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站在母亲家的客厅中央,感觉整个房间的空气都凝固了。
今天是中秋节,她特意带着儿子早早来到母亲家,想陪老人吃顿团圆饭。然而此刻,她精心准备的那些礼物——上等的金华火腿、进口水果、母亲最爱喝的杏仁露,还有那盒她特地跑到城西老字号订制的月饼,全都不见了踪影。
“妈,我昨天让小明送来的东西呢?”林静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母亲张玉兰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嘴唇动了动,却没发出声音。
七岁的小侄子磊磊从阳台跑进来,天真无邪地插嘴:“姑姑,奶奶把你们送的东西让我妈妈送到我姥姥家去了!”
一瞬间,林静感觉血液直冲脑门,耳边嗡嗡作响。她看着母亲躲闪的眼神,心里像被什么尖锐的东西狠狠刺了一下。
“我、我先回去准备晚饭了。”林静匆匆说完,几乎是逃离了母亲的家。
回家的路上,秋风微凉,吹在她发烫的脸上。街道两旁商铺都挂起了灯笼,处处洋溢着团圆喜庆的气氛,更衬得她心中的凄凉。
她并非吝啬那些东西,而是无法理解,为何她特意为母亲准备的心意,会被如此轻易地、甚至不加说明地就转赠出去。这让她感觉自己的心意没有被珍视,情感上受到了忽视。
本来计划今晚陪母亲赏月,现在却只觉得心里膈应。她掏出手机,给母亲发了条短信:“妈,我身体不太舒服,今晚就不陪您赏月了。”
发送完毕,她关掉了手机。
---
林静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在她十岁那年因工伤去世,母亲一个人拉扯着她和弟弟林强长大。记忆中,母亲总是省吃俭用,把好的都留给他们姐弟。
她记得特别清楚,有一年中秋,母亲不知从哪弄来了一块月饼,她和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母亲把月饼切成四份。母亲只吃了一小口,就说自己不爱吃甜食,把剩下的都分给了他们。那时林静不懂事,真的以为母亲不喜欢,后来才明白那是母亲爱他们的方式。
长大后,林静勤奋好学,考上了大学,现在是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弟弟林强则没那么爱读书,高中毕业就工作了,现在开了一家小超市,娶了超市里的收银员小娟。母亲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直到三年前林静买了现在这套离母亲家不远的房子,本想接母亲同住,但母亲说舍不得老邻居,也怕给女儿添麻烦,执意独自住在老房子里。
林静对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夹杂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自从弟弟结婚后,母亲似乎把更多的关注都放在了弟弟一家身上。小侄子磊磊出生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林静不止一次发现,她给母亲买的新衣服,转眼就穿在了弟媳小娟身上;她给母亲的营养品,也常常出现在弟弟家的茶几上。
每次问起,母亲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我老了,用不着这些好东西,他们年轻人更需要。”
林静理解母亲对弟弟一家的照顾,但这次中秋礼物的事情,实在让她难以接受。这不是普通的礼物,这是中秋节的心意啊!怎么可以连说都不说一声就全部送走?
---
回到家,儿子小明正在书房写作业。听到开门声,他探出头来:“妈,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不是说晚上陪姥姥赏月吗?”
“有点不舒服,今晚就不去了。”林静勉强笑了笑,“你作业写完了吗?”
“马上就好。”小明察觉到了母亲情绪不对,但没有多问。
林静走进厨房,看着冰箱里准备好的食材,原本打算晚上和母亲一起做饭的,现在全都用不上了。她叹了口气,给自己倒了杯水,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发呆。
窗外的阳光渐渐柔和,中秋的午后总是带着一种特别的宁静和感伤。林静想起小时候,每到中秋,母亲都会在院子里摆上小桌子,放上月饼、水果和花生,等月亮升起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母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那时生活虽不富裕,但母亲总能想方设法让节日充满仪式感。她会用红纸剪出漂亮的窗花,会用面粉自己做月饼,尽管馅料只是简单的红糖和芝麻,但那份香甜至今难忘。
是什么时候开始,中秋变得如此形式化了呢?林静想着。是自己长大了?还是母亲老了?
