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雨插话道:“老吴,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出名的武侠小说,那这本《英雄志》断更多久了?”
老吴想了想,回道:“应该有十四年了吧!”
“啊?”杜雨惊异道,“居然这么久!真是有生之年系列啊!”
高传龙接话道:“以我之见,《英雄志》完结遥遥无期。”
“哦!”老吴应了一声。
高传龙继续道:“老吴,我提到《英雄志》,就是有了一些想法。我们交流一下,看看我说的对不对?”
老吴惶恐道:“龙哥!请说说你的看法。”
高传龙忽道:“对了!去厨房帮老吴拿一罐雪梨汁。”
“好!”杜雨爽快道,“不过,龙哥!等我来了再说啊!”
高传龙点头道:“好吧!”
老吴感谢道:“多谢龙哥!”
很快,杜雨拿来了一罐雪梨汁,递给老吴。
高传龙拿起床头柜退冰的雪梨汁喝了几口,润润喉。
然后,他分析道:“我觉得《英雄志》不是何时完结的问题,而是完结的难度太大了。
《英雄志》完结的难点,并非在于剧情本身的推进,而在于后期剧情中突然如潮水般涌来的海量信息。
书中观海云远四人的对抗,本质上是建制派、反贼、调和派之间全方位、无死角的激烈冲突。
杨肃观背后,是庞大且根深蒂固的整个体制;
秦仲海则代表着反贼,发出了关乎苍生命运的深沉之问;
伍定远和卢云,则是作者明显偏爱的调和者角色。
《英雄志》的断更,恰好卡在这三方全面开战、火药桶即将被点燃的紧要关头。
这种写法,使得故事更多呈现出一种写意的风格,而要给故事一个圆满的收尾,难度极大。
全面对抗的情节本就极难驾驭,古龙在《流星蝴蝶剑》里描绘黑帮全面火拼的场景,就曾让温瑞安模仿了一辈子,却始终难以企及。
而《英雄志》前期精心铺垫了宏大世界全面对抗的紧张氛围,杨肃观和秦仲海各自展现出令人胆寒的强大压迫感,让局势愈发紧张复杂。
摆在作者孙晓面前的,还有一个棘手的难题。
《英雄志》中人物的精彩爆发,是以前面大量过渡剧情为铺垫的,然而这些过渡剧情质量参差不齐,不少写得并不出彩。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在增强读者参与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倘若将这些铺垫全部删掉,书中那些令人震撼的转折,或许就无法给读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可如何进行删改,孙晓自己也犹豫不决。
如果直接让人物爆发,那些与爆点紧密相关的剧情,可能会因为铺垫不足,在读者心中停留的时间过短,进而影响整个剧情线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毕竟,《英雄志》后期那些震撼人心的大转折,其强大的爆发力,正是建立在‘相关线索在读者心中长久萦绕’的基础之上。
从戏剧理论的角度来看,《英雄志》断更之处其实已经违背了相关原则。
戏剧理论强调,冲突双方的力量应保持相对对等,当力量对比分出胜负时,故事也该迎来大结局。
即便是《窦娥冤》这样的经典之作,主角窦娥的精神力量也能与世俗的强暴势力相抗衡。
《英雄志》在创作过程中,存在一种明显的路径依赖。
前期,孙晓确实借鉴了《窦娥冤》的写法,用人物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抗衡外界的强大压力。
然而,当故事发展到需要掀起革命的关键时刻,他依然延续了这种‘用不屈意志抗衡强权’的思路,着重刻画敌人的强大,以及卢云坚韧不拔的品质,将这一对矛盾冲突不断放大。
但问题在于,调和派的力量,即便算上伍定远,依然显得太过弱小。
卢云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能力与杨肃观、秦仲海形成真正的对立。
可作者却人为地切断了悲剧发生的可能性,一味地渲染所谓的‘圣光’,让故事的发展略显突兀。
《英雄志》后期的对峙,代表着三个不同群体的激烈碰撞。
按照常理,这种情况本应是小说刚刚完成铺垫,即将进入精彩高潮的阶段。
杨肃观代表着朝堂的权威,秦仲海代表着苍生的利益,两者之间的对峙规模宏大、意义深远。
而卢云作为调和派的代表,他的处境其实早已通过伍定远的遭遇展现得淋漓尽致。
卢云既然在故事中成为一个被世人遗忘的人,那么他又如何能实现‘王者归来’呢?
没有众人的拥护和呼唤,又怎能称得上王者呢?
《英雄志》存在的一个主要硬伤,在于第二幕缺乏完整性。
秦霸先从意气风发到为苍生祭天的故事,却堪称完整。
在这个故事中,大环境对秦霸先的压迫是全方位的,从政治到社会,从舆论到人心,无一遗漏。
而秦霸先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也竭尽所能地进行了反击。
直到最后,他无奈认输,感慨英雄终究输给了残酷的世道。
这种强烈的压迫感,金庸的作品难以企及;
古龙的对抗张力则多局限于市井人物的小打小闹。
由此可见,《英雄志》在立意上确实有着独特的深度和高度。
第二幕将‘压迫’这一主题演绎到了极致,甚至比第一幕更加精彩,所以以祭天这样的情节来收尾,也显得合情合理。
而且,这个祭天应该是一场惊心动魄、打得天昏地暗的激烈场面,而不是简单地认输后被剥皮了事。
那么,《英雄志》是否真的没有破局之法呢?
其实并非如此。
继承秦霸先志向的是秦仲海,从故事逻辑上讲,卢云不参与这场激烈的纷争也未尝不可。
被称为‘人妻之友’的卢云,在故事中的角色定位有时显得有些模糊,意义不太明确。
他完全可以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如同摄像头一般记录下发生的一切。
让秦仲海和杨肃观拼个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伍定远作为调和派出来收拾残局,而卢云则可以着书立说,成为人们敬仰的圣人。
这样的结局,或许能让每个角色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毕竟,如今的卢云甚至连被祭天的资本都没有了,他手中已经没有足够的筹码来改变局势。
卢云这个角色,运用了类似《窦娥冤》的写法。
他掉崖十年后重返人间,却被世人遗忘,颇有几分六月飞霜的悲凉意味。
而秦仲海则更像是《赵氏孤儿》中的主角,背负着沉重的使命和仇恨。
卢云这样的人,似乎更适合成为一个历史的记录者,他就像郑超麟。
也许,对于《英雄志》来说,最好的结局便是:
在经历了无数的浮华与沧桑之后,卢云成为门生满天下的山中宰相、世人敬仰的圣人。
他坐在宁静的书斋中,缓缓展开一沓洁白的宣纸,饱蘸浓墨,挥笔写下‘英雄志’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这段波澜壮阔的故事画上一个充满韵味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