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并未阉了他,只是将他伪装成太监送入宫中。至于阉不阉,那就是陛下的事了。
陛下看到他时也是一怔,轻声质问他是谁。顾言怂得将头埋进了地里,颤声说,他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是谁。
我让他侍奉在陛下身边,陛下并未反驳,算是默许,但神色似有不悦。我知道,没有人能在她心中取代姑父的位置,但她太累了,也太孤寂,只是将顾言放在她身边养养眼、打打趣也是好的。
顾言果然不同于一般拘谨庸俗的男人,他在战战兢兢了一段时间后,得知陛下并非暴君,反而待周围人亲厚宽仁,才缓缓放下心来,大着胆子同她说话。
他很清楚自己的作用,每日打扮干净,说些好听的话供陛下放松心情,且害怕群臣告他男宠擅政或宦官摄政,从来不肯谈及任何政事。陛下对他放宽了心,渐渐的,他也知道了陛下的一些过往,知道了他像极了陛下还是公主时的驸马。
他向我提及此事时,语气中尽是毫不掩饰的不甘。
果然还是男人的嫉妒心最强,能像姑父一样大度的男子何其之少,我暗笑道。
“何必同一个死人争呢?”我随意宽慰道,“左右他们都死了,陛下作为帝王,身边可只有你一个男宠,不是吗?”
他终究是将我的话听了进去。
顾言他很识趣,知进退,从不妄议朝政,只细心打理陛下的起居,说些市井趣闻为她解闷。
陛下批阅奏折至深夜时,他便安静地在一旁磨墨添香;她凭窗远眺时,他便吹一曲清越的箫,那调子有时竟与陛下记忆中所奏有几分神似。
陛下虽从未明言,但眉眼间的倦色,确因他的陪伴而消减了几分,他成了陛下枯寂岁月里的一泓清泉。
日子一日日流逝,然陛下的身子,却在这一片升平中悄无声息地垮了下去,咳嗽日益频繁,案头巾帕上时见血丝,昔日挺直的脊背,也渐渐佝偻。
群臣上表,请立国本。奏折中,有恳请立我为储的,亦有直言当立皇孙齐川的,陛下将那些奏折留中不发,独独召我入宫。
暖阁内药香弥漫,她倚在榻上,面色苍白,目光却依旧锐利,直直落在我身上。
“姮儿,群臣之议,你怎么看?”
我跪在榻前,握住她枯瘦的手,那手冰凉。“陛下,臣无意于此,当年所求,从非权位,只是……”
只是为了你。
但我终究没有说出口,她懂我,就足够了。
“你真的不想要这权力吗?”
我摇头,坦言道,“我齐姮,曾为罪臣遗腹子,阶下之囚,是陛下亲自教养了我;也曾位极人臣,万人之上,权力对我来说不过是实现抱负的工具,如今我的抱负都实现了,不必再进一步。”
她凝视我良久,叹道,“朕都知道,可川儿……他终究年轻,朕放心不下,这江山,交给你,朕才能瞑目。”
“陛下,”我抬头,迎上她的目光,言辞恳切,“臣志不在此,亦非承统之选。齐川是太子嫡脉,名正言顺,且天资仁厚,敏而好学。有臣与诸公辅佐,必能承您之志,承继大统。若立臣,恐生不必要的波澜,非社稷之福。”
她闭上眼,胸口微微起伏,显是动了气,又或是被深深的无力感攫住。
“你……也要弃朕而去吗?”
“臣从未离去,”我喉间哽咽,“臣只是希望陛下能真正为自己活一次,而非永远为这江山、为他人谋划。立齐川,亦是遵循礼法正统,安定人心,臣愿以性命担保,必竭尽全力,护他周全,助他成一代明君。恳请陛下成全。”
三辞三让,每一次她的失望便多一分,我的坚持亦更深一层。最终,在那场无人知晓的深夜长谈后,她终是松了口,声音疲惫已极,
“罢了……就依你吧。”
元熹十年冬,皇孙齐川被立为太子,入主东宫。
此后,陛下身体更是江河日下,诸多政务渐交太子处置。我从旁辅佐,倾囊相授,与太子相处倒也和睦,颇有几分兄友弟恭之象。陛下偶尔强撑病体听政,见朝堂平稳,太子日渐沉稳,眼中终是有了些许欣慰。
元熹十一年秋,陛下已油尽灯枯。病榻前,她屏退左右,只留下我与顾言。
她看向顾言,目光温和却疏离,“这些年来,辛苦你了。朕会赐你爵位田宅,保你后半生无忧。”
顾言跪在榻前,重重叩首,抬起头时,眼眶晶莹,“臣不要爵位。陛下若去了,臣便去守皇陵,日日清扫殿宇,岁岁供奉香火,陪陛下说说话……免得陛下孤单。”
陛下怔了片刻,终是轻轻叹了一声,没再说什么。
寝殿内最后只剩下我。她示意我上前,我将她轻轻揽入怀中,她的头靠在我肩头,轻得像一个三岁孩童。
她絮絮地说着,气息微弱,时断时续,
