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赵皇后这番话,既点明了温以缇的功绩值得封爵,又将封爵之事与皇室声望、天下民心紧紧相连,句句在理。

而温以缇听闻,整个人僵在原地,脑子里像被灌满了温水,嗡嗡作响。

她原以为赵皇后最多是赏些金银或是诰身,却没料到竟要为她请封爵位,还是乡君之身!

这赏赐实在太过厚重,远超她的预料,让她一时有些恍惚,连身体的虚弱都忘了。

大庆的女子爵位体系与前朝不同,除了公主外,自上而下分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五等。

前朝时,县主以下的郡君、县君、乡君常被随意册封,甚至有官眷因丈夫的功绩得封。

可大庆开国百年来,女子爵位仅限宗室之内,从未有过宗室以外之人得封的先例。

按祖制,即便是最低等的五品乡君,也得是皇子王孙的后代、根正苗红的宗室之女。

就像温英文的妻子锦阳乡君,乃辅国将军之女,祖上乃曾经的景阳王府。

锦阳乡君还是府中嫡女,出嫁时才由宗人府上报,请封了最低等的乡君之位。

至于她那些非嫡出的姐妹,哪怕身份尊贵,也皆是无封号的白身。

可见大庆对宗室爵位的封赏有多吝啬,各家往往只有嫡长女或是极受重视的嫡出子嗣,才能求得一个封号。

如今赵皇后一开口,便是要给温以缇封爵,这已然是打破百年祖制的先例,如何不让人震惊?

果然,不等温以缇缓过神,阶下便传来一声沉稳的奏请。

身为宗人府令的晋元王已快步出列,躬身行礼,语气带着几分坚持:“启奏陛下、皇后娘娘!乡君之位乃宗室女子专属封号,温寺卿虽有大功于社稷,却出身寻常官宦之家,并非宗室之女。若仅凭功绩便打破祖制册封,恐会动摇宗室礼法,还请陛下与皇后娘娘三思!”

晋元王的话音刚落,殿内便响起了附和之声。

一位五品御史随即出列,声音带着几分急切:“陛下、皇后娘娘,晋元王所言极是!祖制乃国之根基,不可轻易撼动。温寺卿虽有筹建养济寺之功,抵御外敌之劳,可终究是寻常官宦之女,与宗室无涉。若为其请封乡君,便是开了非宗室得授女爵的先例,日后恐有人效仿求封,届时礼法紊乱,朝堂难安,还请皇后娘娘收回成命!”

紧接着,礼部尚书也缓步上前,语气沉稳却态度坚决:“皇后娘娘体恤功臣之心,臣等深知。但礼部掌天下礼仪、典章制度,臣需以祖制为凭,大庆百年以来,女子爵位皆由宗人府核查宗室血脉后方可授予,从未有过特例。温寺卿功绩可嘉,陛下与皇后可赏其金银、升其官职,或赠其诰命,皆合规矩。唯独封爵一事,于祖制不合,于礼法相悖,臣万难赞同,还望皇后娘娘三思。”

一旁的礼部侍郎亦随之躬身,补充道:“臣附议!乡君之位虽为五品,却是宗室身份。温寺卿以女子之身跻身朝堂,更任正四品司卿之职,已然是打破祖制的先例。如今若再为其封爵,便是一犯再犯,恐动摇礼法根基,让宗室子弟心生不满。为保宗室安稳、礼法有序,还请皇后娘娘收回封爵之议,另择他法嘉奖温寺卿!”

三位朝臣接连进言,皆以“祖制”“礼法”为据,句句指向温以缇不可封乡君之身。

温以缇站在殿中,指尖悄悄攥紧了衣袖。她也有些就觉得此事不成,今日能从一众官员中突围,得任正四品司卿之位,已是超出预期的恩宠,哪还敢再奢求乡君爵位?

