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纹饰……太熟悉了!凯恩的心猛地往下一沉,那些深埋在记忆里的细节瞬间被唤醒。他曾不止一次近距离观摩过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那件至正十一年的大维德花瓶。
眼前这照片上的水波纹,与大维德花瓶上的纹饰绘制手法如出一辙:线条流畅有力,图案层次分明,繁密却不显杂乱,正是元代青花最典型的“繁而不乱”的审美风骨。
龙纹的张扬、牡丹的饱满、云纹的飘逸、莲瓣的规整……这些元青花的标志性元素,在这张照片上都能找到影子,而且神韵十足,绝非后世仿品能企及。
“难道……这真的是一件元青花大罐?”凯恩捏着照片的手指微微收紧,镜片后的目光里充满了震惊与难以置信。
他盯着照片看了又看,反复比对记忆中大维德花瓶的细节,越看心里越不平静。若真是如此,那这可就是件足以惊动整个收藏界的重器了!
他抬眼看向杨明和李莉,刚才那副漫不经心的态度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审慎的凝重。
凯恩站起身,对着杨明和李莉做了个“请稍等”的手势,语气里带着郑重:“两位先坐一会儿,我这就把照片拿给亚洲艺术品部的同仁一起研究。如果方便的话……我们可能需要亲眼去两位府上看一看实物。”
李莉心里咯噔一下,下意识转头看向杨明,眼神里满是询问。她虽然跟着杨明倒腾过不少古玩,可真遇上这种拍卖行的专家,还是拿不准主意。
杨明迎上她的目光,嘴角噙着一抹淡笑,转向凯恩时语气从容不迫:“凯恩先生尽管去商议。若是各位同仁感兴趣,我们可以另约时间,我亲自把物品送过来便是,就不劳烦各位跑一趟了。”
他心里透亮,李莉住的地方是不能透露出来的,万一被有心人顺藤摸瓜查到踪迹,难免节外生枝。佳士得的保密措施再好,也架不住那些有心人的眼睛无孔不入,这年头,多一分谨慎总没错。
凯恩点点头,没再坚持,拿着照片快步走出了办公室。门刚关上,李莉就凑过来,压低声音道:“石头,我看他那神色,好像是真挺重视的。
你说……他是不是没看出这东西有啥蹊跷?”她眼力始终没练出来,对着这件瓷器,只觉得花纹好看,压根辨不出真假深浅。
杨明靠在椅背上,笑了笑:“你呀,来伦敦这么久,就没去过大英博物馆转转?那里有件镇馆之宝,是件和这同样的瓷器。叫做大维德花瓶,是件元青花瓷器。”
李莉撇撇嘴,脸上露出几分无奈:“哪有那闲工夫?天天围着孩子转,换尿布、喂奶、哄睡觉,忙得脚不沾地,心力交瘁的,哪来什么雅兴去看那些瓶瓶罐罐。”
说着,她忽然反应过来,眼睛一亮,“不过你刚说……和这同样?难道大英博物馆那镇馆之宝,也是件赝品?”
她这话一出,自己都觉得有点离谱,忍不住咂咂舌,要是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是假的,那这行里的水也太深了。
杨明给李莉讲了讲博物馆那件物品来历:“那件物品二十年代在京城现身,被众多行家判为赝品,后由英国藏家大维德购藏得名。
后来美帝学者约翰·波普以其纪年为基准提出“至正型元青花”,确立青花瓷成熟于元代。大维德去世后,其基金会藏品由大英博物馆托管并长期陈列 。”
李莉听了,疑惑道:“你不是说,和咱们这件一样吗?如果是赝品,怎么会被博物馆收藏呢?”
杨明叹息道:“你没仔细听我讲,那件东西曾经被众多华夏行家认定为赝品。后来是被美帝一个所谓的专家认定为真品的。这里面的重点,国内行家和国外专家。
你觉得,咱们自家人,不认识自己家东西,反而被一个外国人认定为真品,这里面就没有值得思索的地方吗?”
李莉琢磨一会儿,叹息道:“可是……为什么国内那些知道底细的人,就没有出来驳斥呢?难道就这样将错就错,把假的当做真的?”
杨明微笑道:“这玩意儿现在没什么影响力,国内那些老行家懒得和一个外国棒槌掰扯。等着看吧,咱们这件东西,万一有个响,肯定会在国内引起重视,到时看看国内那些行家怎么说。”
杨明话音刚落,凯恩推门进来,此时,他脸上那层审慎的凝重已淡去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职业化的从容,只是眼底深处藏着一丝按捺不住的期待。
他反手带上门,走到办公桌旁坐下:“两位久等了。刚才我把照片拿给亚洲艺术品部的几位同事看过,包括我们专门研究华夏瓷器的资深顾问,大家一致认为,这件器物很有研究价值,我们非常感兴趣。”
他顿了顿,目光在杨明和李莉脸上转了一圈,语气诚恳了几分:“所以想请两位另行约个时间,我们会组织专家团队,好好鉴赏一下实物。”
杨明心里在快速盘算:拍卖行越是急切,自己这边越得沉住气。若是表现得太过积极,反倒容易落了下乘,价钱上也难占优势。
他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笑意:“呵呵,凯恩先生既然有兴趣,那是再好不过。不如就请贵行先定个时间,我们看看合不合适,毕竟带着这么件东西出门,总得提前安排妥当。”
这话既给了对方面子,又不动声色掌握了主动权。李莉坐在一旁,暗暗佩服杨明这滴水不漏的应对,嘴上没说什么,只配合地朝凯恩点了点头。
凯恩随即笑了笑,混迹拍卖行多年,他自然明白藏家的心思,越是珍奇的物件,藏家越是谨慎。
他抬腕看了眼手表,微笑着说:“明天上午怎么样?如果实物能认定为真品,品相也符合标准,我们刚好能赶上半个月后的秋拍。那可是今年伦敦最重要的东方艺术品专场,错过了就得等明年了。”
他特意加重了“半个月后”和“最重要”几个词,显然是想用这个诱人的时机打动对方。对藏家们来说,能在顶级拍卖会上拍出高价,无疑是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