“姮儿……朕又梦到了年少之时……那海棠花开得真好,三哥在斜晖阁伴我吹箫,母后和翊娘娘在行宫画舫上悠悠闲谈……秋狩之时,父皇总会带着我和母亲溜去微服私访,他抱着我看灯花爆竹……”
夜梦先帝、太后,如平生欢。
她的目光涣散,仿佛穿透殿顶,望见了遥远而明亮的往昔。
“还有谢贞观,他穿着那身盔甲,真是好看……他说,瑜儿,向前走,别回头……”
“向前走……可我走了这么久……怎么还是……觉得冷呢……”
“就快到了,”我抱紧她,低声哄着,如同她多年前哄劝那个雪夜而来的少年,“就快见到他们了,就不冷了……”
她极轻地笑了一下,眼角有泪滑入鬓角,“我总是忍不住回头……回头就看到他站在那里,浑身是血……还有朝儿,他最后看我的眼神,像被丢弃的小狗……”
她剧烈地咳嗽起来,我忙为她拭去唇边血沫,她的手冰凉,紧紧抓住我的衣袖。
“这一生……太长了些……”
她喘息着,声音几乎听不见,“争了一辈子,斗了一辈子,护了一辈子人,也负了一辈子人……到头来,身边只剩下你了……”
“陛下……”我喉头哽咽,说不出话。
“别叫我陛下,”她摇摇头,“此刻,我只是你的姑姑……只是一个……很累很累的老人……你若真想唤,就唤我一句母亲罢……”
“娘……”
我毫不犹豫地轻声唤道,眼泪夺眶而出。
她停了一会儿,积攒着最后的气力。
“那把椅子,太冷了……坐上去,才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我总怕你与我离心,逃不过这天家父子的厄运。我护住了江山,推行了新政,开创了盛世……可午夜梦回,竟想不起多少快活日子……仿佛总是冬天,总是下雪……”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蜷缩,声音越来越低。
“姮儿,你说……若有来世,我想只做齐瑜……不做公主,不做摄政王,不做皇帝……就做一个寻常人,春日赏花,秋日煮酒,不必背负那么多……”
我紧紧抱住她,泪水无声滴落。
她忽然微微睁大眼睛,望向虚空,唇边漾开一个极淡极虚幻的笑意。
“母后……父皇……他们来接我了,我要回家了……姮儿,你要保重……”
“不,你别丢下我,你怎么能丢下我呢?我们已经相依为命近乎五十载了……”
她的声音渐渐低下去,目光涣散,仿佛透过重重宫阙,看到了极远的地方。
她在我怀里极轻地笑了笑,像是释然,又像是无尽的怅惘。
最终,那抹笑意凝固在嘴角,握着我手的指尖微微一松,缓缓垂落。
殿外秋风萧瑟,卷起满地枯叶,呜咽着穿过空寂的庭廊。
天地间,最后一丝暖意,也随她去了。
我的世界,一下子成了昏暗之境。
但我知道,她终于可以休息,终于可以和她的父母亲人团聚了。
元熹十一年秋,帝崩,年六十七,谥号明,后世称晟明帝。
太子继位,为先帝守孝半年,改号宁泰。
顾言自请守孝皇陵。
我奉遗诏成了托孤大臣,再次位极人臣。
她走的一年来山河无恙,但是,我还是很想她。
……
故事讲完了。
炭盆里最后一点红光熄灭,化作灰白。庭外风雪渐歇,天边竟透出些微熹光,衬得一片凄清冷寂。
我与齐川对坐无言,中间隔着五十年的光阴,隔着无数爱恨情仇、生死离合。雪落无言,岁月无声。
尘埃在历史的光影里缓缓落地。
“原来是这样。”他垂下眼,看着自己年轻的手掌,仿佛要看清那些未曾亲历的血色如何渗透进指缝,“朕总以为,史书寥寥数语,便是全部,却不知,每一个字后面,都是这样的一生。”
他抬起眼,目光穿过我,望向虚空,那里有雪光,有血火,有无数模糊的面孔次第闪过。
“老师,”他声音沙哑,“您恨吗?”
“恨太累了,”我轻声道,“恨一个人,比爱一个人更耗心神。我这一生,光是为了记住历史,就已经用尽全力。”
他沉默片刻,缓缓起身,走到我面前,然后,撩起袍角,竟是端端正正跪了下来。
我微微一怔,并未去扶。
“这一拜,谢老师解惑,”他伏下身,额头抵在冰冷的地砖上,声音闷而沉,“更谢您……护住了这江山,将它交到朕手里。”
他没有称“孤”道“寡”,只是“我”。
我看着他年轻的、尚显单薄的脊背,终于伸出手,轻轻落在他肩上。
“起来吧,陛下,地上凉。”
他借力站起身,眼底的红血丝更重了些,那层帝王固有的、警惕的壳却仿佛碎了些许,他看向我,目光里有了一种新的、沉重的东西。
“朕以前总是怕您,”他坦言,带着一丝赧然,更有一丝释然,“怕您权倾朝野,怕您心有不甘,怕您……是另一个元王,或另一个灵帝。”
“现在呢?”
