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的“小花”机器人在全国比赛中拿了银奖,消息传回四合院那天,三大爷特意把奖状裱了起来,挂在科普角最显眼的位置,比他自己的养花手册还当回事。“你看这孩子,”他逢人就念叨,“才上三年级就懂机器人,比当年的周叔还厉害。”
周阳听了总笑着摆手:“是囡囡指导得好,再说这机器人设计得确实巧,浇水臂上还刻着小花,有咱们院的味儿。”
槐花却不乐意,捧着她的机器人模型跟三大爷理论:“三大爷,这花儿是我画的,囡囡姐说这样才像‘小花’。”
“是是是,”三大爷赶紧顺毛捋,“咱们槐花最有想法。对了,周末的养花课,你得来当小助教,给爷爷奶奶们演示怎么用智能花盆浇花。”
槐花立刻挺直小胸脯:“保证完成任务!”
周末的养花课果然来了不少人,连隔壁胡同的退休教师都来了。槐花穿着小围裙,站在讲台上,有模有样地举起智能花盆:“大家看,这个按钮按一下,就是自动浇水;按两下,是手动模式。要是忘了浇水,它还会亮红灯提醒,就像我的布娃娃变颜色一样。”
台下的老人听得认真,李大妈举着手问:“槐花,这花盆能浇兰花不?我那盆墨兰总烂根。”
“能啊,”槐花调出花盆的设置界面,“您选‘喜湿花卉’模式,它会少浇点水,根就不会烂了。”
三大爷在旁边看得眉开眼笑,悄悄对周阳说:“这孩子比我会讲,我当年教我儿子认花,他还没槐花一半认真。”
周阳点头:“这就是耳濡目染,天天在科普角泡着,想不懂都难。”
正说着,许大茂推着三轮车进来,车斗里装着些新到的智能花盆,上面印着槐花画的小花图案。“周叔,您看我这新设计,”他得意地指着花盆,“厂家说这图案卖得最好,好多家长都指定要这个,说给孩子用合适。”
“确实好看,”周阳拿起一个,“回头让槐花再画几个,比如向日葵、月季,换着花样来。”
槐花听见这话,眼睛一亮:“我还会画机器人!能印在花盆上吗?”
“当然能,”许大茂拍板,“就叫‘小花系列’,以后咱们院的孩子都能当设计师。”
傻柱端着一盘子刚烤好的饼干过来,饼干上用巧克力酱画着小花和机器人:“尝尝,新做的‘小花饼干’,跟槐花的机器人配一对。”
众人笑着尝饼干,李大妈边吃边说:“咱们这院儿真是越来越好了,有花看,有课上,还有饼干吃,比公园还热闹。”
二大爷拎着鸟笼过来,鸟笼上挂着的迷你温度计显示“22c,适宜赏鸟”。“那是,”他得意地说,“有周叔在,咱们院儿就是全北京最洋气的四合院。你看我这鸟笼,都装了温度计,别的院儿有吗?”
三大爷:“你那算啥,我这养花手册都上了互联网了,全国各地的花友都来问我问题。”
许大茂:“我这智能花盆都卖到国外了,汉斯先生说,德国的老太太们都喜欢槐花画的图案。”
傻柱:“我这饼干明天要送到幼儿园去,让全园的小朋友都知道咱们院儿的厉害。”
槐花举着她的机器人模型,大声说:“我的机器人还要去参加国际比赛呢!”
周阳看着他们,忽然觉得这四合院像个万花筒,转一转,就能看到不一样的精彩。而那些藏在精彩背后的,是每个人心里的那点热乎劲儿,像傻柱烤饼干的炉火,像三大爷养花的热情,像许大茂做生意的劲头,也像槐花眼里的光。
下午,汉斯带着他的团队来参观科普角,看到槐花画的花盆图案,立刻拍板要大批量采购。“这些图案太有生活气息了,”他对周阳说,“我们的客户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是能让人想起家的东西。”
“这就是我们的设计理念,”周阳笑着说,“科技得贴着日子走,才叫真本事。”
汉斯的团队里有个年轻的工程师,叫托马斯,对槐花的机器人特别感兴趣,拉着槐花问个不停:“这个浇水臂的角度是怎么设计的?为什么要刻小花?”
