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东洲往事 > 第14章 宋义声(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下朝后,宋义声在礼贤殿的偏殿雅集堂见到了郑安雅。只见郑安雅问他:“知道朕为何找你来吗?”

宋义声道:“外臣不知,还望西帝陛下提点。”

郑安雅笑道:“那你有话要对朕说吗?”

“这……”宋义声揣摩着她的意思,谨慎地说:“外臣有个不情之请,还望陛下……”

“请朕庇护你?”郑安雅道。

“非也。”宋义声道:“外臣斗胆,恳请陛下庇护纪明达的家眷。”

“你是说李佩岚和纪琛瑞母子?”

“正是,陛下知道他们?”宋义声有些诧异。

郑安雅道:“你们的事朕略有耳闻。敢以一己之力对抗半个朝堂,朕佩服你的勇气。”

宋义声道:“陛下谬赞,外臣愧不敢当。臣以为,若论勇气李佩岚之勇犹在臣之上。陛下您可知道,当他们母子来到外臣面前时,外臣几乎认不出她来。为了躲避唐谨言的爪牙,她换上男人的衣服,给自己和孩子的脸上抹了黑泥、头发上撒了稻草,装扮成难民一路进京,直至长乐国边境方才换上干净的衣裳。这一路风餐露宿最是折磨人,李佩岚三十出头的年纪看着竟好似五十岁。即便如此,她依然坚信邪不胜正,更相信世上一定有愿意为她丈夫沉冤昭雪的人!”

郑安雅颔首道:“实在难得。你放心,无论李佩岚在渤海国得罪了什么人,只要他们母子进入高昌国境内,朕可以确保他们平安无事。”

宋义声跪拜道:“多谢陛下。”

郑安雅笑道:“你只顾着好友的家眷平安与否,自己的安危可曾考虑过?纪明达案牵扯到林长晔,你这次得罪的人可不小啊。”

宋义声道:“陛下,清源君乃正直之人,不会因此记恨外臣。”

郑安雅指着他叹道:“你呀,说你傻吧,你偏偏看得通透;说你聪明吧,几句话就得罪了半个朝堂。林长晔或许不会为难你,但他的子孙、门人可未必!你大闹朝堂,让山、川、井、田四个家族的人怎么看你?即便这次如你所愿,田文澜、井弘毅这些人都被罢免了,以后东帝就不再用这几家的人了?林长晔是谁?他不仅仅是清源君、东帝的弟弟,还是那四家人的老祖宗!你连他们老祖宗的脸都敢打,他们能和你好好相处?”

宋义声沉默良久,道:“此事的确是外臣思虑不周,当时只想着替好友恢复名誉、将恶人绳之以法,没有多想别的。外臣见东帝陛下在朝堂上并未提起纪明达一案的处理结果,还以为……”

“你以为东帝要包庇他们,所以故意在大朝会上提这件事,好借着朕的名头对渤海国施压,以达到为纪明达昭雪的目的?”郑安雅笑道。

宋义声低头道:“是外臣狭隘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外臣惭愧!”

郑安雅给他赐座,见宋义声惶恐地坐了半边屁股,不禁笑道:“方才在朝堂上如此慷慨激昂,这会儿怎么蔫儿了?”

宋义声慌忙起身告罪。郑安雅挥挥手让他坐下:“好啦好啦,玩笑都不禁开。你这脾气是随了谁呀?”

宋义声道:“儿时听祖母讲,外臣这脾气像高祖母。”

“高祖母?隔那么多代啊,你没见过她吧?”郑安雅惊讶地说。自己不过随口问一句,没曾想宋义声竟然如此认真地回答起来,还追溯到高祖母那一辈上去了。

宋义声道:“她是外臣祖母的祖母,外臣未曾见过。不过小时候总听祖母和她的兄弟姐妹们提起她老人家,说她是女中豪杰,她的孙子女、曾孙、玄孙们都不及她的一半。”

“那你高祖母是个什么样的人?”

宋义声拱手道:“陛下见笑了,外臣家世平庸,高祖母只是个书院的院长,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人物。”

“那可未必,教书育人乃百年大计,哪怕只是个教书的夫子也可以是非凡的人物。她叫什么名字?”

