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大妖柳相 > 第349章 重新开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祠堂那两扇常年虚掩的门,终究是彻底敞开了。

像是沉默了百年的河口,终于迎来了新一轮的涨潮。二十多个高矮不一、衣衫各异的孩童,被各自的父母或牵或推,或哄或骗,局促不安地踏过了那道被岁月磨得油光水滑的门槛。

一时间,这方清寂了许久的院落,便被各种稚嫩的、混杂着好奇与畏怯的嘈杂声给填满了。

有那胆子大的,早已挣脱了爹娘的手,像只刚出笼的猴儿,在院子里东奔西跑,对墙角那丛绿得过分的青苔,对石桌上那只古朴的茶壶,都充满了无穷的探索欲。

也有那胆小的,死死攥着母亲的衣角,把半张小脸都藏在后面,只敢露出一双黑溜溜的眼睛,偷偷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地方,以及那个坐在石桌后,正含笑看着他们的温润先生。

第三个百年渡口,二十四个气运种子。

成色确实远不如前三批,瞧着就像是河里捞上来的杂鱼,大小不一,品相参差。

张夫子就坐在那棵早已消失的老梨树下的阴影里,身边跟着亦步亦趋的妟回,还有那位始终垂首、如同影子的青衫文士。

老人眯着眼,打量着这满院子叽叽喳喳的顽童,那张布满褶皱的老脸,看不出喜怒,只是偶尔在某个孩子身上多停留片刻。

“先生,您瞧。”儒衫柳相的声音温和响起,他不知何时已走到张夫子身旁,指着那群孩子,笑道,“这满院的朝气,不正是儒家最乐于见到的景象么?”

张夫子哼了一声,没接话。

儒衫柳相也不在意,话锋一转,目光落在一旁正踮着脚,好奇地往院里张望的妟回身上,“夫子,令徒天资聪颖,根骨不凡,与其跟着您老人家枯坐,倒不如也入学塾,与这些同龄人一同旁听。红尘炼心,嬉笑怒骂皆是学问,或许于他那条将要走的路,能有几分意想不到的裨益。”

妟回一听,眼睛顿时就亮了,满脸的期盼。

张夫子斜了自己那不争气的弟子一眼,见他那副模样,气就不打一处来,嘴上却道:“也好。玉不琢,不成器。这小子在京城里被惯坏了,是该让他沾一沾这凡俗的烟火气,知道知道,人间不止有斗蛐蛐。”

青衫文士闻言,连忙躬身道:“先生英明。”

儒衫柳相含笑点头,算是应下了此事。

……

臧符峰巅,那座比山巅还要孤高的老祠庙内。

墨衫柳相缓缓睁眼,院中的一幕幕,早已通过那缕分身,清晰地映照于心湖之上。

张夫子师徒三人的到来,确实是个有趣的变数,尤其是那个名为妟回的孩童,其身上那一缕似有若无的、穿越了百年光阴的故人气息,让柳相对于“命运”二字,又多了几分新的感悟。

米月的因,妟回的果。

人死道不灭,薪火自有后来人。儒家这条道,倒也坚韧。

柳相收回心神,不再去关注那方小小的院落。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云海与山峦,落在了荣昌镇那二十多户亮起了微光的人家。

如意神通自行流转,那二十多道新生的、纤细脆弱的命运脉络,便如同画卷般,在其识海中缓缓铺开。

资质平庸,气运驳杂,命格皆是凡俗。

没有天生剑胚,也无琉璃道胎,更遑论那百年难遇的天生七相。

与荆黎、赵家树那一代相比,确是云泥之别。与张蛟、曹蛮那一代相比,亦是萤火与皓月之争。

可柳相的眼底,却无半分失望。

恰恰相反,这等驳杂与平庸,反而让他看到了一种别样的可能。

前两批的种子,天资太过夺目,其命运轨迹,从一开始便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耀眼,却也清晰,几乎注定了要走上一条早已被前人铺就的康庄大道。

而眼前这二十多道命运,却像是撒入江河的一把碎石,每一颗的轨迹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它们会相互碰撞,会彼此影响,会在那幽深的水底,走出一条谁也无法预料的道路。

这,或许更接近于“道”的本相。

一念及此,柳相又想起了那场耗费了自己三万载寿元的“第二梦”。

三场大梦,三条自以为完美的通天路,最终都走向了无法逾越的死胡同。此事曾让他心生郁结,一度以为是自己的推衍出了岔子。

可自那日与老僧论道之后,柳相才渐渐明悟。

那三万载光阴,并非虚掷。

那不是一场失败的尝试,而是一场耗时漫长的、剔除谬误的求证。它证明了三条路是错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如今,通往那第十境的画卷,依旧空白。

但柳相已经不再急于落笔。

他已经知道了笔该如何握,墨该如何研,砚台该如何摆放,甚至连那宣纸之上,何处该留白,何处可着重彩,心中都已隐隐有了计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欠的,便是那第一笔该如何落下。

欠的,是一条真正可行的、能承载一切的“道”。

想到这里,柳相的思绪,忽然毫无征兆地飘到了另一处。

他想起了那个同样前路断绝的女子,想起了那个在天王山一住百年,除了钓鱼,便再无他事的补天教地仙。

或许,去看看她那所谓的“钓鱼台”,也是一种修行。

心念微动,墨衫柳相的身影自祠庙中悄然淡去,再出现时,已至那处位于丰阴涧上游,水汽氤氲、终年不见天日的幽深潭水之畔。

巨大的青石如一方天然的平台,自崖壁延伸而出,下方是深不见底的碧绿潭水。

一道素白的身影,正背对着他,安静地站在那青石的边缘。

正是白芷。

仙子今日并未持竿,也未垂钓。

她只是伸出纤细的手,将一捧早已备好的、散发着异香的饵料,不紧不慢地,洒入身前那片不起一丝波澜的幽潭之中。

那动作,轻柔,专注,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而古老的仪式。

俗话说,要想上鱼获多,打窝不能少,这位气质出尘的美人仙子,很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