槐花一本正经地解释:“角度是我跟囡囡姐算的,能浇到花盆的每个角落。刻小花是因为好看,机器人也需要打扮呀。”
托马斯听得连连点头,掏出笔记本记个不停:“你说得对,机器也需要温度。回去我要给我们的机器人也加个装饰,让它看起来更友好。”
临走时,汉斯特意跟槐花合影,说要挂在公司的研发中心,“让所有工程师都记住,最好的设计来自生活。”
槐花得意地把照片拿给周阳看:“周爷爷,托马斯说下次要带我去德国看他们的机器人,是真的吗?”
“是真的,”周阳摸了摸她的头,“等你放暑假,爷爷带你去。不过有个条件,得把德语学好,不然跟机器人都没法交流。”
槐花立刻保证:“我现在就去学!囡囡姐说她会德语,可以教我。”
看着槐花跑向囡囡的背影,汉斯感慨道:“周先生,您这里就像个魔法学院,能把普通人变成发明家、设计师。”
周阳笑着摇头:“我们这不是魔法,是日子。日子过好了,人自然就有劲头琢磨点新东西。”
汉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临走时又订了五百个印着槐花图案的智能花盆,说要作为公司的员工福利。许大茂乐得合不拢嘴,拉着周阳说:“周叔,您看我这生意,是不是该扩大规模了?我想租个大点的仓库,再雇两个人帮忙。”
“可以,”周阳点头,“但记住,不管规模多大,都得像现在这样,把街坊四邻的需求放在心上。别学那些大老板,眼里只有钱。”
“您放心,”许大茂拍胸脯,“我许大茂能有今天,全靠院里的老街坊捧场,我要是忘了本,天打雷劈。”
三大爷在旁边听着,插嘴道:“大茂,你要是扩大规模,可得算清楚账,租金、工资、水电费,都得精打细算。我这里有本《生意经》,是我年轻时总结的,借你看看。”
许大茂赶紧道谢:“谢谢三大爷,您这《生意经》可比商学院的教材管用多了。”
傻柱拎着个保温桶过来,里面是刚炖好的鸡汤:“汉斯先生,尝尝我炖的鸡汤,补补身子。周叔说你们德国人爱喝啤酒,这鸡汤配啤酒,绝了。”
汉斯尝了一口,连连称赞:“太美味了!比我妈妈做的还香。傻柱先生,您有没有兴趣把这鸡汤做成速食产品?我觉得在德国肯定受欢迎。”
傻柱愣了一下,随即挠挠头:“我没想过……不过要是能让外国人尝尝我的手艺,也挺不错。”
周阳:“可以试试,先做小包装的,在许大茂的门市部试试水,反应好再找厂家合作。”
夕阳西下,汉斯的团队离开了,四合院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三大爷在给月季剪枝,嘴里念叨着“要想花开得好,就得舍得剪”;二大爷在逗鸟,时不时跟鸟说几句“洋文”,说是跟汉斯学的;许大茂在盘点货物,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傻柱在收拾厨房,准备晚上的饭菜;槐花则在科普角的黑板上画着德国的机器人,旁边还画了个大大的啤酒杯。
周阳坐在葡萄架下,看着这一切,觉得心里格外踏实。他想起刚搬进这院儿的时候,院里还是土路,下雨就泥泞不堪;家家户户用煤炉,冬天总呛得人睁不开眼;孩子们没地方玩,只能在胡同里疯跑。而现在,柏油路面干净整洁,暖气取代了煤炉,科普角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连智能设备都带着烟火气。
这变化,不是一天两天来的,是像三大爷养花那样,一天天浇水、施肥、修剪出来的;是像傻柱烤饼干那样,一点点摸索、尝试、改进出来的;是像许大茂做生意那样,一回回跑市场、谈价格、找客户积累出来的。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日子是熬出来的,熬得越久,越有滋味。
晚上,院里的人聚在科普角,围着汉斯送的投影仪看德国的风景。当看到柏林墙遗址公园时,一大爷叹了口气:“还是和平好啊,你看人家现在多热闹,以前打打杀杀的,多没意思。”
二大爷:“可不是嘛,咱们院儿以前也不太平,傻柱和大茂总打架,现在不也和好了?人啊,得往前看。”
三大爷:“我年轻时候见过打仗,那日子,苦啊。现在能安安稳稳养花、算账,比啥都强。”
傻柱:“我就希望以后能安安稳稳烤饼干、炖鸡汤,看着槐花长大,看着院里的花开花落。”
许大茂:“我希望我的智能花盆能卖到全世界,让所有人都知道,咱们中国的老百姓,能造出最好的东西。”
槐花:“我希望我的机器人能去很多国家,告诉他们,中国的小朋友很厉害!”