“回陛下,高祖母名叫宋招娣。”

“宋招娣?宋招娣……朕想起来了,当年她和柏云仙一起并称为‘书院双姝’,一同获得了‘上师’的称号。”郑安雅道。

见西帝依然记得宋招娣,宋义声不禁有些激动:“正是,高祖母与柏云仙上师是至交。”

郑安雅颔首道:“她俩已经故去几十年,那时候柏云仙朕还见得多些,宋招娣似乎只见过一两次,已经记不清她的长相了。听闻她从青藤书院毕业之后回到了故乡,一直致力于女童的教育。”

宋义声道:“正是。”

郑安雅道:“你哪一点像她?”

宋义声道:“或许是明辨是非吧。”

郑安雅笑了:“明辨是非?朕还以为你会说仗义执言呢。”

宋义声再度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明辨是非是仗义执言的前提。如果一个人连是非都分不清楚,如何明白什么是‘义’?如果不知道何为‘义’,又何以‘仗义’呢?”

“嗯,有几分道理。”郑安雅道:“说下去。”

宋义声道:“高祖母传下来两条家规:一是耕读传家。她说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二是子孙不必高官厚禄、不必家财万贯,但必须明辨是非。外臣小时候,祖母经常夸外臣:‘义声就是这点好,是非分得清楚。’外臣当时很不理解,分清是非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外臣才慢慢体会到这句话的份量。”

“是啊,是非曲直有时候很难说得清楚。”郑安雅呆呆地望着前方,似乎在自言自语。

“你怎么看渤海国当下的局面?”郑安雅忽然问他。

宋义声斟酌许久,道:“八个瓶子七个盖,按下葫芦浮起瓢。朝堂上有仁君有贤臣,但局势却总是不得安生。”

“那你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吗?”

宋义声道:“人口太多、耕地不足、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平民难有机会平步青云。”

“最大的问题是哪个?”

“人口。”

“为什么?”

宋义声捋了捋思绪,道:“我国的耕地不足以承载如此众多的人口,这使得我们的容错能力变得极低。其实今年虽然有几起灾祸,但如果国库充盈,这些灾民是完全救得过来的。”

“那你知道为什么渤海国会有那么多人吗?”

“臣听说过,当时陛下您主张控制人口,东帝陛下也赞成这一举措。彼时礼贤殿上下一心,这些政策在高昌国得到了有效的推广,而渤海国则因为崇德殿的臣子们竭力反对,任由百姓们放开了生才导致如今的局面。可惜,那是一百五十年前的旧事了,如今已是积重难返。”宋义声痛苦地闭上眼。假如国库能调拨足够的粮食,宛陵县的灾民们就都能吃饱饭。人一旦能吃饱饭就不会那么容易被煽动,不会围攻县衙,纪明达或许就不会死。

“那你如何看待高昌国?”

“高昌国?”宋义声坐直了身子,屏气凝神道:“高昌国……很好。”

“朕就那么好吗?”郑安雅笑道。

宋义声道:“臣不敢妄言,但至少在人口和耕地的配比上高昌国远比我国合理。”

“那渤海国要怎么做才能使人口和耕地的配比变得更合理呢?”郑安雅问。

“这……”宋义声脸上的表情变得微妙起来。许久,他叹道:“臣愚钝,想不出合理的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滑向深渊。”

郑安雅也沉默了。其实这问题有个再简单不过的解法:死掉一半人,天下太平。可是这种话谁也不愿说出口,这种事谁也不愿意看着它发生。

须臾,她笑道:“你很聪明,也很正直。只可惜你是东帝的臣子,为避免两国横生事端,朕即便有心提拔也不好用你。”

宋义声的眼中划过一丝失望,随即坦然道:“外臣明白。承蒙陛下赏识,臣此生无憾矣。”

送走了宋义声,郑安雅陷入了沉思。通过方才的交谈,她发现此人颇有见识,亦有才能,大概是经常祸从口出,故而时至今日依然只是个御史。

“如此忠义贤明之士不能为我所用,真是可惜啊。”她不由得叹道。

不过,她也注意到了,中间有一段时间他的自称从“外臣”变成了“臣”,可见只要时机成熟,他应该愿意为自己效力。

“来人,”她唤过影卫道,“除了李佩岚母子外,派专人保护宋义声及其家属,不能让别有用心之人有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