晟明帝讳瑜,齐氏,政和七年元日黎明诞。母晏贵妃(后进皇后,谥文孝太后),以诞辰吉兆赐号元熹,封元熹公主。初,晏贵妃与翊妃曹氏同有娠,相约若得男女,名瑾、瑜。后皇三子名瑾,皇四女名瑜。
帝幼颖慧,为晟文帝所钟。年未及笄,特许出入勤政殿、政事堂,浸淫政务。文帝尝咨以朝事,辄能称旨。三岁时,文帝慨然谓群臣:“元熹若为皇子,必承大统。”
帝少与皇三子瑾亲厚,形影相随。政和十一年,敬武太后构乱,晏贵妃护驾有功,复诞皇六子琰,遂立为后。
帝通六艺,工辞章,仪度超群,尤谙朝政。常以睿见宽解帝意,聪颖卓绝。及长,文帝议立储,帝周旋于秦王瑾与弟琰间,力促琰继。
政和二十二年,年十六,自请婚配。帝赐婚羽林帅谢靖之子、宁远将军谢贞观。伉俪相得,时称佳偶。赐长公主禄邑,恩宠殊异。
越岁,文帝不豫,帝亲侍汤药,效文帝事亲之孝。文帝崩前,独召帝入见。父女叙尽天伦,翌日帝崩,哀恸彻殿。
未几,齐瑾构兵神武门败,囚天牢。琰(晟武帝)命帝赐鸩。帝亲奉药,瑾殁于怀。
武帝即位,改元神武。册帝为元熹长公主,领谏议大夫,许参朝政。时人谓有摄政之实。辅政期间,革科举,惠商贾,开寒门女子晋身之阶,朝野焕然。
神武七年,谢靖谋逆,帝密助武帝平乱。谢氏夷族,贞观自戕神武门,亦殁于帝怀。时帝方妊,惊恸早产,女婴夭。悲甚不名,追封郡主祔陵。武帝欲以皇子继其嗣,坚拒不受。以功封元王。
神武九年春,武帝亲征瓦剌,太子监国,帝辅政。秋,文孝太后崩,年五十。帝与武帝哀毁几绝。
十六年至二十年,帝复辅政督国。二十年武帝凯旋,乃归政。
武帝次子朝性顽劣,帝屡护之,深得信任。三十一年,太子绍兵败被诛。嗣后夺嫡日炽,帝持中而立。
三十四年边衅再起,武帝复征。三十五年乱平,武帝崩于还途,遗诏传位三子弼。然还京时,朝已控禁中,矫诏自立,史称晟灵帝。
灵帝幽帝于凤仪宫,虚后位欲立之。帝厉斥乃止。灵帝昏暴,奸佞横行。群臣密通帝,养女姮出宫联旧臣,帝暗枢匡扶。
乾安三年,姮率军逼宫,帝鸩杀灵帝。群臣请依遗诏立弼,然弼已疯癫难理政。两月后,姮率众请帝即位,三让乃许。
改元元熹,践祚四朝,是为晟明帝。
初践阼,朝堂狼藉,民生凋敝。首颁赦令,为沈、谢、曹诸族及前太子、齐瑾等雪冤。
常与姮及重臣夜议宣政殿,革积弊:广科举增明经、明算二科;州县普设官学,士庶皆可备考;开女科,建学堂。群臣以“牝鸡司晨”谏,帝淡然曰:“卿等母妻女,岂非人耶?其才合困闺阁乎?”张进士策论与女儒文章并示天下,物议渐息。
元熹三年整军屯田,粮饷直达行伍;清丈田亩抑兼并。虽阻力重重,帝躬行不辍。劝农桑,修水利,减赋税。常微行乡野,询民瘼,决冤狱。民初惊后泣,称“女菩萨”。帝谓侍臣:“非求圣名,但安民心。帝王一念,苍生一世,敢不慎乎?”
是岁秋,田亩清毕,国库增三成。减免赋税,流民得所。“元熹新政”始传坊间。
十年,海内升平,府库盈实,万邦来朝。群请封禅,帝不许。
晚年欲传位姮,固辞乃止。立废太子绍遗腹子川为储。
临终卧姮怀,叙少时事,夜梦先帝太后如生时。元熹十一年秋崩,年六十七。谥曰明,庙号晟明帝。
史臣曰:观晟明帝一世,实开千古未有之局。女主临朝,非吕武之苛厉,无韦刘之私欲,以公主之身承三朝之变,以巾帼之智启元熹之治。其政也,革科举而开寒门之路,设女科而破千年之锢,清田亩而抑豪强兼并,整军制而固边塞防务。虽遭“牝鸡司晨”之讥,然以“卿等母妻岂非人耶”一语,尽显通达之见。
然其一生跌宕,至亲皆殁于怀:兄弟瑾鸩于手,夫婿贞观亡于门,幼女夭于腹,灵帝毙于殿。常人遭一已然摧心,而帝历四犹能持社稷、安黎庶,其坚忍非常人所及。至若还政武帝而不恋权,幽禁凤仪而不改节,更见其器量。
元熹之治,非惟府库充盈、万邦来朝,尤在开社会流动之机,立教育平等之基。然晚年传位之议,欲立养女而不得,终归宗室,亦见时代之限。后世女官科举、女子书院,皆溯其遗泽。
嗟乎!以公主称帝,以寡妇治国,以人母悯苍生,其政宽柔相济,刚毅并蓄。虽未封禅泰山,而百姓呼“女菩萨”;虽谥号曰明,实开三代之盛。诚如帝自言:“非为圣名,但求心安”,此念或胜多少逐鹿雄主哉!
——录自《晟史·明帝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