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踏进熟悉的华清大学校园,杨晓帆一下又回归了那种看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
他的导师慕远山院士已经带着项目组的核心成员远赴甘肃的戈壁滩,进行项目的重要一环,大型设备现场安装调试工作。
杨晓帆因为出国和本次任务的特殊性,并没有出现在这次的出发名单中。
在慕豪杰的安排下,他利用军方加密电话和老师联系了一下。
慕远山在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关心。他叮嘱杨晓帆,让他在学校里安心准备即将到来的国际物理竞赛决赛,暂时不用为项目上的事情分心。
黄有为教授有些小失落,他自己当年都没能冲进如此高级别的物理竞赛决赛圈。面对如今的杨晓帆,自然也没好意思主动提出要指导或者给他安排什么复习任务。
但他表示,作为师兄愿意无条件协助,需要什么都可以提。他的老师林文教授已经视杨晓帆为学生,黄有为也只能自降一个辈分。
黄有为想的也没错,远在米国的林文教授,依旧惦记着杨晓帆。
不仅通过邮箱发过来了很多珍贵的参考资料,并制定了复习计划,让他好好学习复习,还特意附上了自己的批注和要点,并表示随时可以通过视频进行线上答疑。
杨晓帆嘴上答应得非常痛快,连连在邮件里回复“谢谢老师,您放心,我一定认真学习。”
但实际上,除了定期给老师发邮件报告学校进展,他并没有太多的实际动作。
因为,这些他都会的,而且他对自己的实力也非常有信心。
他抽空和安全联络部的包杰处长在学校附近见了一面,详细汇报了这次在日国任务的完成情况。
他特别重点讲述了林文教授目前被监视的处境、渴望回国的强烈意愿,以及他自己构思的那个利用竞赛掩护、在英村实施的大胆营救计划。
这一切都让包杰感到非常震惊。
他没想到,这个刚刚加入组织、看起来还一脸学生气的年轻人,不仅超规格、漂亮地完成了初步接触和情报收集的任务,甚至还主动制定了一套听起来相当完整、考虑周全的营救方案。
至少在包杰听来,杨晓帆的计划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充分考虑到了突发状况和应对措施,很具有可操作性。
他心中一阵窃喜,似乎已经看到了晋升和嘉奖正在向自己招手——毕竟两人是搭档,杨晓帆立下大功,那他这个联络人和协调者,自然也少不了一份功劳。
于是,包杰表现得格外卖力。就在杨晓帆顺口问了一句“需要我把这些要点整理成一份书面材料吗”时,他立刻自告奋勇地对杨晓帆说:
“晓帆,这些材料涉及高度机密,需要在专门的加密电脑上才能撰写,你那边不太方便操作。你就安心在学校准备你的竞赛,争取拿个冠军回来!”
“这份书面报告和向上级的请示方案,我来负责搞定,整理好后我再拿给你审核,确保万无一失。”
那语气和姿态,仿佛他成了杨晓帆的下属,并且还非常的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