“现在,”他顿了顿,望向窗外那片被雪覆盖的庭院,目光悠远,“现在朕只觉得,这龙椅,这宫阙,原来每一寸都浸着这样的往事,坐在上面,只觉得……冷。”
他转回头,看着我,眼神清亮而疲惫,“老师,朕明白了。”
明白什么了呢?明白权力的血腥,明白孤独的重量,明白每一份尊荣背后都可能是一场无声的殉葬。
我不必问,他也无需再说。
天光彻底亮起来,雪地反射着刺目的白,远处传来下人清扫庭院的细微声响,新的一天开始了,旧的故事终于讲完。
“陛下该去早朝了。”我轻声道。
他点点头,最后看了一眼那冷透的炭盆,转身走向殿门,脚步沉稳,却比来时沉重了许多。
我望着他消失在晨光里的背影,缓缓呼出一口气,白雾在清冷的空气里倏忽散去。
案上,两只空了的酒杯相对,映着天际的微光。
我忽得想起,一年前齐川登基之初,我曾去过靖王府一趟。
府邸依旧,只是朱漆剥落,显出几分萧索。庭院积雪扫得干净,齐弼穿着厚厚的棉袍,正蹲在廊下,专心致志地用枯枝在雪地上划拉着不成形的图案。嘴里哼着不成调的童谣,声音沙哑。
我挥退左右,独自走过去,他并未抬头,依旧画着他的画,哼哼唧唧。
我在他身旁站定,静静看了他片刻。雪光映着他侧脸,已见风霜痕迹,可那眼神空洞,与这王府的衰败融为一体。
“弼儿。”我轻声唤他旧称。
他动作一顿,歪着头看我,嘻嘻一笑,从袖中掏出一束花给我,一如他第一次见我,口齿含糊,
“姐姐……花花……”
我蹲下身,与他平视,目光落在他那双曾慧黠灵动的眼睛上,如今却只剩一片混沌的蒙昧。我缓缓开口,声音压得极低,只有我俩能听见:
“装久了,不累吗?”
他画画的枯枝停了一瞬,随即又更快地划拉起来,嘴里哼唱的声音大了些,盖过了我的问话。
我不为所动,继续道,“当年灵帝逼你选择,是幼妙自己选了死路,换你一条生路,对吧?”
枯枝在雪地上划出一道深深的痕。
“你为了活命,只能在他面前装疯卖傻,啃食污秽,受尽屈辱。”我声音平静,“那时装,是不得已。可我不明白的是,灵帝死了,先帝掌权,天下渐稳,你为何还要继续装下去?”
他哼唱的声音戛然而止,低着头,我看不见他的表情,只看到他攥着枯枝的手指节微微发白。
良久,我自嘲般笑了笑,“后来我才想通,你防的不是先帝,是我。你知道,若你清醒过来,先帝便没了继位的理由。而我……为了让她名正言顺,为了扫清一切潜在风险,定然容不下一个‘康复’的靖王。装疯,是你唯一能选的活路。”
他依旧沉默,像一尊冻结在雪地里的石雕。
我站起身,掸了掸衣袍下摆沾上的雪屑,“齐弼,人人都道你幼时聪慧,远胜诸皇子,如今看来,果真不假。你不是武帝子女中最像他的,却是最聪明的那个。”
我顿了顿,声音里染上一丝难以察觉的怅惘,“只可惜,生错了命数。”
说罢,我转身欲走。
就在这时,身后却传来一声极轻、极清晰的叹息,仿佛积压了二十年的尘埃终于被吹开一丝缝隙。
我脚步顿住,没有回头。
然后,我听见他开口,声音不再含糊痴傻,而是带着一种被岁月磨砂后的低沉与沧桑,一字一句,吟道: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我缓缓转过身。
他不知何时已站了起来,依旧穿着那身可笑的棉袍,脸上却没了那痴傻的笑容。雪光映亮他半边脸庞,那双眼睛清亮如寒潭,深不见底,哪里还有半分混沌。
他望着庭院深处那株积满白雪的老树,继续吟道,声音平静无波,却透着彻骨的苍凉——
“闲登小阁看新晴……”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终于转向我,嘴角牵起一个极淡的弧度。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雪花无声飘落,隔在我们之间。
我与他相视片刻,千言万语,都沉在那雪落的声音里。
最终,我什么也没说,再次转身,踏着深深的积雪,一步一步离开了这座寂静的王府。
雪停了,旧雪未化,新雪又将来临,而那些埋在雪下的往事,终究只能继续埋着。
就像这秦王府的衰草枯杨,年复一年,看似如旧,内里早已换了人间。
是啊,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齐瑜篇·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