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开局狂拍四爷脑门,娘娘一路荣华 > 第1822章 结果他们竟然来报官!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22章 结果他们竟然来报官!哈!

这种损耗就被称为“火耗”,它是正税之外无定例可循的附加税?。

征税时加征的“火耗”大于实际“火耗”,差额就归官员了。

清初的官员沿用了这种做法,并且“火耗”不断加重:一般州县的火耗,每两达二三钱,甚至四五钱。

偏僻的州县更甚,因为赋税少,火耗数倍于正赋。

虽然顺治、康熙年间也发过禁令,但并不起作用,以后也就默认了。

当然这也跟清初官员俸禄低有关,“火耗”起到了补贴俸禄的作用,但不能否认的是“火耗”成为地方官员贪腐的重要来源。

“火耗”的不断加重引起百姓反对,自然是不利于长治久安的,为此,近年来朝中不断有大臣上书要求把“火耗”规范化征收与使用,但是万岁爷对此一直不置可否。

这也很好理解,如果执行多年的“火耗”政策一旦变革,那势必动摇绝大多数官员的利益,这自然是不利于朝廷稳固的,也对万岁爷“宽仁”的贤名有影响。

黄知县无疑就是坚决反对“火耗”政策变革的。

他也无疑是坚定拥护万岁爷,高呼万岁英明仁慈的。

所以对于彭大人,黄知县是到死都不能理解。

不想发财,那当官是为了什么?

别提什么忠君爱国报效朝廷,吃的都是五谷杂粮拉的都是臭气熏天,谁又真的比谁高贵呢?

沽名钓誉罢了。

彭公做父母官的经验显然不适用于黄知县。

黄知县的为官经验说起来还挺传统——

自古官匪不分家嘛。

很多事儿衙门不好出面,就得有人出面,所以养个杜家这样的地头蛇就很有必要,就像人总要养条看门狗嘛。

看家护院吓唬人用得上,要是一不小心咬错了人一棍子打死再换条狗就是了。

这不,杜家这就又派上了用场。

只是眼下朝廷下发了八旗救灾的政策,如今入鲁救灾的旗人可不少,说这回来的都是花钱赎罪的低阶旗人官员,可说不定还真有背景深厚的。

想起那个跟养生堂关系密切的上三旗旗人,黄知县心里多少还有点儿顾虑。

所以,昨天也只是上杜家稍作试探,探探养生堂的底细。

结果呢?

结果他们竟然来报官!

哈!

黄知县听到衙役前来禀报的时候,简直要笑掉大牙。

就这点儿能耐本事,当初也敢跟他叫板?

还以为背后真有人撑腰才敢如此强硬,哪知道却是个愣头青。

都道是强龙不压地头蛇,更何况就是个纸老虎!

那他还有什么顾虑?

所以今儿一早,杜家那边就加码了,然后呢?

然后因为被杜家逼得实在着急,养生堂的人前前后后还来衙门跑了好几拨!

简直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现在知道着急了?知道怕了?

晚了!

黄知县打定主意这回不但要让养生堂彻底臭大街,更要让他们血本无归,既是遵从上头的意思,更是为了给自己出口恶气。

此刻面对着口条都捋不直的师爷,黄知县十分无语:“你慌个什么劲儿?”

是啊,有什么可慌的?

不是一切都尽在掌控吗?

黄知县嫌弃地白了师爷一眼,然后端起桌上的茶杯,又悠哉悠哉喝了起来,结果却听那师爷磕巴得更厉害了:“可是大大大大人,来的是四四四四四贝勒府的人!”

下一秒,黄知县蓦地抬起头,语气当时就不对劲儿了:“你说什么?”

“他他他他他自称是四贝勒府侧福晋院儿里的管事太监,奉奉奉侧侧侧侧福晋之命,前来询问大大大人您一声,可可可得闲吗?可有功夫拨冗出面处理一下她在东昌府美仁县东大街所开设的养养养生堂向县衙报的案吗?”

“啪!”

黄知县手一松,茶杯落在地上摔个粉碎。

……

原本默默无闻的美仁县,这几天那叫一个热闹,先是闹出有养生堂偷孩子的丑闻,一时间吓得附近人家纷纷看好孩子,咒骂黑心烂肺的养生堂。

然后呢?

然后是官府出马,将这群恶人一网打尽、秋后问斩?

这又不是在演《包青天》!

不过,现实往往比戏曲来得更加刺激!

在养生堂被泼了两天脏水、眼看着是臭大街了的时候,知县大人竟然亲自率人前往养生堂,将一干堵在养生堂门前唱念做打的众人全部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