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天摆摆手道:“当然,你之所以分封诸侯也是无奈之举。
我不是要把所有问题的原因都要归咎在你身上。”
刘恒有些不明白:“无奈之举?”
刘欣满不在乎的说道:“其实要朕说,孝文皇帝就该听贾谊的建议。
那样的话推恩令就不用等到孝武皇帝时再执行了。”
刘恒微微颔首道:“贾谊?嗯...此人确有才华。
不过你说的推恩令是何物?”
任小天好笑道:“刘欣你的想法未免有些天真了。”
随即他把推恩令的事情解释给了刘恒。
刘恒蹙眉沉思了一会后缓缓摇头:“此计虽善,但不适用于朕。”
要不说刘恒是天生的政治机器,他只是略微一想就明白了推恩令的利弊。
任小天转向刘欣说道:“刘欣,你要明白推恩令想要执行就必有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中央朝廷的实力要碾压诸侯国。
否则诸侯国凭什么按你皇帝的吩咐执行推恩令?
就比如说把这事放在汉景帝刘启初年。
刘启要是敢执行推恩令,七国之乱立刻就会爆发你信不信?
而且到时候爆发的就不止是七国,可能整个大汉的诸侯国全部都会参与其中。”
刘欣挠头说道:“可若是中央朝廷都足够碾压诸侯国,那推恩令推不推的还有什么区别?”
任小天轻笑说道:“我说的是朝廷碾压诸侯国,但不代表诸侯国联合起来并没有与中央朝廷一战的实力。
何况这种内战消耗的还是大汉自己的力量,就等于给匈奴这种外敌的入侵创造了便利条件。
汉武帝刘彻自然不可能干这种赔本的买卖。
如此一来推恩令就是最好的办法。
之前我也说过,推恩令能够从诸侯国内部分化瓦解他们的势力。
封到最后,小的诸侯国甚至只有几城乃至一城的地盘。
人心复杂,想要把一盘散沙般的诸侯捏合在一起对抗中央朝廷,都不如从民间造反推翻大汉来的容易。”
不等刘欣再次发问,任小天缓了口气继续说道:“推恩令之所以是千古无解的阳谋,就是因为诸侯国明知这是圈套,还不得不往里跳。
这就足以说明当时的大汉朝廷已经高度的中央集权,单个或者数个诸侯国联合起来都无法和中央朝廷抗衡。
至于说推恩令有没有弊端,那也自然是有的。
别的不说,要是诸侯王都跟中山靖王刘胜一样能生,那用不了几代这天下半数都得姓刘。
到那时候就算他们的俸禄再低,养活他们也是一笔沉重的支出。
这个例子可以参考明中后期的藩王后代。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隐患,汉武帝直接来了几次酎金夺爵。
之前分出去的列侯爵位,直接找了个由头废黜了。”
什么列侯进献的黄金纯度不足、成色不佳,不过是汉武帝找了个理由罢了。
仅仅元鼎五年的一次夺爵就废了一百多个列侯。
汉武帝刘彻一看这招还挺好用,后来就又用了几次。
这些被废除爵位的诸侯的后裔除了有个刘姓子孙的名声之外,其他的生活上和普通百姓也没差到哪里去。
西汉末年的刘秀如此,东汉末年的刘备也是如此。
赵煦下意识的追问道:“先生,照你这么说,汉文帝之所以不执行推恩令是因为中央朝廷不足以碾压诸侯国了?”
任小天连连点头:“就是这么个道理。
其实推恩令从根上说并不是多么高明的计策。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汉文帝,其实也都是在变相的推行推恩令。
刘邦把异姓王诸侯消灭,以刘姓王代替;
吕后则是挥舞着屠刀,把许多诸侯王都给灭了。
然而他们也不能把事情做的太绝,否则诸侯国联合起来足够推翻他们。
到了汉文帝时期,贾谊提出了着名的《治安策》。
其中有这么一句: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这说的就是应该多分封诸侯,以此来削弱诸侯的实力。
这就是推恩令的雏形了。
那为什么刘恒没采纳贾谊的建议呢?
其主要原因就像赵煦说的那样,中央朝廷实力不足以碾压诸侯国。
汉文帝登基之初,大汉还没有从百废待兴的困境中走出。
若是这个时候和诸侯国开战,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再者刘恒是外藩入京称帝,根基本来就不稳。
他的当务之急应该是稳定政局,将权力回收。
这个时候绝对不是削藩的好时机。
诸位想想,像刘襄这样铲平诸吕的诸侯王本来就对没坐上皇位心怀怨怼。
这个时候刘恒要是敢随意的削藩,他们立刻就能掀起大旗推翻刘恒。
且不说以中央朝廷的实力能不能和他们抗衡,朝中那些个元勋大臣也未必就甘心死保刘恒。
所以刘恒最后也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反而是休养生息、稳定朝堂、聚拢民心。
这么说吧,贾谊这个人十分有才华,许多想法也都是直指时局的矛盾。
然而他却生错了时候,以大汉当时的实力不足以践行他的建议。
如果把他换到汉武帝时期,那他的成就未必就比之后的晁错和主父偃差。”
刘彻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当然了,刘恒虽然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但不代表就完全没有听进去。
只是当时的形势不适合他用任何激烈的方式进行削藩,他只能隐忍下来继续发展实力。
汉文帝十六年,刘襄的长子、齐文王刘则无嗣而亡,汉文帝果断出手将最大的诸侯国齐国一分为六。
后来又把刘长的三个儿子刘安、刘勃、刘赐分别封王,把另一个诸侯强国淮南国一分为三。
由此可见刘恒心里也是有削弱诸侯国想法的。
不过这种缓慢的执行效率以及愈发尖锐的皇权和王权的冲突并没有让这个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反而是因为刘恒刻意的姑息政策,让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侯王迅速的发展。
直到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