周阳看着他们,忽然觉得,这四合院就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有欢笑,有争吵,有梦想,有生活。而这个小小的世界,正和外面的大世界紧紧连在一起,像院里的葡萄藤,爬过墙头,爬向更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周阳刚到厂里,就接到了囡囡的电话:“爷爷,非洲的村长爷爷发视频了,说他们的社区花园又丰收了,还说要给您寄西红柿呢!”
“好啊,”周阳笑着说,“让他们多寄点,咱们在科普角办个‘非洲西红柿品尝会’,让院里的人都尝尝。”
挂了电话,周阳走到窗边,看着厂区里来来往往的货车,上面装着发往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智能设备。他知道,这些设备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一个个小小的纽带,把幸福里的日子,和世界各个角落的日子,连在了一起。
而这纽带的另一头,是三大爷的养花手册,是傻柱的鸡汤,是许大茂的生意经,是槐花的机器人,是四合院里每一个热热闹闹的日子。
这些日子,还长着呢。
中午,周阳回院吃饭,刚进门就闻到一股香味。傻柱正从厨房端出一盘红烧肉,油光锃亮的,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周叔,快尝尝,”傻柱笑着说,“我新学的做法,放了点蜂蜜,甜滋滋的,槐花说比上次的好吃。”
槐花正坐在桌边,手里拿着个西红柿,红彤彤的,上面还带着新鲜的泥土。“周爷爷,这是李奶奶从乡下带来的,她说比超市买的甜,您尝尝。”
周阳咬了一口西红柿,果然又酸又甜,汁水满口都是。“真好吃,”他笑着说,“等非洲的西红柿寄来了,咱们也这么生吃,肯定更甜。”
三大爷端着碗米饭过来,上面扣着几块红烧肉:“我这叫‘红烧肉盖饭’,是最经典的吃法。大茂,你快尝尝,吃完了有力气去跑业务。”
许大茂正对着计算器算账,闻言抬起头:“来了来了,三大爷您这盖饭,比外面饭馆的强多了。对了周叔,我刚才算了算,租仓库的钱够了,下个月就能搬。”
“好,”周阳点头,“搬的时候说一声,院里的人都去帮忙。”
二大爷喝了口酒,夹了块红烧肉:“还是咱们院儿好,有吃有喝有热闹。不像我儿子住的小区,邻居是谁都不知道,冷冷清清的。”
“那是,”傻柱得意地说,“咱们这是‘幸福里’,可不是白叫的。”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桌子上的红烧肉和西红柿上,照在每个人的笑脸上,暖洋洋的。周阳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所谓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有个院儿,有群街坊,有口热饭,有个盼头。
而他们的盼头,就像院墙边的爬山虎,正一节一节地往上爬,爬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下午,科普角来了几个新面孔,是附近幼儿园的老师,想跟囡囡学习怎么用智能设备给孩子们上课。囡囡耐心地给她们演示智能花盆的使用方法,槐花则在旁边表演她的“小花”机器人,逗得老师们哈哈大笑。
三大爷凑过去,给老师们推荐他的养花手册:“这上面有专门给孩子看的章节,图文并茂,保证一看就懂。买一本吧,才五块钱,比买玩具划算多了。”
老师们笑着买了几本,说要带回幼儿园,让孩子们也学学养花。许大茂见状,赶紧拿出几个迷你智能花盆:“这个给孩子们玩正好,小巧玲珑的,还便宜,买五个送一个。”
傻柱则在旁边给老师们分发饼干:“尝尝,免费的,好吃了下次再来买。”
周阳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觉得这科普角越来越像个小集市了,有教有学,有买有卖,有吃有喝,热热闹闹的,充满了生气。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这里还会有更多的新面孔,更多的新想法,更多的新故事。而他,愿意一直在这里,看着这些故事一点点展开,像院里的月季一样,一季一季,开得绚烂。
傍晚,夕阳把四合院染成了金色,周阳坐在葡萄架下,看着槐花和几个孩子在科普角追逐打闹,听着三大爷和二大爷的拌嘴声,闻着厨房里飘来的饭菜香,忽然想起了一句诗:“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槐花的“小花”机器人要去参加国际比赛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了整个胡同。李大妈把攒了半年的鸡蛋票塞给槐花:“好孩子,多吃点鸡蛋补脑子,到了国外可得给咱中国人争光。”张大爷则颤巍巍地拿出个布包,里面是他年轻时在工厂得的“技术能手”奖章:“带上这个,保准能赢!”