门铃声打断了她的思绪。小明跑去开门,是快递员送来了一束鲜花和一盒月饼,是丈夫王海从外地寄来的。王海是建筑工程师,常年在外地工作,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家团聚。这次因为项目赶工,连中秋也不能回来。
“妈,是爸爸寄来的!”小明兴奋地把花和月饼拿到客厅。
林静接过花,里面有一张卡片:“静,中秋快乐。抱歉不能陪你们过节,项目结束后一定补上。替我向妈问好。爱你的海。”
看着丈夫熟悉的字迹,林静的眼眶有些湿润。她理解丈夫工作的不易,就像理解母亲对弟弟的偏爱一样。但这种理解,并不能完全消除心中的委屈和失落。
她给丈夫发了条信息表示感谢,然后把月饼交给小明:“放厨房吧,晚上我们简单吃点。”
“妈,你真的没事吗?”小明担心地问。
“没事,就是有点累。你去写作业吧,我休息一会儿。”
小明点点头,回了房间。林静躺在沙发上,闭上眼睛,却毫无睡意。她的思绪飘回了昨天,她精心挑选礼物时的情景。
那盒月饼是她特地跑到城南那家老字号订制的,因为母亲曾经说过,那家的月饼有她小时候的味道。火腿是她托朋友从浙江带来的,水果是她一大早去市场精心挑选的,饮料也是母亲最爱喝的牌子。她一样样准备好,再三嘱咐儿子小心送到姥姥家。
她想象着母亲收到礼物时开心的笑容,想象着中秋夜和母亲一起品尝这些美食的场景。然而现实却是,她连包装都没来得及看到,这些心意就被转送到了别处。
为什么?她真的想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
与此同时,张玉兰坐在老房子的客厅里,望着女儿匆匆离去的背影,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般沉重。
磊磊还在不停地说着:“奶奶,姑姑是不是生气了?”
张玉兰摸摸孙子的头:“没有,姑姑是身体不舒服。”
但她知道女儿生气了,而且气得不轻。她了解林静,就像了解自己一样。女儿表面温和,内心却极为敏感要强。刚才她那苍白的脸色和颤抖的声音,都说明她受到了伤害。
“妈,我是不是说错话了?”磊磊小声问。
“不关你的事,好孩子。”张玉兰叹了口气,“去玩吧,奶奶想静一静。”
磊磊跑开后,张玉兰慢慢站起身,走到窗边。秋日的阳光透过老旧的玻璃窗,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个家她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回忆。
她想起丈夫刚走的那几年,日子过得多么艰难。为了养活两个孩子,她同时打着三份工,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有人劝她改嫁,她怕孩子受委屈,都拒绝了。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两个孩子身上,尤其是女儿林静。
林静从小就懂事,知道帮妈妈分担家务,照顾弟弟。学习成绩也好,从不用她操心。考上大学那天,张玉兰哭了一整夜,既为女儿骄傲,又为学费发愁。最后是林静自己申请了助学贷款,课余时间打工赚生活费,硬是没让她多操心。
女儿越是懂事,张玉兰心里越是愧疚。她觉得对不起孩子,没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这种愧疚感,伴随了她大半辈子。
儿子林强就没那么省心了。学习不好,工作不稳定,娶的媳妇小娟也是个没什么主见的人。小两口日子过得紧巴巴,还带着个孩子,常常需要她接济。她知道女儿对此颇有微词,觉得她偏心,但她又能怎么办呢?弱的孩子总是更需要父母的关注,这是人之常情。
这次中秋礼物的事情,她确实没跟女儿商量。昨天小明送来东西后,正好小娟带着磊磊来看她,说起明天要去娘家过节,但没买什么像样的礼物。张玉兰一看,女儿送来的东西都很高档,想着自己一个人也吃不完,就让小娟拿去送给亲家了。
她原以为女儿不会介意,毕竟林静一向大方,经常给弟弟家买东西。没想到这次反应这么大。
张玉兰拿起手机,想给女儿打个电话,又不知该说什么。她不善言辞,尤其是对女儿。两人之间的隔阂,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她叹了口气,放下手机。窗外的梧桐树开始落叶了,秋天真的来了。
---
林静小睡了一会儿,醒来时已是黄昏。她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还是个小女孩,拉着母亲的手在月光下走路。母亲的手很温暖,很有力,让她感到无比安全。
醒来后,那种安全感还萦绕在心头,与现实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
小明已经写完了作业,正在厨房煮面条。闻到香味,林静才想起他们还没吃晚饭。
“妈,你醒啦?我煮了面条,马上就好。”小明笑着说。
林静看着儿子,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小明今年十六岁,长得像他爸爸,性格却像她,细腻敏感。自从丈夫常年在外,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小明比同龄孩子更加懂事。
“对不起,妈妈不该让你担心。”林静走进厨房,帮儿子准备碗筷。
“没事,妈。不过...你真的不打算去姥姥家了吗?今天是中秋啊。”
林静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不去了,妈妈心里还是不舒服。”
两人在餐桌前坐下,简单的鸡蛋西红柿面,却散发着家的温馨。小明偷偷观察着母亲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说:“妈,有件事我不知道该不该说。”
“什么事?”
