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搅屎棍 > 第715章 这是最好的时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五年计划?”崇祯皇帝微微蹙眉嘀咕了一句。

“对,陛下倘若真的想让大明更快更稳,制定可靠的计划是必须的。

这些计划将分作长期和短期,计划的制定需要结合大明的现状,计划一旦制定后,大明各衙门都要紧密配合,以完成既定目标。”

张世康大致解释道。

这个名词不难理解,崇祯皇帝只是觉得有点怪而已。

实际上朝廷每年也都有规划,比如今年要修多少水渠?要修缮哪些宫殿?大致的工期是多少,花费又是多少。

每年的财政会议也会对本年度的执行情况做总结,并制定下一年的财政开支计划。

可这样的常规计划,跟张世康所言的五年计划,却有本质的不同。

朝廷的年度规划,基本上围绕一些小目标进行,而五年计划是从宏观层面来做规划,比如攻克某一项技术难题、粮食产量提高多少多少。

作为现代人,张世康很清楚计划的重要性,立足于大明的现状,如果能给朝廷指明未来确切的方向,张世康相信古人的智慧,也从不怀疑他们的勤劳。

听了张世康的解释,崇祯皇帝感觉自己明白了一点,但是不多。

“无忌呀,这个五年计划,花银子多不多?”崇祯皇帝尝试着问道。

这两年朝廷的国库虽然充盈,但花银子也是如流水,甚至一度让崇祯皇帝有心惊胆战的感觉。

就今年而言,只挖渠这一项的支出,就超过了三千万两,算上去岁挖渠的消耗。

两年时间,仅仅挖沟就花费了七千多万两白银。

七千多万两呀!莫说文武百官,崇祯皇帝都没见过这么多银子。

除了挖渠之外,还有一系列的改制支出,以及制造总局的研发支出,天津卫大沽炮台、军港、民港、船厂等等。

虽然今年的财政会议还没开,但崇祯皇帝知道,今岁的支出肯定也不会低于五千万两。

前几日崇祯皇帝还专门问了国库余银,户部尚书海中期言,国库尚余存银为七千多万两,若算是剩下的那些珠宝字画,顶多也不会超过九千万两。

虽然仍旧很多,但照这么个花法,不出两年,又该见底。

没办法,崇祯皇帝是穷怕了。

“当然要花银子了!计划可不是白制定的,每一项都将是利国利民的大工程。

不过陛下,您也不必每次都一副心疼的样子,咱大明的工业水平太低了,而且极不标准。

趁着这个机会,臣会跟各部,还有制造总局的宋老等人,一起制定一套更完善的标准出来。

若能根据新标准,执行既定的计划,臣相信,不出十年,大明就再也不会缺银子花。

到时候陛下发愁的,应该是那么多的银子该怎么花出去了。”

张世康打了个饱嗝道。

也就是这个时候的国家经济佛系惯了,官员们都只是按部就班的收税,从没想过什么Gdp。

否则张世康高低得给每个行省,乃至每个府、县的衙门都设定一系列新的KpI考核。

中央有计划,地方也有计划,各自奔着目标前进,再制定出来一整套赏罚措施,想来肯定很有意思。

不过事情还是得循序渐进,就比如张世康所说的工业标准。

这其实是他在捣鼓那本答案之书的时候碰到的问题。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接班人,张世康捣鼓答案之书的时候,用的度量衡都是现代单位。

譬如一米、一公里、一公斤、一克,而现如今的单位不论是亩、还是公顷,亦或是斤、石,都跟后世不一样。

还比如,衡量火炮的标准,分作口径和炮弹重量,而就炮弹重量而言,东南沿海根据弗朗机人称六磅炮、十二磅炮,乃至二十四磅炮。

而在大明的北方,则以大明的衡量单位来区分。

一斤是十六两,一两银子是十钱,一钱银子又等于一百文铜钱,十进制、十六进制混杂。

张世康的那本答案之书,一旦交到制造总局,立马就会产生新的问题。

光是让王徵等人明白里面的度量衡,就是个大问题,如果每一条都要换算,势必又会产生新的问题。

旁的不说,只以长度单位来说,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乃至纳米等微观概念,如何换算成一尺、一丈这种大明度量概念。

解决方式其实也不难,要么改良现有的度量衡,要么直接用后世总结好的一套单位。

可不论哪一种,势必也会对老百姓产生深远影响,这便是改制中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张世康目前还未想好,打算到时候与王徵、老毕等大佬们开会解决。

崇祯皇帝并不十分理解诸如工业标准的字眼,但这并不阻碍崇祯皇帝的眼神发亮:

“十年……花不完的银子……”

崇祯皇帝嘀嘀咕咕,银子怎么会花不完呢?

两年前国库里存银过亿的时候,崇祯皇帝也觉得这么多的银子,得花多少年呀!

可是张世康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三年都够呛。

如果果真如张世康所言,花都花不完,那究竟得是多少银子呀,这怎么可能呢?

“陛下,相信臣,这是最好的时代。”张世康没有多说,只是擦了擦嘴,显得格外自信。

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不用在意所谓国际谴责的时代。

这意味着只要你足够强大,理论上,你可以获取所有你需要的东西。

什么?中华文化讲究师出有名?那还不好办,张世康随便都能想出一大堆来。

所有问题的核心是,大明足够强盛。

这也是张世康琢磨制定五年计划的核心。

他一直都不认同穷兵黩武式的开拓方式,而且现在时间也来得及。

对于此,崇祯皇帝更是没有废话:

“朕信你,放手去做。”

他早已梭哈,反正没银子了让这小子去想办法就是。

吃饱喝足之后,张世康看崇祯老哥心情还不错,便尝试着问道:

“陛下,太子才十四岁,这婚事就非要这么急,过两年再办不成吗?”

虽然朱慈烺这厮人品不错,长得也配得上他幺妹,可十四岁……还是太小了,超出了张世康的接受范围。

然而在这件事上,崇祯皇帝异常的坚定,他只是瞥了一眼张世康,十分简略的回道:

“不成。”

然后便不说话了。

张世康讨了个没趣儿,反正他幺妹已经十六岁,自然是没问题的,这老哥不担心他儿子身体,他才懒得管呢。

他撇了撇嘴正打算告辞,却听崇祯老哥又道:

“你还是关心关心自己的婚事吧。

太子婚期定下之后,按例当布告天下,朕打算将你跟坤仪的婚事也提上日程,一同昭告天下。”

……

pS:诸位对于本章关于度量衡的疑问有何看法?你们代入一下,以现代人而言,你们认为是直接套用现代度量衡,还是仍旧用大明固有的一丈、一石、一步等单位,此事我也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