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御景国际小区之后,陈元生、曹健林、饶大强三个回到远盛实业总部的办公室聊天。
“日新月异,青州的变化也太快了,真羡慕啊!”
刚在沙发上坐下,曹健林便感慨道。
他上次来青州正好是临近春节,还无法切身感受到这个城市的蓬勃发展,这次来青州感受就太深了,尤其是去年才成立的高新区,简直就是一个庞大的工地。
另外一层原因,他那边去年好多企业破产,连春节都没消停。
一边是万家灯火,一边是万籁俱寂。
此消彼长之下,感触颇深。
“曹所长,现在高新区有不少好政策,我们不如合作一把,在新成立的量子光学科技公司,弄个‘博士后工作站’,省里能给不少补贴。”
没等陈元生说话,饶大强便抢先道。
工业大在光学领域的成果是0,自然没机会搞这个博士后工作站,但拽上长光所就没问题了。
曹所长忍不住眼皮直跳:饶大强真是任何薅羊毛的机会都不肯放过呀。
不过话说回来,自从傍上陈元生这个大金主,工业大这两年发展的真猛,据内部消息,5月份颁发的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就有工业大的份,而且工业大开设软件专业的事也已经获批。
除此之外,据说饶大强还在想办法将工业大挤进第一批985高校名单里。
985高校项目是去年5月份提出来的,最初确定的只有清北两所大学,后来一些有实力的高校纷纷争取,上面也开了口子再多弄几个。
江东省工业大以前是绝对没机会的,因为他们学校总共才三个院士,其中还有俩是挂名的。
但就这两年,工业大跟开了挂一样,跟曙光电子合作,把曙光电子搞出来的项目挂在他们自己头上,然后上马国家级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不用问马上要开工的国家级光学重点实验室也得挂在工业大脑门上,还开设全国第一个软件专业、搞工业设计奖项。
一所高校,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必然会有院士来坐镇的,而且可能还不止一个。
另外,青州市的高速发展,也给工业大提分不少。
一个超速发展向国际化都市迈进的城市,如果连个名牌高校都没有,有点说不过去,上面一定会慎重考虑的。
985高校是副部级单位,如果能成的话,饶大强必然跟着水涨船高,成为半部强者。
你别说,他还真有点戏。
饶大强要借长光所的资源和名义,在光学科技公司弄个博士后工作站,然后顺理成章的宣传出去,就成了他工业大的博士后工作站。
这算盘珠子打的都崩人脸上了。
“饶校长不去参加入世谈判,可惜你这个人才了。”
几个人同时笑了起来。
有服务人员送了茶水进来,陈元生给两位发了支香烟,然后道:“有钱花在刀刃上,弄个博士后工作站对企业发展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是好事,一般企业想申请还没机会呢,两位领导有本事就使出来,人才方面,咱们不嫌多。”
三人聊了几分钟之后,曹所长便问了个敏感的话题:“元生,咱们这个光学科技公司,你有合适的总经理人选吗?”
公司开建,就要组建领导班子了。
理论上来说,曙光电子和工业大这边都没有光学方面的人才,长光所具有先天优势。
而长光所那边最近几个月内部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
原因无他,内部不少人已经知道所里跟青州的一家大公司合作攻关项目,资金充沛,参与者待遇非常高,还要建高等级的光学重点实验室,有门路、有关系的谁不想来分一杯羹。
曹健林当然有人选,但如何取舍他也很头疼,毕竟人在江湖。
陈元生沉吟片刻,吐了口烟气道:“我先兼任着总经理吧。美国的一家猎头公司正在帮我物色合适的人选,推荐了有几个,我已经安排人在接触,大概一两个月就能有结果。”
“我们现在重点考虑的是行业选择,就是咱们的光学公司重点发展哪些领域。”
“首先当然是光学应用领域,摄像头模组为首要攻关对象。”
“其次,是LEd、oLEd项目,两位领导如果有这方面的领军人物、出类拔萃的人才,优先弄到咱们公司来,我们投入大量资金研发。”
曹健林和饶大强互相对视一眼,他们是知道LEd产业的,但双方都没有技术积累。
也不知道陈元生为啥看好这两个产业方向,要知道LEd产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极其庞大,技术壁垒很高,对应的就是庞大的投资规模,
当然,只要陈老板肯砸钱、上设备,对他们来说绝对是好事,我们有大把的教授、老师嗷嗷待哺。
申请项目、拿资金,出成果,地位提高;然后再申请项目,拿资金……如此循环,教授们成果和地位不就来了吗!
当下国内的很多高校,其实并不能算是科研型高校,原因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术脱离实践,尤其是那些资金不充沛的院校,你申请个十几万的项目都很难。
这么说吧,你没点成就、地位、人脉,根本就轮不到你拿项目资金。
反正陈老板是金主,你说搞啥就搞啥,我们全力配合就是了。
陈元生继续道:“另外,咱们这个光学公司我准备走轻管理路线,不设置那么多管理层。我们高度欢迎院士团队加入其中,同时也会培养新人,并引入国外团队,形成良性的竞争格局吗。”
“这个方法在曙光电子叫赛马机制,推行的还不错,比如主板开发,软件开发,同一个项目两个团队同时攻关,赢家通吃。”
这么搞的目的,是因为陈元生担心光学科技公司刚成立,就被当前传统的管理模式给定型。
眼下很多企业、单位,基本都是传统的管理模式。
上面做决策,下面层层加压,看似制度严谨、体系完善,其实也是层层甩锅:干工作的第一要务是“错不在我”。
而且上面做出的决定,下面不会提出任何质疑,大家只要负责叫好就行了。
如此一来不但导致了机构臃肿、管理冗余,也很容易形成甩锅体系、媚上体系。
搞科研不能这样,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质疑权威。
陈元生希望新公司减少管理冗余,让敢于挑战的年轻人站出来,哪怕浪费点资金,也要让他们走到科研创新的第一线,跟权威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这个方法有点类似于后世马斯克推崇的第一性原理:
化繁为简,避免惯性屎山;
质疑一切过往的经验;
高效的精简和优化,删除你能删除的所有流程;
“很有挑战性的管理方式。”
曹健林感慨道:“可以,光学模组研发这一块,赵教授、小邓那几个团队我给你保留着。LEd科研相关,我跟其他几位院士、教授讨论一下,看看谁能担此重任,尽可能的弄来精兵强将。”
曹所长心里松了一口气,因为陈元生的意思很明显:不要搞管理的。
这样一来,他就能堵住不少想来这边当领导的人的嘴。
饶大强也跟着道:“我们工业大在化学相关领域还是有积累的,既然确定了方向,待会回去我就找人研究讨论一下,让在这方面有兴趣、有研究的教授、老师们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先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