三大爷特意给槐花的机器人做了个木架子,刷上红漆,上面刻着“为国争光”四个金字。“这架子得带上,”他拍着胸脯保证,“到了赛场,咱的机器人往这架子上一站,气势就压过他们一头。”
傻柱更实在,天天变着花样给槐花做好吃的,今天是红烧鱼,明天是糖醋排骨,美其名曰“补脑套餐”。“槐花,你可得好好比,”他边给槐花夹菜边说,“等你拿了奖回来,我给你烤个三层高的机器人蛋糕,比你那‘小花’还高。”
许大茂则跑前跑后地帮忙办手续,签证、机票、酒店,安排得妥妥当当。“周叔,您就放心吧,”他拿着行程单给周阳看,“我托德国的朋友订了离赛场最近的酒店,还雇了个翻译,保证槐花在那边吃好住好。”
周阳看着忙前忙后的街坊们,心里暖烘烘的。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第一次出国考察,也是这样,厂里的老伙计们塞给他煮鸡蛋、烙饼,千叮咛万嘱咐,生怕他在外面受委屈。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性子,看似平常,可真到了关键时候,心都往一块儿凑。
出发前一天,院里特意办了场“壮行会”。傻柱杀了只老母鸡,炖了满满一大锅鸡汤;秦淮茹蒸了两笼肉包子,热气腾腾的;三大爷炒了盘花生米,说是“长生果,能带来好运”;二大爷则把他那只最会叫的玉鸟拎了来,说是“给槐花唱个送行曲”。
槐花穿着新衣服,抱着她的机器人,给每个人都鞠了一躬:“谢谢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我一定好好比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周阳端起酒杯,看着槐花说:“槐花,到了国外,别紧张,就像在院里玩一样。记住,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看看,咱中国的孩子,有多棒。”
“嗯!”槐花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坚定。
第二天一早,周阳和囡囡陪着槐花去机场。胡同里的街坊们都来送行,站在路边挥手,直到汽车看不见了才散去。飞机起飞时,槐花趴在窗户上往下看,北京的轮廓越来越小,她忽然小声说:“周爷爷,我有点想院里的月季了。”
周阳笑着摸了摸她的头:“等咱们回来,月季肯定开得正艳。”
槐花在德国比赛的那几天,四合院像少了点什么,总觉得不热闹。三大爷每天都守在电视机前,等着新闻里出现槐花的身影;傻柱烤饼干时,总会多烤一份,说“等槐花回来吃”;许大茂则天天给德国的朋友打电话,问槐花的情况。
比赛结果出来那天,许大茂第一个接到消息,他在院里蹦着高喊:“槐花拿了金奖!咱的‘小花’机器人拿了金奖!”
全院的人都跑了出来,三大爷激动得直抹眼泪:“我就知道这孩子行!没给咱院丢脸!”二大爷赶紧把他的玉鸟笼挂到最高处:“给咱的功臣唱首歌!”傻柱则转身就往厨房跑:“我得赶紧炖只鸡,等槐花回来庆功!”
