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诺丁山旧货市场,是伦敦最有名的集市之一 。最初是蔬果市场,五十年代,越来越多古董商在此交易,逐渐发展成为全英国最大的大众古董市场。

杨明和李莉把车停在街角车位,踩着石板路往里走。沿街的商铺门面不大,却各有风情,玻璃橱窗里摆着黄铜烛台、油画肖像、维多利亚时期的银器,一眼望去,多是西方艺术品的天下。

偶有几家铺子招牌上画着水墨风格的山水,推门进去,才发现里头的华夏物件早已没了原本的模样。

青花瓷瓶被截去半截,底座镶上金属圈,接上电线成了台灯。清代的瓷板画被嵌进欧式雕花相框,旁边还挂着几幅印象派油画,中西合璧得有些生硬。

李莉看杨明只是扫了两眼就转身,知道他对这些改造过的东西提不起兴趣,便拉住一位正给橱窗擦灰的店主打听:“请问这里有没有卖原汁原味华夏古董的地方?”

店主是个卷发的老头,一听这话立刻笑了,操着带点伦敦腔的英语说:“哦,你们要找正经的华夏玩意儿啊?往那栋楼走,地下一层全是!瓷器、字画、玉器、老铜器……应有尽有。”

顺着他指的方向,两人穿过熙攘的人群,钻进一栋不起眼的砖石小楼。刚下到地下一层,一股混杂着旧木头和宣纸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这里和楼上的热闹不同,光线稍暗,却更显专注。摊位挨着摊位,有的搭着简易木架,有的摆着玻璃柜台,上面密密麻麻堆满了华夏艺术品。

青花瓷碗摞在红木小几上,旁边压着泛黄的字画。玉佩、玉璧用红绳串着,挂在铁丝上晃悠。角落里的木箱里,还堆着些锈迹斑斑的铜器,看形制像是鼎炉之类的物件。

杨明放慢脚步,目光扫过一个个摊位。他弯腰轻轻敲了敲一个青花缠枝纹盘,胎质略显粗糙,釉色也不够透亮,再看底款,“大明宣德年制”的字样歪歪扭扭,显然是仿品。

旁边摊位上,老板正拿着一幅“郑板桥竹子图”向客人推销,可那笔触软塌塌的,连板桥先生风骨十分之一都没有。

“这里真是鱼龙混杂。”李莉小声说,“刚看那个玉镯,光泽倒是挺滋润,可总觉得颜色太匀了点儿,不像老物件。”

杨明点点头,视线落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摆着个青花小罐,罐身蒙着层薄尘,画的是常见的婴戏图,乍看平平无奇,可他注意到罐口的包浆带着自然的磨损,釉下的青花发色沉着,倒有几分清代中期民窑精品的意思。

只是周围仿品太多,真假混在一起,就像在沙堆里找金子,稍不留神就会看走眼。

他心里清楚,想在这儿捡漏,光有眼力还不够,得有足够的耐心,从这堆“鱼”里,一点点筛出真正的“珍珠”来。

杨明拿起那件青花小罐,就觉出几分熟悉的涩感,是民窑常见的粗胎,釉面虽还算匀净,可凑近了看,婴戏图里孩童的衣纹线条有些发飘,明显少了几分老匠人的力道。

他不动声色把罐子捧起来,转着圈看了看底足,磨损倒是自然,可胎色偏灰,绝不是清代中期民窑精品该有的“糯米胎”质感。

“这小罐子怎么卖?”他漫不经心问摊主价格。

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华裔,戴着副老花镜,正低头用软布擦着一只粉彩小碟。听见问话,他慢悠悠抬起头,瞥了眼杨明手里的罐子,嘴角扯了扯,语气随意得像在说菜市场的白菜价:“实心要的话,给两百镑吧。”

杨明心里“呵”了一声,随手将罐子放回原地。两百英镑,黑市合两千多块人民的币,用这钱买个民国仿清民窑普品?

这要是搁国内琉璃厂,摊主敢开这价,能被老玩家指着鼻子笑半天,怕是一百块都得被人挑三拣四,嫌釉色太新、画工太糙。

往前走了没几步,又是个摆满瓷器的摊位。玻璃柜台里,“康熙青花”“乾隆粉彩”堆得满满当当,最显眼处摆着个“官窑”款的小杯,可那蓝色一看就是化学料,艳得发贼,连最基本的“晕散”效果都做不出来。

摊主是个高鼻梁英国人,见杨明驻足,立刻热情地用蹩脚中文介绍:“乾隆的!很漂亮!”

杨明扯了扯嘴角没搭腔。再往前,有个摊位专卖玉器,红绳串着的玉佩、玉牌挂了满满一墙,绿的像菠菜,白的像猪油,个个都透着股“新”气。那是用机器打磨的光感,少了老玉经年累月养出来的温润包浆。

他拿起块号称“和田白玉”的牌子,刚碰到指尖就放下了。分量太轻,雕工也僵。

接连转了四五个摊位,眼都快花了,杨明没瞧上一件像样的东西。要么是一眼假的仿品,化学彩晃得人眼疼。

要么是些创汇期的工艺品,画着龙凤呈祥,却连个正经窑口都没有。

偶尔碰到两件有点年份的,不是残了口沿,就是被摊主当成“国宝”漫天要价,一个光绪年间普通民窑碗,竟敢喊到五百英镑,简直是把买家当冤大头宰。

他心里那点“捡漏”的期待一点点凉了下去。这市场里的物品,是真应了那句老话:十件里九件假,剩下一件是普品,还得被当成宝贝来卖。

溜达一圈,又回到那个高鼻梁外国人摊位前。摊主一看到他,立刻拿起一件瓷盘说道:“看看这件东西怎么样?我可是找高手看过,说这盘子是你们皇帝用过的。”

杨明接过来一看,就知道这件东西不错,瓷质温润感不是仿品能做出来的。。

他眼光不经意瞟过摊主身后那堆东西。心里一动,然后装模作样翻来覆去看起来。

“嗯,东西不错,请问多少钱出手?”

摊主一听杨明问价,心里很开心,伸出一根手指:“五千镑,不讲价。”

杨明呵呵一笑:“如果不讲价,那我就不要了。要是能讲价……我倒是可以再看看别的东西。看中了,搭在一起我就不讲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