况且,现在的她,已经没力气帮自己说话了。

可温以缇刚要抬步开口,眼角余光便瞥见赵皇后投来的目光,那目光冷冽如冰,带着不容置喙的威慑,仿佛在无声提醒她“无需多言”。

温以缇心头一凛,到了嘴边的话瞬间咽了回去。

罢了,左右她已没力气再卷入这场争斗,不如静静站着,看赵皇后如何应对。

殿内的附和声渐渐平息,赵皇后才将目光先落在晋元王身上,眼神多了许多说不清的冷意,语气平静却带着重量:“晋元王说乡君乃宗室专属,可《大庆礼制》有云,凡有大功于社稷者,不分宗庶,皆可奏请授爵。如今除去宗室爵位,女子本就无爵可封,再无他途。温司卿立下这般赫赫大功,若换作寻常男子,便是一个一品侯爵也定然跑不了。本宫今日,不过是为她请封一个五品乡君之位,这又何过之有?

大庆的男子爵位,本就是为彰表功勋而设,等级分明如阶梯。

最顶端的是一等国公,受封者多是平定乱世、辅佐开国的元勋,金印紫绶,荣耀满门。

往下是二等侯爵,需有镇守一方、破敌安邦的实绩,才能得此封号。再便是三等伯爵,多授予剿匪平乱、督办要务有功的朝臣,虽不如前两等显赫,却也是实打实的功名利禄。

而四等子爵、五等男爵,与前几等爵位不同,虽无专属封号,却也由吏部严格登记在册,载入谱牒。受封者虽少了几分名号上的显赫,却能实打实享着爵位对应的俸禄与特权,如免除徭役、子孙可入国子监就读等。

更重要的是,这两等爵位并非终身高定,日后若能在任上再立功劳,无论是督办要务有成效,还是领兵御敌有实绩,皆可凭功绩累计,由朝廷考核后升赏为三等伯爵,真正实现“以功进阶”。

这些爵位对应着明确的品级与俸禄,一等国公为正一品;二等侯爵分两种,有封号者为从一品,无封号者为正二品;伯爵亦如此,带封号的是从二品,无封号的则依功绩细分为正三品。

至于四等子爵、五等男爵,虽无复杂品级划分,却也分别对应着四品、五品官员的俸禄标准。

而这些爵位前三等,又分“世袭罔替”与“世袭”两种承袭,差别在于爵位能否代代“保值”。

世袭罔替,又称“铁帽子爵”,是极高的荣誉。爵位一经授予,可由子孙后代无限期承袭,且爵位等级永远不变,父亲是国公,儿子承袭后依然是国公,不会降等。

这种爵位极少,通常只赏给开国元勋或有定国安邦大功的家族,比如辅佐太祖打天下的几大家族,便保有此等特权。

世袭,也称“降等世袭”,是更普遍的承袭方式。受封者去世后,子孙虽能承袭爵位,但每传一代,爵位等级便会降一等。比如父亲是侯爵,儿子承袭后会变为伯爵,孙子再承袭则变为子爵,收回封号,依此类推,直到爵位降为最低等的男爵,若后续无新功绩,便不再世袭,享特权俸禄。

不过这“世袭”规则中,还藏着一种特殊情况,“世袭三代而后降等”,算是介于“世袭罔替”与普通降等世袭之间的折中礼遇。

比如某位官员因功受封侯爵,朝廷若特批“世袭三代”,那他的儿子、孙子承袭爵位时,便能与他一样保有“侯爵”身份,无需降等,三代之内,家族依旧能顶着侯爵的荣光,享有对应的俸禄与地位。

可这份“不降等”的优待有明确时限,等到第四代承袭时,规矩便会生效,爵位将从侯爵降为伯爵,之后再按普通世袭规则,每传一代再降一等,直至降为男爵后停止世袭。

这种设定,既给了功臣家族足够的体面与缓冲,也避免了爵位过度泛滥,算是朝廷平衡功勋与制度的巧妙考量。

与之不同的是宗室男子的爵位,那是依血脉亲疏而定的“天潢贵胄”。最尊贵的是亲王,次之是郡王,再往下便是镇国将军与辅国将军。

虽也有品级俸禄,却无需凭功绩挣得,只需凭着宗室身份,便能代代承袭,是与功勋爵位截然不同的“皇亲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