周阳看着这热热闹闹的场面,忽然觉得眼睛有点湿润。他想起小时候,院里的孩子得了奖状,全院人都跟着高兴;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会给街坊们分点。这种人情味,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槐花回来那天,院里像过年一样热闹。许大茂特意租了辆花车去机场接她,车身上贴着“欢迎我们的小英雄回家”的标语。槐花捧着金灿灿的奖杯,坐在花车上,笑成了一朵花。
街坊们站在路边,手里拿着鲜花和彩带,不停地喊着“槐花真棒”。三大爷举着他的老相机,跑前跑后地拍照,嘴里念叨着“这得好好保存,给后人看看”。
回到院里,傻柱早已摆好了庆功宴,桌子上摆满了好吃的,中间放着个机器人形状的蛋糕,是他和秦淮茹忙活了一晚上做的。“快尝尝,”傻柱给槐花夹了块红烧肉,“这是给咱小英雄的奖励。”
槐花举起奖杯,给每个人都看了看:“这个奖杯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的。没有周爷爷的支持,没有囡囡姐的帮忙,没有大家的鼓励,我肯定拿不到奖。”
周阳笑着说:“这孩子,还挺懂事。不过你也别谦虚,你的‘小花’机器人确实厉害,尤其是那个会开花的设计,连评委都夸有创意。”
汉斯特意从柏林赶来参加庆功宴,还给槐花带了个礼物——一个德国传统的布偶,穿着巴伐利亚民族服装。“槐花,你是最棒的,”他笑着说,“你的机器人让我明白,科技也可以很温柔。”
“谢谢汉斯叔叔,”槐花把布偶抱在怀里,“等我长大了,我要设计一个能帮全世界小朋友浇花的机器人。”
汉斯连连点头:“我等着那一天,到时候我一定第一个买。”
许大茂趁机拿出他的新样品——印着槐花和“小花”机器人的智能花盆。“各位,”他清了清嗓子,“这是我们的新款花盆,全球限量发售,今天买有优惠,就当庆祝槐花拿奖了。”
大家纷纷掏钱购买,三大爷一下子买了五个:“我要给我儿子、女儿、孙子、孙女都送一个,让他们也沾沾槐花的喜气。”
庆功宴一直闹到深夜,院里的笑声此起彼伏。周阳看着槐花和汉斯用德语交流,看着傻柱和许大茂互相敬酒,看着三大爷和二大爷争论谁的功劳大,忽然觉得这四合院就像个小小的地球村,不同国家、不同性格的人,因为一个小小的机器人,走到了一起,其乐融融。
第二天,槐花的事迹登上了报纸,标题是“四合院走出的小发明家,用机器人征服国际赛场”。记者还特意拍了四合院的照片,院里的月季、向日葵、智能花盆,都上了报纸。
一时间,四合院成了名人,每天都有记者来采访,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想看看这个能培养出小发明家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
许大茂趁机扩大了他的门市部,还雇了两个人帮忙,生意越做越红火。他特意在门市部里设了个“槐花专区”,摆放着她的获奖证书和“小花”机器人的模型,吸引了不少顾客。
三大爷则把他的养花课开到了网上,每天在直播平台上教网友怎么用智能花盆养花,粉丝越来越多,还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我这可不是为了出名,”他对周阳说,“我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咱们中国的老百姓,也能把日子过成诗。”
傻柱的“机器人蛋糕”也火了,不少人慕名而来,想尝尝这个能吃出科技感的蛋糕。他索性在院里开了个小作坊,专门做各种造型的蛋糕,还雇了两个下岗工人帮忙,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二大爷则把他的鸟笼改装了一下,装上了智能喂食器和温度计,成了“高科技鸟笼”。他天天提着鸟笼去公园遛弯,引来不少鸟友的羡慕:“老易,你这鸟笼够洋气的,在哪买的?”
二大爷得意地说:“这是咱院儿自己做的,外面买不着!”
