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夫子的去世,在稷下学宫引起的动静不小。
不过和杨延庭这件事的热度相比,依旧是小巫见大巫,毕竟有影响的还只是炎国内部,对于其他国家没有任何的影响。
朝廷依旧正常运行,只是民间有传言,孙夫子是被杨延庭的事给气死的,所以杨延庭在带回来之后,就先在孙夫子陵墓前跪拜谢罪。
这个过程可能会达到三年之久,比亲儿子守陵的时间还要久远。
但是厉夏没有办法,想要保杨延庭也不能做的那么明显,只能以这个办法,先保杨延庭三年,三年后这件事没什么热度了,再给杨延庭进行处置。
这个方法还是厉夏想了许久才想出来的,大臣们也都是默认的。
大家要杨延庭死,不是跟他有仇,而是杨延庭连累了炎国,如今这件事已经有了一定的处置方法,大家看在孙夫子的面子上,可以不让他死,但是他的仕途算是彻底的毁了。
别说是三年后了,就是十年后厉夏也不敢再用他了。
事情影响可以被淡化,但是这件事不能当做没有发生。
“礼司派出五支使团,开始出使周边各国,尽可能的解释清楚这件事的原因,降低这件事的影响。”
庭议大殿上,又恢复了以前的庭议。不过这段时间,都在处理杨延庭这件事的后续,从上到下忙的不可开交。
“办的不错,估计出使的难度不小,甚至会被刁难,使团尽量找一些心态不错的人。
同时从稷下学宫选拔能言善辩之人跟随出使,估计也少不了辩学之类的。
这些学子跟随,主要负责辩学,增长经验,凡是跟随使团出使的学子,以后大考可以优先录取,优先试用。
不愿意参加大考的,可以视表现而定,分配到各城镇成为五官,开始历练。表现好的甚至可以直接进入礼司或者六部。”
厉夏心里知道,这些进入使团的人,肯定会很艰难。
不仅要被各国冷言冷语对待,甚至还可能会被针对,以及被刺杀。
但是这个调查结果不管大家信不信,但必须要宣扬出去,这就是派使团各国宣讲的主要原因。
厉夏对于那些加入使团的学子,也是许以重利了。
不然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冒险。
“取消忠国军孤也同意了,从此之后,炎国没有了忠国军这支军队。
不过忠国军的军功保留,抚恤照常统计,但是忠国军要进行拆分,并入到其他三支军队当中去。
忠义军和忠烈军这次表现很不错,允许扩充到五万五千人,忠勇军扩充到三万五千人。
副将以下军功照常统计发放,因为几位大将军安排不利,这次功过相抵,再有下次,绝不轻饶。
而一部分忠国军士兵除了并入其他军队,剩下的强制退伍,补充各地的劳动力不足问题。
具体的细节,由太尉统计结束之后实施。”
每支军队数量这么多,厉夏就不担心吗?
其实厉夏也担心,但是现在没有更好的将领,也无法组建新的军队,所以只能把忠国军拆分到三家当中。
以前的军队规模是三万五千人左右,可能超一点也没多少,这次直接增加了两万。
忠勇军都是骑兵,缺少战马的情况下,厉夏想要扩编都很难。
这还是马上三件套问世的情况下,减少了马匹的消耗,不然三万多军队的战马都凑不齐。
增加了这么多的军队,即使拆了忠国军也补不齐,那就需要从忠国军俘虏当中补充了。
四万多中山国俘虏,厉夏打算能够选拔出来两万人就行了,剩下的人视情况而定,就算是放还回家,估计也不会让他们留在中山郡了。
“是否需要调集一支军队回炎郡?”
厉夏思考了一下,最终还是摇了摇头否定了。
“如今中山郡和陌国那里都不稳定,忠勇军已经去支援陌国了,剩下的忠义军和忠烈军原本就人手紧张,暂时就不调回了。
孤打算扩充近卫军数量,令忠勇军调集一千骑兵,另外两军再加上忠国军,各抽出一千精锐士兵,再加上三千俘虏回炎郡并入近卫军。
对了,给忠山军也传去消息,同样调集一千山越人精锐士兵并入近卫军,如此一来的话,近卫军就有一万人了。
对外可能不足,但是用来守护炎郡,勉强足够了。”
如果可以的话,厉夏还打算再加上一千蛮族勇士的。
不过蛮族人的忠诚度不好保障,而且炎郡挨着蛮族,真要是打起来的话,说不定还要防范近卫军当中的蛮族士兵呢。
所以厉夏放弃了这个天真的想法,反而从其他各军当中抽调精锐。
从其他军中抽调精锐,可能会导致其他军队战斗力降低,这一点问题不大,精锐原本就是打出来的。
这些调集来的精锐,厉夏也有自己的想法。
他可不是调这些精锐回来养老的,一来是看各军的态度,会不会敷衍了事,其次就是为了培养这些人的忠诚度。
近卫军虽然也是一支军队,算是一种平调。
但是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深造,以后深造结束之后,这些近卫军还是会回到军队的。
到时候回去就是小队长级别,也算是一种升官,这样可以保证厉夏对各军基层的掌控。
再有就是为了以后组建新的军队做准备,没有了忠国军,以后肯定会有新的军队组建,想要让一支军队快速组建并且拥有战斗力,就需要一些老兵当核心。
以后新组建军队也方便,也不用从零开始了,直接拿出五千近卫军当做新军队的根基,新军队就可以很快组建完成。
最后一点也确实人手紧张,忠义军和忠烈军调不回来,王都又不可能一直空虚下去。
即使有盟约约束也不行,撕毁协议也是一句话的事情,只能扩充近卫军来保护王都,保护炎郡。
直接招募新兵花费时间太长,训练时间也长,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干脆直接从其他军队调集精锐过来组建,近卫军一下子就具有了战斗力。
综合了多方面的考虑,厉夏才会扩编近卫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