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波杨府是北宋抗辽英雄杨业的府邸,原位于北宋首都东京城内西北隅、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杨府” 。
天波杨府新址建成于龙亭湖风景区,是一处集湖光山色,历史文化和宋代建筑群于一体的大型私家园林。
天波杨府是依据《宋东京考》《如梦录》《祥符县志》等记载,建于开封市城内西北隅,杨家西湖北岸,东靠北宋皇宫遗址龙亭公园,西临清明上河园、翰园碑林,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4000平方米,绿地面积平方米,仿古建或建筑物占地平方米,是一座大型仿宋建筑群,建筑规格按当时正一品武官级别修成,与杨业受封太尉和大同节度使的官职相一致,东靠六朝皇宫遗址龙亭景区,西临清明上河园,是一座典型的仿宋式古典园林建筑,由杨家府衙,杨家花园,演兵场三部分组成。
天波杨府由东、中、西三个院落组成。
东院有威武森严的点将台和排兵布阵的演兵场,是杨家将士们操兵练武的场所,设有点将台、练兵场、帅旗、大门等。
中院是杨继业处理军机要事的地方,有钟楼和鼓楼,有展示宋代兵器以及文图齐备的“三十六式秘传杨家枪法”的兵器殿,有13组展示杨家将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的群雕故事,有杨家的家庙孝严祠。中院大门高悬杨成武将军题写的\"天波杨府\"金匾,门前有下马石,宋太宗曾下旨,凡经杨府门前通过的官员,\"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示对杨家的敬仰。进大门有照壁,浮雕着梅、兰、竹、菊、荷的图案。两侧是钟鼓楼,钟楼和鼓楼是中国古代沿袭下来的定制建筑,节庆大典中鸣钟击鼓成为古代之惯例。然而天波杨府的钟和鼓,在战乱年代却有着特殊的用途,钟叫\"聚将钟\",鼓为\"催战鼓\",分别为聚集将士,鼓舞士气之用。开封民间相传,杨家聚将钟有两处,一处在龙亭之东,曾被炸断盗走,后来有关专家依据照片分析,似为周王府独柱亭之柱。另一处在杨家湖北部,曾露出水面,年长目睹者称极似钟纽。因位置在杨府附近,较为可信,此物在民国已失去踪影。
西院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杨家花园,北区有一座硬山式楼房,有回廊连接,天波碧潭之水从杨家西湖引入,从花园南部迂回穿过水榭和东、西长廊,经过假山最后绕到花园北部。在拱桥旁的合欢树下立有\"天波碧潭\"字样的立石。往前走,可看到假山、水池、曲桥、小亭子、水榭、竹林等。
孝严祠位于天波楼的后面,是杨家家庙,为宋太宗御赐的祭祀殿。面积227平方米,是一座五间三开歇山顶的建筑,绿琉璃瓦剪边,上置脊吻走兽,斗拱梁柱全部油漆彩绘,殿内设置神龛,有杨令公、佘太君、七郎八虎、宗保、文广等塑像和宋、元、明历代皇帝为杨家将授赠的神位。
杨家花园采用江南园林造园手法,花园南部挖池叠山,山上建亭,山下修洞,水池上修建九曲桥,临水建有水榭,形成敞开式的山水景观。花园的北区有一座硬山式两层楼房,前后花砖墀头,上覆筒瓦顶,琉璃剪边,有回廊连接楼的北侧有一座古城门楼式的建筑,即“天波门”。门池内书“天波门”。城墙上有一座庑殿式建筑,脊吻走兽,雀替斗拱。门楼的两侧有亭子陪衬,威武壮观。此门是“天波杨府”的北大门。
杨家湖是北宋时杨家将的湖,杨家将忠心耿耿、刚直义勇、前赴后继、赤胆报国的英雄气概为大宋历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虽已过千年,却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
天波杨府中院为杨家府衙,采用对称规整的建筑布局,由大门、照壁、钟鼓二楼、过厅、天波楼、东西配殿、后殿以及串联各厅的回廊所组成。这是杨业处理军机要事的地方。
东院演兵场,是杨家将士操兵练武的场所。面积7000平方米,由点将台、练兵场、大门、帅旗以及连接中院的走廊等设施。
天波碧潭在杨家花园内,面积为2388平方米。潭水从杨家西湖引人,从花园南部迂回穿过水榭、东、西长廊、经过假山最后绕到花园北部。从南到北,水面上依次建有白色九曲桥、八角亭、水榭、长廊、拱桥。在拱桥旁边的合欢树下有一块立石,上书“天波碧潭”。
兵器殿是宋式歇山丁字脊建筑,建筑面积218平方米,过厅和其两侧的围墙把中院分成两进院落,厅前有威风凛凛的守门武将焦赞、盂良塑像,像高2.7米 。后部为枪刀箭戟等宋代兵器和文图并茂介绍《三十六式秘传杨家枪法》的石刻,共陈列69件20余种宋代兵器。