周阳看着院里的变化,心里既高兴又感慨。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机器人,竟然给这个老院子带来了这么多新活力。这大概就是生活的奇妙之处,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不经意的想法,会开出怎样灿烂的花。
这天,周阳正在厂里看新研发的助老机器人样品,囡囡忽然跑了进来:“爷爷,非洲的村长爷爷发视频了,说他们用咱们的智能花盆种的蔬菜,不仅够自己吃,还能拿到市场上去卖,村民们的日子好多了。”
周阳接过平板电脑,视频里的非洲村庄焕然一新,土房变成了砖房,孩子们穿着干净的衣服,正在社区花园里劳动。村长举着一个硕大的西红柿,用不太标准的中文说:“谢谢中国朋友,谢谢周先生,你们的智能花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周阳看着视频,忽然觉得鼻子有点酸。他想起刚创业的时候,有人说他做这些“小玩意儿”没前途,不如去搞房地产、开工厂。可他总觉得,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一点,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比赚多少钱都有意义。
“囡囡,”周阳说,“让王博士再设计几款适合非洲气候的智能花盆,要更耐用、更便宜。再派两个技术员过去,教他们怎么维修、保养。”
“好的爷爷,”囡囡点头,“我已经跟王博士说了,他说可以用当地的材料做外壳,既能降低成本,又能适应当地环境。”
周阳欣慰地点点头:“好孩子,想得真周到。记住,做技术的,不能只想着赚钱,得有良心,有担当。”
傍晚回到四合院,周阳刚进门就闻到一股香味。傻柱正从厨房端出一盘新做的“非洲风味”饼干,上面撒着芝麻和花生碎。“周叔,您尝尝,”他笑着说,“这是我跟非洲朋友学的配方,说他们那边的人都爱吃这个。”
周阳尝了一口,果然香脆可口:“不错,有股异域风情。傻柱,你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全面了。”
“那是,”傻柱得意地说,“我打算把这些饼干卖到非洲去,让他们也尝尝咱中国的味道。许大茂说他能帮忙联系海运,说不定还能赚点外汇呢。”
许大茂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个大箱子:“周叔,傻柱,你们看我带啥回来了?德国汉斯先生寄来的啤酒,说是庆祝咱们的智能花盆在欧洲销量突破一万个。”
“太好了!”傻柱赶紧去拿杯子,“今晚咱不醉不归!”
三大爷和二大爷也凑了过来,三大爷还特意炒了盘花生米:“啤酒配花生,越喝越有。”二大爷则把他的“高科技鸟笼”挂到了葡萄架上:“让我的玉鸟也听听,咱这院儿的日子,过得有多滋润。”
槐花抱着她的“小花”机器人,坐在葡萄架下,给汉斯寄来的布偶讲故事。夕阳透过树叶,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一幅温暖的画。
周阳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这四合院的故事,就像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书。翻开一页,是槐花的机器人在国际赛场上闪闪发光;再翻一页,是非洲村庄里挂满枝头的西红柿;又翻一页,是傻柱的饼干香飘满胡同,是许大茂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是三大爷的养花课开到了网上……
而这本书的下一页,又会写些什么呢?周阳不知道,但他知道,肯定会很精彩。因为这里的人,心里都揣着一团火,揣着对生活的热爱,揣着对未来的期盼。
夜深了,院里的灯渐渐熄灭,只有科普角的屏幕还亮着,循环播放着槐花在德国领奖的画面,和非洲孩子们欢笑的场景。月光洒在四合院的屋顶上,像一层薄薄的银霜,温柔而宁静。
周阳站在院里,看着天上的星星,忽然想起小时候妈妈给他讲的故事:“星星就像人们的眼睛,不管走多远,都在看着你,陪着你。”
他想,这四合院,大概就是一颗最亮的星星吧,照亮了这里每个人的生活,也照亮了远方那些因为他们而变得更好的日子。
第二天一早,周阳被一阵喧闹声吵醒。他走出屋,只见槐花正带着一群孩子在科普角组装机器人模型,汉斯的工程师团队也在旁边帮忙,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三大爷举着相机,又在拍照了,嘴里念叨着“这又是历史性的一刻啊”。傻柱则在厨房忙活,准备给大家做早餐,烟囱里冒出的青烟,在晨光中慢慢散开。
周阳伸了个懒腰,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满是阳光和生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