“昨天我去给姥姥送东西的时候,姥姥特别高兴,还让我一定要谢谢你。她说你总是想得这么周到。”
林静的手顿了一下:“那她为什么还把东西都送人了?”
“这个...我走的时候,正好舅妈和磊磊来了。我听舅妈说,明天要去磊磊姥姥家过节,但没买什么好礼物,觉得不好意思。然后姥姥就说,反正这么多东西她一个人也吃不完,就让舅妈拿去了。”
林静放下筷子,心里五味杂陈。原来是这样。母亲还是那个老毛病,总是为别人着想,唯独不想自己。可是,为什么连说都不说一声呢?难道她的感受就这么不重要吗?
“妈,你别生姥姥的气了。姥姥可能就是觉得你不会介意。”小明轻声劝道。
“我不是生气,我是...”林静不知该如何解释那种复杂的心情,“我是觉得姥姥不尊重我的心意。那些东西是我特意为她挑选的,她连看都没仔细看就送人了,这让我觉得...觉得自己的心意不被珍视。”
小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明白。不过妈,你想啊,姥姥让舅妈把东西送到亲家,不也是在分享你的孝心吗?这说明她以你为荣啊。”
儿子的话让林静愣住了。她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问题。
饭后,林静帮儿子收拾好厨房,走到阳台上。夜幕已经降临,一轮明月悄然升起,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家家户户都亮着灯,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这本该是家人团聚的时刻,她却因为一时之气,把母亲一个人留在老房子里。想到这里,她心里有些不安。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弟弟林强发来的信息:“姐,妈说你身体不舒服,好点了吗?要不要我去看看你?”
林静回复:“好多了,不用来。妈...怎么样了?”
“一个人在家呢,说不想去赏月了。姐,今天的事妈跟我说了,是她考虑不周,你别往心里去。妈就是那样的性格,你懂的。”
林静看着信息,不知该如何回复。是啊,母亲就是那样的性格,一辈子为儿女操心,却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为什么她今天才意识到这一点呢?
她走进客厅,打开手机相册,翻看老照片。有一张是她大学毕业时和母亲的合影,母亲笑得很开心,眼角的皱纹像菊花一样绽放。还有一张是去年母亲生日时拍的,母亲抱着磊磊,林强和小娟站在一旁,她则站在母亲身后,手搭在母亲肩上。
看着这些照片,林静忽然意识到,母亲真的老了。曾经挺拔的腰身已经佝偻,乌黑的头发也变得花白。而她们母女之间,还有那么多未说出口的话。
“妈,我想去姥姥家看看。”小明走到她身边,轻声说。
林静抬起头,看着儿子关切的眼神,心中的坚冰开始融化。
“好,我们一起去。”
---
张玉兰坐在院子里的小凳子上,望着天上的明月出神。老邻居们大多被子女接去团聚了,四周格外安静。
她想起很多年前的中秋,丈夫还活着,他们带着年幼的女儿和儿子在这个小院里赏月。女儿背诵刚学的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儿子则吵着要多吃一块月饼。丈夫笑着把她揽入怀中,说等孩子们长大了,他们就能轻松了。
如今孩子们真的长大了,丈夫却不在了。而她也老了,老到开始害怕孤单,却又不愿承认。
门铃响了,这么晚会是谁?张玉兰慢慢站起身,走去开门。
门外站着林静和小明,手里还提着一个纸盒。
“妈,我们来了。”林静轻声说。
张玉兰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只是愣在那里。
小明笑着说:“姥姥,妈妈还是放心不下您,我们一起来陪您赏月啦!”
