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他是奸细 > 第12章 剿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些外援队伍和京师来的骑兵队伍,在盛方的统一指挥下,对这一片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查。

一连三天,连个鬼影也没发现。

这样无目标的大规模搜寻不可能长久维持,最终,康熙下令解散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让增援各回各家,各吃各饭。余下的事,由盛方带领的正规部队处理。

他对自己带出京的这支队伍,十分看好,认为凭他们自己的力量,能完全处理好这件事。

为了宽慰这些付出艰辛的地方父母官,康熙挨个接待了他们,并专门和来自临山县的胡县令,以及张捕头进行了一次谈话。

并询问偷袭双羊山的准备工作做的怎么样了,保密工作做的是否到位,有没有泄露风声的可能,等等。

胡县令拍着胸脯打包票,说偷袭双羊寨的一切准备都做好了。保密工作也做的很到位,绝对不会走漏风声。

康熙听后大为满意。

临行,给他们布置了一项特殊任务,让他们立即到双羊山老于那里打听一下,近期山上是否各方面和往常一样,有没有异常的兵力调动?这几天张凡是否在山上,有没有神秘客人到山上访问?

尤其紧临冯家的那个大院,近期有没有不明身份的外人入住?

康熙的意思很明显,在这次刺杀行动中,双羊山有没有参与,哪怕参与了一兵一卒,都是天大的事。

要张捕在三天内查清,他康熙在这儿坐等消息。

胡县令和张捕头深感责任重大,带领属下,匆匆忙忙回县衙去了。

送走了所有客人,康熙陷入沉思之中。

他是个性格要强的人,这次差点被人俘虏,感到受了奇耻大辱,为此大动肝火,发誓一定要揪出幕后凶手,否则绝不收兵。

给盛方下了死命令,继续搜山。认为那伙人不可能凭空出现,只要足够细心,一定会找到那化人作案的蛛丝马迹的。

要士兵搜查时,一定要睁大眼睛,别放过任何疑点。

一定要把这伙人捉拿归案,以杀一儆百,让犯罪分子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付出应有的代价。

总之,弟兄们的血不能白流。

于此同时,胡县令和张捕头,回到县城后,派人连夜上双羊山,和宋双以及老于取得了联系。

得到的回复是,这些天双羊山表现得和平时并没有两样,山上并没有任何一兵一卒的调动情况。

张凡也一直在山上,包括他的几个兄弟,都没离山一步。

山下的张家大院,也没有陌生人入住。

透露出来的信息是,这次行动,和双羊山没有一点关系。

完全是另一个匪帮的所作所为。

康熙听了,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他现在并不想和双羊山撕破脸,如果山上真要和他搞军事对抗,凭山上的实力,他这两千的队伍,虽都是受过训练的正规军,但想取得压倒性的胜利,难度不小。

双羊山的土匪,也都是经受过实战训练的,战斗力异常强悍,况且张凡背后还有万忠的支持。

所以他现在对双羊山,只想用奇袭的方法,把张凡活捉,一走了事。

从张凡身上打开突破口,找到万忠及三公主,就是他的最终目的。

为了预防万一,康熙下令,让那五百参战的士兵,以一个队的兵力,以秘密形式向双羊山渗透。一是监视山上有没有异常动向,二是为救宋海,擒张凡做准备。

在行动中如发生什么困难,可以找胡县令和张捕头,找他们给解决。

把权力直接下放到基层,给他们更多自主的权力,是康熙为人处事的一贯风格。

没有了双羊山的后顾之忧,康熙就可以全身心地调查被袭事件了。

虽然附近山上有许多股土匪,但都实力较弱, 没形成气候,在官兵的铁蹄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

因此除了留下足够的兵力保护营地外,其余的士兵每天干的事,便是搜山。

附近搜完了,便水波状逐次向外扩大搜索范围。

康熙给他们的提出的口号是,不遗漏任何一个可疑点,不放过任何一个嫌疑人。

逐渐地,周边那些一向被忽略的山贼马匪,这次被列为重点嫌疑对象,被额外照顾。

离事发地最近的莲花山,成为了第一个被清洗的对象。

在出事的第四天,就被官兵端了老巢,匪首李光头被活捉。

莲花山的土匪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引起周边土匪的极大恐慌。

于是他们合纵合横,抱团取暖,

互相通风报信,密切地注视着官兵的情况。

因为谁也没实力与官兵对抗,官兵一百人的骑兵队伍,就可以踏平他们一个山寨,这种情况下,又有谁不怕呢?

他们想尽办法,打听康熙到这儿来的原因,并十分关注莲花山被俘匪首的处理情况。

其实莲花山土匪头子被抓,纯属偶然。

这是一个小匪帮,几十个人,在这一带,这点力量,一般都是小弟级别的,兴不起大风浪。但凡有实力的队伍,拿正眼看他们一眼,便是输了。

只是祸起南墙,由不得人。只怪莲花山离出事地点太近了,有重大作案嫌疑,又不配合官兵,因而被盛怒中的官兵收拾了,成了替罪羊,也不奇怪。

其实莲花山很小,它是青龙山北面众多山峰中的一个。山顶面积不大,注定它没有好的发展。

山顶所建房屋,只能容纳四五十人居住,人再多就住不下了。

它离野猪沟直线距离也就四五十里路,是青龙山的余脉。

再再往北数百里,便是卧虎山了。

比起青龙山来,卧虎山更大,连绵几百里,它和东面的卧龙山,是一对姊妹山,是这一带两大山脉,都方圆数百里。

比起卧虎山来,东边的卧龙山更大,更险峻。

但是由于卧龙山地区荒凉,经济欠发达,多是无人区,所以名气远没西边的卧虎山名气大。

甚至在一些地图上,一些官方文件里,都找不到卧龙山的名字。相比起它的姊妹山,它相当地低调,不为人们所熟知。

因此人们也习惯地把二山合一,把这一片广大的区域,统称为卧虎山。

只有当地人,才有把两座山分开叫的习惯。

扯远了,让我们把故事重新回到莲花山。

刚才说了,莲花山是属于青龙山的一个分支。

青龙山虽不大,但名气不小。

原因是这儿土匪多。

这儿的土匪多到啥程度,多到连当地的父母官都头痛。

说这儿穷山恶水,不出举人秀才,净出山贼刁民,很难管理,是一个叫人又爱又恨的地方。

这儿怎么这么多山贼呢?

原因很多,说到底还是穷的缘故。

这儿深处大山之中,土地贫瘠,几乎没有商业活动。但人口还特别地多,土地上的物产,己跟不上人口膨胀的速度。为了生活,为了活命,许多人不得不上山为贼。

那那么问题来了,大山里条件这么差,咋还有这么多人在这儿生活呢?这不合常理呀。

谁都这样想。

其实,以前的情况不是这样的,整个青龙山,和北面的卧虎山情况差不多。

都人口稀少,十里八里看不见一个村庄,每个村庄稀稀拉拉那么几个人,十分荒凉。

是一场战争改变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