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骂散户傻了!机构也追涨杀跌!
本来只是写了写机构为什么会追涨杀跌,按照老规矩放在了文章的第3部分。
今天想发文的时候,突然想起可以再多聊一点,也聊一聊散户的追涨杀跌,在两者之间做个对比。
机构与散户都会追涨杀跌,但背后的动机、决策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却是截然不同的。
01 | 散户追涨杀跌是因为蠢吗?
可不是如此。
不要认为散户追涨杀跌是因为蠢。因为现实生活中很聪明的人,一旦到了股市,也会忍不住追涨杀跌。这是由一系列的人性弱点、认知偏差,及散户的天生劣势造成的。
认知偏差是核心原因。比如羊群效应,也就是从众心理,认为那么多人都在买,那一定有原因。就像现实生活中,看到有一堆人在排队,有的人会不自觉的也站在后面跟着排队。
散户投资者缺乏独立研究的能力,也缺乏必要的信息,就更容易跟随市场热点和大众行为,从而形成行为上的追涨杀跌。
散户还缺乏对股市的正确理解,会把现实生活中常用的线性思维和因果思维,不自觉地挪到股市中去。但股市是一个混沌系统,生活中的思维决策方式在此不通用。
散户追涨杀跌的直接原因是人性的贪婪与恐惧。看到股票不断上涨,害怕错过赚钱的机会,这种贪婪的情绪会压倒理性判断,让人忍不住在高点追买,希望能分一杯羹。
看到股价下跌,账户亏损扩大,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损失和痛苦,就会选择割肉卖出,从而求的心理上的解脱,这是一种典型的损失厌恶。
还有就是散户在知识、信息和资金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散户投资者获得的信息往往都是片面的、滞后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当人们看到利好新闻并买入时,机构或者庄家早已经布局完毕正准备卖出呢,有时很多消息就是他们放出的。
在投资专业知识上,散户更不具备专业的投资能力。无法判断一只股票基本面是好是坏,价格是否合理,也不懂技术分析,找不到买卖点。
还有就是资金方面的劣势,散户投资者资金量往往比较小,不懂或者无法通过分散投资和对冲来分散风险。一旦重仓的股票下跌,心理压力巨大,就容易产生情绪化的操作。尤其是不是用闲钱投资的,或者那些借钱的、加杠杆的,更是如此。
02 | 机构主动的追涨杀跌
机构的追涨杀跌有两种,一种是主动的,一种是被动的,被动的放在第3条讲。
机构主动的追涨杀跌与他们的投资策略和纪律性有关。
比如被广泛采用的趋势跟踪策略,这就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量化投资策略,被机构广泛采用。相当于我们趋势量化投资系统的右侧操作部分。
当机构的系统通过算法确认某个上涨趋势已经形成的时候,会自动发出买入指令。还有强制性的止损纪律。机构在买入一只股票前都有预设的止损位,一旦触发,交易员必须无条件执行,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也呈现出行为上的追涨杀跌特征。
03 | 机构被动的追涨杀跌:结构性困境
机构被动的追涨杀跌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二是应对买入或赎回压力。
由于法律法规对机构仓位有明确要求,股价涨得越高,机构面临越多的申购,机构不得不在股价高位时被迫建仓。股价跌的越低,机构的基金会被大量赎回,不得不在低位抛售股票。这就事实上造成了机构的追涨杀跌。
但是,机构的这种被动式或者制度式的追涨杀跌,与散户基于情绪和认知错误的主动追涨杀跌不同。其根源在于基金行业的运作规则和投资者行为,是其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结构性的困境。
监管机构为了规范基金的运作,要求股票型基金的仓位不能低于80%的下限。基金经理没有完全的空仓权,这是与散户非常不同的一点。导致基金经理高位时既不能全部止盈,又不得不追高。
这也导致了在市场好的时候,处于上涨趋势同时又流通性强的优质个股,往往会出现骇人的过度上涨,进一步吹大泡沫。
而市场不好的时候,个股下跌的时候,基民的赎回导致机构不得不大量抛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下跌,又引发更多的恐慌和赎回,形成了自我强化的踩踏。
这就放大了价格的涨跌,放大了市场的波动性,机构不仅不能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与政策初衷以及教科书中说的并不完全一致。
图片
这是市场的囚徒困境。对于制度上的设计,我们也没有办法,毕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在市场的特殊位置和关键时刻,比如大涨前夜和大跌前夜,机构的追涨杀跌带来的影响,是投资者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
每个投资者都会遇到那一天,只是有的能看得懂,有的看不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