“快、快进来。”张玉兰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让开身子。
林静把手中的纸盒放在院子的小桌上:“我带了点心和茶,咱们边赏月边吃。”
月光下,三人在小院里坐下。初时有些尴尬,谁都没有提起白天的事。小明很懂事,不停地讲学校里的趣事,逗得两个大人直笑。
茶泡好了,林静给每人倒了一杯。氤氲的热气在月光下袅袅升起,像一缕缕银色的轻纱。
“妈,对不起,今天我不该发脾气。”林静终于鼓起勇气说道。
张玉兰摇摇头:“不,是妈不好。你特地给我买的东西,我连问都没问你就送人了。”
“小明都跟我说了,您是让舅妈拿去送给亲家了。”
张玉兰叹了口气:“小娟她娘家条件不好,难得过节,我想着让他们也高兴高兴。你买的东西都那么好...我本来想告诉你的,但又怕你觉得我老是偏袒你弟弟...”
“妈,我不是介意您帮助弟弟一家。”林静握住母亲的手,“我只是...希望您能多为自己着想。那些东西是我特地为您挑的,希望您能享用。您总是把好的留给别人,自己将就着过。”
张玉兰的眼睛湿润了:“妈习惯了。你们小的时候条件不好,妈总想着等你们长大了,我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可现在日子好了,这习惯却改不了了。”
“姥姥,您要学会享受生活啊。”小明插嘴道,“妈妈常说,您辛苦了一辈子,该享福了。”
林静点点头:“是啊妈。以后我给您买的东西,您一定要自己用,好吗?如果您想帮助弟弟一家,我会另外准备一份给他们的。”
张玉兰感动地看着女儿,突然意识到女儿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她保护的小女孩了,而是能够理解她、照顾她的成年女性。这种角色的转变,她到现在才真切地感受到。
“静儿,妈知道你一直很孝顺。”张玉兰反握住女儿的手,“妈以你为荣,真的。昨天小娟来,我还跟她说,你姐姐买的东西都是最好的,她总是这么体贴周到。让你把东西拿去送人,也是想...想让亲家知道,我女儿有多能干。”
林静愣住了。她从未想过,母亲转送礼物背后,竟隐藏着这样的骄傲和自豪。
“妈...”她一时语塞,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别哭,今天是中秋,该高高兴兴的。”张玉兰替女儿擦去眼泪,自己却也忍不住哽咽。
小明见状,赶紧打圆场:“好啦好啦,误会解开了就好。来,我们吃月饼吧!妈妈特地买了姥姥最爱吃的那家老字号的。”
他打开纸盒,里面是六只精致的月饼,每个上面都印着漂亮的花纹。
林静拿起一个月饼,递给母亲:“妈,尝尝吧,这是您最喜欢的五仁馅。”
张玉兰接过月饼,小心地咬了一口,细细品味着:“嗯,还是那个味道。”
月光如水,洒在三人身上。院里的老槐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投下斑驳的影子。
“妈,我记得小时候,您总是把月饼最好吃的部分留给我们。”林静轻声说。
“因为你们是妈妈的心头肉啊。”张玉兰微笑着,“现在也是。”
“那您知道吗?我一直想告诉您,您才是这个家的核心。您健康快乐,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张玉兰点点头,眼中闪着泪光:“妈知道了。以后妈会学着多为自己着想,不让你们担心。”
小明举起茶杯:“来,为我们全家团圆干杯!祝姥姥健康长寿,祝爸爸妈妈工作顺利,也祝我学习进步!”
三只茶杯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笑声在月光下回荡,驱散了之前的所有不快。
林静望着母亲在月光下柔和了许多的侧脸,突然明白了什么。母爱从来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有的直接热烈,有的含蓄委婉;有的无微不至,有的笨拙生硬。但无论如何,那份深切的情感是真实不变的。
母亲转送礼物,不是不珍惜她的心意,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在表达爱——对儿子的关爱,对孙子的疼爱,甚至是对亲家母的体贴。这种博大的胸怀,不正是母亲一直以来所拥有的吗?
“妈,我有个想法。”林静突然说,“下周我带您去做个全面体检吧,然后我们一起去挑几件新衣服。不许拒绝哦。”
张玉兰本想说什么,但看到女儿坚定的眼神,只好笑着点点头:“好,都听你的。”
月光越发皎洁明亮,像一层银纱覆盖着这个温馨的小院。远处隐约传来电视晚会的声音,更添了几分节日气氛。
“姥姥,给我们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吧。”小明请求道。
张玉兰慈爱地看着外孙,开始讲述那个古老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后羿的英雄...”
林静听着母亲熟悉的声音,看着天上那轮圆满的明月,心中充满了平静与感恩。这个中秋,虽然经历了一番波折,但最终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母亲,也理解了爱的多种表达方式。
月光下,母女俩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所有的误会与隔阂都在这一刻冰消瓦解。中秋的月光,原来如此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