。小宝则每天都去村口等邮差,风筝线缠在手腕上,铜铃声成了村口最清脆的记号。

约莫半个月后的清晨,邮差爷爷的自行车铃格外急促。他刚停稳车,就举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包裹朝院里喊:“莉娜、小宝,北极来的包裹!”

两人闻声飞奔出去,小宝差点绊倒门槛,阿婆拄着拐杖跟在后面,脸上笑开了花。包裹外层裹着防水的粗麻布,还沾着未融化的冰碴,摸上去凉丝丝的,带着北极特有的清寒气息。

拆开包裹的瞬间,一团柔软的白色绒线滚了出来——是北极的孩子们织的小毯子,上面绣着海蛎干花和冰屋,针脚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里面还有一叠照片,第一张就是孩子们围着海蛎干花的模样: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袄,手里举着阿婆寄去的种子,木牌上的“渔村的礼物”被擦得干干净净,旁边新添了一行小字,是用拼音写的“谢谢”。

莉娜翻到第二张,眼眶忽然发热:照片里,那只带铜铃的风筝正飞在冰原上空,彩虹尾翼在极光下格外鲜艳,几个孩子牵着风筝线奔跑,笑声仿佛能透过照片传出来。背面是北极老师的字迹:“风筝飞起来时,铜铃响得很清楚,孩子们说,是渔村的风飘到北极啦。”

包裹底层藏着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细碎的冰晶石,比上次寄来的更透亮,罐口塞着一张纸条:“煮水时放一粒,就像喝到了北极的冬天。还有,我们把种子种在了冰晶石旁边,已经冒出小芽啦!”

“快,煮点冰晶石水,再煮碗海蛎干汤!”阿婆笑着吩咐,莉娜应着声去厨房,小宝则抱着小毯子,把照片贴在胸口,跑到老槐树下比划:“小芽小芽,北极的伙伴也种出芽啦,以后我们就能互相收海蛎干啦!”

傍晚,三人坐在槐树下,桌上摆着热汤和冰晶石水。莉娜打开录音笔,里面的渔村声响和窗外的海浪声叠在一起,小宝忽然提议:“下次我们寄视频吧!让他们看看老槐树,还有海边的晚霞!”

阿婆摸了摸他的头:“好啊,再把新晒的仙人掌花串也寄过去,让他们插在冰屋里,添点颜色。”

接下来的日子,渔村和北极的联结愈发紧密。莉娜用旧手机录下渔村的日常:清晨渔民出海的号子、午后老人们在槐树下织渔网、傍晚孩子们追着晚霞跑;北极则寄来冰原的极光视频、孩子们堆雪人的模样、还有海蛎干苗在冰地里生长的画面。

转年春天,老槐树下又冒出了新的海蛎干芽,这次莉娜特意在旁边立了个小木牌,写着“北极的回应”。小宝则做了新的风筝,一面画着两株海蛎干苗,一面画着极光下的风筝,铜铃比上次多系了两个。

邮差爷爷再来时,带来了一个更特别的消息:北极的老师说,夏天要带几个孩子来渔村看看,亲眼见见老槐树和海边的海蛎干。

消息传开,全村人都动了起来。妇女们缝了新的布偶,上面绣着渔村风景;渔民们准备了小渔船,打算带孩子们出海;莉娜把锡制小桶擦得锃亮,准备装上新的种子;小宝则天天守在村口,风筝线绕在槐树上,等风吹过时,铜铃声一串接一串,像是在提前欢迎远方的客人。

夕阳又一次铺满海面,莉娜、阿婆和小宝坐在礁石上,望着远方的海平面。小宝忽然指着天边:“你看!那是不是北极来的船?”

阿婆笑着摇头,却握紧了手里的明信片。风里的咸湿气息混着草木的清香,铜铃声在暮色里飘得很远,那是跨越四千公里的约定,正顺着山海间的光,一步步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