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遥渺渺突然想起还要哄着刘彻,立马将得意的笑容转换成乖巧,还微仰着头期待的看着刘彻。
刘彻被看得心中一片柔软,只觉得需要将遥渺渺揉进自己心里才能缓解:“卿卿就喜欢仗着吾拿卿卿没办法。”
亲了下遥渺渺,刘彻才恍惚间缓缓收回神思:“吾早年确实对太皇太后和母后把控朝政有所不满,只是现在想来,觉得未必是坏事。那时候吾还太过年轻,容易迷失在权力的漩涡之中,若非太皇太后阻止,吾恐怕真的就听信那帮儒生设立明堂,若皇权旁落再收回,怕要费几番周折了。”
“建元新政”是汉武帝即位初期跃跃欲试的一场以儒家为首的改革,提拔儒生削弱以窦太皇太后为首的黄老道家势力,并罢黜法家,让儒生通过明堂议政的方式深入参与朝政。
最后被窦太皇太后镇压,为首的儒生赵绾、王臧被迫自杀。
在史学家的评论和电视剧的改编里,经常用“建元新政”的失败来抨击窦太皇太后的顽固不化,赞扬汉武帝的英明睿智。
全然不顾若是“建元新政”成功,且不说儒生当时所提的设立明堂等做法在之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也从未成功过,更不要说当儒生势大并通过明堂来挟制皇权,是否会动摇皇权稳固,引起国家动荡。
至于窦太皇太后极力压制汉武帝反击匈奴,后世评判其懦弱守旧,但也从未提及当时时机是否成熟。
若汉武帝在那时出击,卫青等新一代将领尚未成长,汉武帝能贸然提出“建元新政”,也侧面证明了汉武帝那时的军事和政治素养尚未成熟,而帝王的试错成本往往是大得惊人的。
就好像所有人在评论一个帝王的生平时,总是忘记了帝王也是人,是需要成长时间的。
就像秦始皇,好像所有人都刻意忽略了他从两岁被父亲抛弃到九岁归秦是如何活下去的,之后又是如何在早年丧父的情况下活到成年亲政的。
“所以你并不反对皇太后干政,甚至临朝称制?”遥渺渺支起下颌认真地看着刘彻,见刘彻摇头,再次问道,“那对你的母后呢?”
“母后虽未正式摄政,但早年通过国舅田蚡他们间接影响朝政,当时是国家大事需要长乐宫也就是太皇太后首肯批红,日常事务则是田蚡在母后的示意下行事,虽然没有太皇太后那么大的影响力,但也对太皇太后形成了一定的制衡。
母后虽然也想要学习太皇太后通过限制吾来把持朝政,但她和田蚡不同,田蚡会支持吾对抗太皇太后,甚至是母后,但他也会暗中勾结刘安,见风使陀。”刘彻悠远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怅惘。
将茂陵选址在母亲的故乡,葬吾于吾母故乡,又何尝不是秦汉母子间的浪漫呢!
“那是太皇太后在的时候,那太皇太后不在了,你也不怪母后试图取代太皇太后继续揽权吗?”遥渺渺若有所思道,她记得后世言之凿凿说汉武帝杀母立子就是因为年少登基时,受制于母后和太皇太后导致的心理阴影。
刘彻轻笑着摇了摇头:“对于以往的行事,我们会习以为常,并成为一种惯性持续下去,这就是习惯。
母后若无此心,当初又怎么会入宫,又怎么会一路扶持吾登上皇位,这一路走来掌握权利的想法早已根深蒂固。
好不容易等到太皇太后驾崩,她又怎么会陡然改变?何况她又凭什么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