天波楼为带夹层的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4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上做宋式斗拱雀替,下为条石台基,室内做藻井天花,室外做五彩遍装油漆彩绘。此楼即相传太宗赐予杨业的“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二楼正中檐下天地云斗匾上刻有“天波楼”3字,由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杨清钦先生亲笔书写。天波楼一楼大厅为议事厅,有一大型群雕演义故事\"杨业发兵幽州救主\",宋太宗困于幽州城,杨业手捧诏书,唤出八个儿子商量营救之策。天波楼二楼大厅为报国厅,内有群雕演义故事\"佘太君杨门选将\"。
天波杨府实景演出:《宋太宗访帅》、《佘太君点将》、《杨家将攻城演练》、传统豫剧演出、《杨家枪阵展示》、《杨七郎打擂》等。
每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天波杨府会举办一年一度的菊花花会,所展出的菊花品种多达100余种。花会期间还开展各种经贸活动,目的是使人们了解开封。
包公祠是为纪念古代着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复重建的,其坐落在开封市包公湖西畔,
史书记载,开封包公祠始建于金、元,经明、清等朝代,历代修葺,已有近千年历史。由于黄河水患,屡毁屡建。
近代开封市在包公湖上重建了包公祠。
包公祠位于开封市包公湖西侧,与延庆观毗邻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包公祠由主展区、园容景区和功能服务区三部分组成。主展区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回廊、碑亭、大门、二门等,陈列包公铜像、铜铡及包公断案蜡像、包公史料典籍、《开封府题名记碑》、碑文等 [1]。园容风景区内有假山、瀑布、石雕等。功能服务区内有停车场,商品部,餐厅,多媒体游客中心以及高标准星级旅游服务区。
包公祠主要建筑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和气势雄壮的大门楼等,布局规整,庄严肃穆。油漆彩绘,均系宋代风格,色调淡雅,倍增观瞻。
大殿为正史部分,中央有一尊包公坐像,高3米多,蟒袍玉带,端坐靠背椅上,劲正如松,威严端庄。包公坐像两旁陈列着历史文物,有包公墓出土的碗、盏、木俑和普通砚台等。山墙上镶嵌有反映包公政绩的彩陶壁画,壁画边缘有龙凤图案,展示了包公的气魄和威严。
二殿内有包公石刻像拓片一幅,线条清晰生动传神,逼真地再现了包公的风姿。更令人感动的是包公留下的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更充分地体现了包公清心寡欲、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和嫉恶如仇、憎恨贪官的无私精神。二殿中央竖立一座《开封府题名记》石碑,为北宋遗物,上面刻有北宋183位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惟有包公名下出现了一条深深的指痕。这是人们因敬爱包公,观赏碑刻时指指点点,天长日久而磨出来的指痕,是包公受人们尊敬的实证。元代诗人王恽赋诗赞日:“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诗中赞扬包公和范仲淹的盛德和威名光耀千古,把贪宫污吏比作可恶的乌鸦,既使千百年后,见其碑犹如见二公其人,仍惊惧万分,不敢近前逗留。可见“包青天”名不虚传。
东西配殿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包公的传说轶闻、历史故事和优美传说,如“包公掷砚”、“陈州放粮”、“怒打銮驾”、“智铡赵王”等。东配殿那三口威风凛凛的铜铡刀,形象生动,张口怒目,显示了包公除暴安良的雄威。群体塑像“包公铡赵王”是包公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精神的形象体现,观之大快人心。特别是东殿的群组蜡像《铡美案》与真人大小一样,色彩鲜明、形神俱备、毫发毕现、栩栩如生。
廉泉位于包公祠东,是花亭里的一口水井。井沿是黑褐色的青石,石壁内侧,是一道道被井绳勒得极深的纹道。传说廉泉有一种特别神奇的地方,就是会因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味道。普通老百姓喝了会解渴;清官喝下去,清冽可口,甘醇香甜;但是如果贪官喝下去,必定苦涩难咽,像有芒刺封喉,而且当场头痛欲裂,无药可医。
包公祠还遗留着一座缺题的名碑,据说庭院里的小鸟在柏树周围绕来绕去,却从来不在缺题名碑上停留,有人说小鸟一想起包拯的威严,所以不敢在此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