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这人从不啰嗦,他直接说道:“现在京师除本兵之外,可还有部堂之缺?”
执掌官员铨选、升迁的吏部尚书张瀚眉头一皱说道:“元翁,现在京师部堂,除了本兵之外,没有空缺的。”
张瀚有些奇怪,作为首辅,张居正怎么会不清楚京师这些部堂级的职务有没有空缺的呢?而张瀚说完之后,潘晟就问道:“元翁,可是有什么安排?”
张居正叹了一口气说道:“方行之(方逢时字)想回京师。”
对于方逢时的这个想法,潘晟、张瀚并不奇怪,虽然出镇一方,专阃一地固然是权力极大,但是和京师的部堂相比,权力肯定是不一样的,何况三边乃是苦寒之地,方逢时不愿意呆在此地,想要调回来也就是不足为奇了,但是关键是要由位置,在方逢时不可能谋求兵部尚书的情况下,就要挪走一个人才能给方逢时腾出位置来,同时三边总制还派一个得力的人去才行,张居正很清楚,三边干系重大,朱载坖又对经略西域极为重视,一般的人是入不了他的眼的。
潘晟想了一下之后说道:“元翁,不若举荐王蒲州为本兵,以方行之协理京营戎政可行否?”
听了潘晟的话,张居正摇了摇头,王崇古现任兵部尚书总督京营戎政,确实是兵部尚书职务的有力竞争者,重要的是朱载坖是很信任王崇古的,王崇古担任兵部尚书的话,他之前的协理京营戎政确实是空出来了,但是张居正认为,方逢时想要竞争这个职务,恐怕是很难的,对于朱载坖来说,协理京营戎政的重要性丝毫不下于兵部尚书,从某种意义上的说,协理京营戎政比之兵部尚书对于皇帝来说更加亲近,非天子近臣不能担当。
之前汪道昆就在嘉靖、隆庆更易之时担任协理京营戎政,保证朱载坖能够顺利接班,从而成为朱载坖心目中极为信重的臣子,方逢时连兵部尚书都无法争取,更何况协理京营戎政这样的紧要位置,朱载坖绝对不会让自己不信任的臣子历来担任这样的腹心要害职务的。
张居正的想法是给方逢时一个吏部或者户部的职务,哪怕侍郎也行,只要能够先将方逢时调回京师就行了,对于张居正的这个想法,张瀚是有些不满的,你张居正要安排自己的党羽,还要指名往吏部或者户部安排,其实就是指名想要往吏部安排罢了,户部的堂官以及带尚书衔提督各衙署的部堂,那都是朱载坖亲自任命的,张瀚可没有那个本事去撼动,那唯一有办法的就是吏部的官员了。
其实张瀚很清楚,从一开始张居正就打定了主意,吏部的侍郎和带尚书、侍郎衔的官员里面,唯一能够动的就是吏部左侍郎陆光祖,张居正想要动他的原因也很简单,虽然陆光祖和张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的同科,而且同为徐阶的得意门生,但是张居正和陆光祖一向不太亲近。
原因很简单,张居正现在已经是位居首辅了,不再是当年徐阶的那个得意门生了,而陆光祖仍旧奉徐阶为圭臬,因为没有徐阶,就没有陆光祖的今天,所以陆光祖是徐党的绝对中坚,但是却不是张居正的党羽,这使得张居正对于陆光祖一向不怎么感冒,这次方逢时给张居正写信,张居正第一时间想的就是将陆光祖搬走,换方逢时担任吏部左侍郎。
张瀚是有些不满的,陆光祖担任吏部左侍郎和自己合作愉快,陆光祖很尊重张瀚这个尚书,但是据张瀚所了解,方逢时恐怕不是这么好打交道的人,方逢时本身性格就比较强势,再加上多年担任地方正印和督抚大员,专阃一方,性格肯定是极为乖张的,张瀚认为,方逢时肯定是不好打交道的。
张居正担任也要对张瀚予以安抚,张居正向张瀚再三保证,吏部的事情仍旧由张瀚这个尚书做主,方逢时只是在此过渡一下,而对于陆光祖的去向,张居正也安排好了,就是让陆光祖去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一来是对陆光祖加以提拔,让他担任部堂大员,加以安抚,二来也是为他安排了一个南京六部之中权力最重的职务,也算是对得起陆光祖和徐阶了。
张居正这边忙着和潘晟、张瀚商量对策,而朱载坖和汪道昆密谈了很久之后才出来,其实朱载坖和汪道昆密谈的主要内容就是兵部尚书的人选。
汪道昆对朱载坖说道:“陛下,以臣之愚见,现今之人选,无非王蒲州与赵余姚罢了,惟陛下抉择。”
汪道昆向朱载坖推荐的两个人选一个是现任兵部尚书协理京营戎政王崇古和右都御史经略贵州赵锦,王崇古自不待言,作为从嘉靖朝就以知兵而闻名的重臣,王崇古的能力自不待言,在军务上,王崇古的能力绝对是不错的,赵锦也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两人都是值得托付的兵部的人选。
朱载坖和汪道昆聊了一会天,追忆了一把往事,命令翰林医官院全力救治汪道昆,同时询问汪道昆还有什么要求,汪道昆笑着对朱载坖说道:“陛下,臣少年肄读非科举之文史稗官说部,试作戏曲,官场以为异类,独陛下不弃,位极人臣,又有何恨也?臣家有家资,子孙纵不务科第,亦可以谋生,臣无所憾也!来生愿再为陛下奔走也。”
朱载坖连忙安慰道:“伯玉休出此言,自有杏林国手,善加调治,必能痊愈的。”
朱载坖离开的时候,汪道昆命家人抬着自己,亲自送朱载坖离开,而得知朱载坖亲自探望汪道昆之后,整个京师也都明白了,这位本兵恐怕是时日无多了,否则朱载坖也不会亲自前往探望,张居正得知消息之后,立即派自己的儿子张敬修代他前往探望汪道昆。
而朱载坖回宫之后也下诏,为汪道昆诸子赐官,翰林医官院全力救治,所需药材不必请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