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松的这番话,顿时让台下的气氛再次活跃了起来。
有被醍醐灌顶的,也有心存疑惑的,但大多数人都开始尝试跟着这条思路走,只是显而易见,越走越是走不通了,又变成相互讨论起来。
怎么才能具体操作呢?
现在的中国,百废待兴,哪有什么专攻突破的方向?
科技、医疗、军工、能源…… 且不说这些高大上的,单就一个民生问题,衣食住行里面最最简单的吃,从古到今,历朝历代,又何曾真正解决过?
一颗粮食,分解开来。从培育到种植、从防患到养成、从收割到储存,再到配运、定价、售卖,这中间的过程一环接着一环。上升到国家层面,从统计到规划,从预算到执行,从资金到土地,从市场到国库,从灾害到救济,从经济粮到农副产品……
这其中的方方面面,又有哪个环节不是迫切的需要人才?
做研究的、做策略的、做筹算的……
做整合的、做督导的、做宣讲的……
你能说粮食问题不重要吗?
那其他的呢?
谁又比谁更重要呢?
……
“大家请先听我把话讲完!”
看下面又要开始热闹起来,何炳松忙又说了话,若是任由他们继续发散开去,那便又要陷入无休无止的争论之中。
刚才有人说过文人相轻,其实并不全面。现在每所大学都在进行专业细分,就是因为进入到现代社会之后,每一个领域通过科学的划分,都有着精细且严密的分工,而这分工不同,所关联到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也就会有天差地别。
这种讨论如果最终演变成专业之间的互相攻讦,那就太不值当了。
“我刚才讲到要从专业方向出发,这既是我等需要考量的重点之一,也是用来评判人选是否合适的标准之一。但大家不要忘了,今次庚款资助的名额只有八个,除开文史类的专业,各大高校所开设的理工科专业,加起来还有二三十个。我们不能在这些专业之间论高下,也没有高下可分。我们现在所能做的,事实上,是要通过今次的偶发事件来统一一下思路。”
“说实在话。庚子赔款成就了我们第一代的留美学生,在这其中,涌现出了胡适先生、梅贻琦先生、竺可桢先生这样的大家,也给我们带来了无数个对我们现代工业、农业、经济、教育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栋梁之材。但归根结底,这笔庚款资助也仅仅只是帮助我们中国人打开了视野。而其产生的深远意义,早已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那就是从西方学习先进的知识,从科技上、理论上,体系化地对我们现在落后的国力进行改造和升级。”
“庚子之后,留洋之路已不单是只有公费资助这仅有的一条。有条件的家庭,有理想的青年,通过不同的方式留学海外。美英法德,出去回来的学生逐年都在增加,我们跟世界的距离也已经是越来越近。再要去讲现在还要像几十年前那样,等着盼着这些留洋的学子可以将新思想新科技带回来,让我们的国家可以改天换地旧貌换新颜?完全没这个必要。”
他这么一说,台下的人似乎都有些听傻了。
这是几个意思?
讲了半天,最后跟出来的居然是“没必要”这三个字!
那还讲它做什么?
老头子说的这些都是事实,在座的也都是奋战在教育救国第一线的同仁志士,谁还不知道这些?
大家都没做声,习惯性的等着他说但是。
果然,在稍作停顿之后,但是又来了。
“但是,民间自发的留洋,其多样性、可变性,往往受到家庭的因素、个人的喜好等一系列客观条件所影响,这跟我们公费培养还是有所区别。百花齐放固然是今后的大趋势,但要真正做到百花齐放,我个人认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在我们的这片土地上,要有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些人,是标杆,是旗帜,是要能够带领我们去追赶世界的。如果把现代科学比喻成为一座金字塔,那么他们的眼界是要能够站在这座金字塔的顶端,他们的方向将会决定我们的未来会走多久多远……”
话说到这里,台下有人实在忍不住了。
“何校长,您说的是最最顶尖的科学家吧?这种人…… 全世界都没几个,怎么可能是说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就算真的给他研究出什么成果,那些西洋人还能放他回来吗?”
他这么一问,其余人也都顾不上礼貌不礼貌了,纷纷应和。
这老头,有点过分理想主义了。
何炳松似乎早就料到有此一问,轻轻一笑,继续往下说。
“我所讲的,的确就是希望,真正事到临头,其困难程度必定会是远远超乎想象。但我也要请问大家一句,我们现在不就是在定目标定希望?如果我们选送出来的所谓最优秀的学生连这点志向这点勇气都没有,那又如何指望他们来引领我们中国的未来?”
这时,台下又恢复了安静,众人皆都默然。
这份勇气,这份自信,真的,我们的国民已经失去了好久。
“当然,说话容易做事难。志气是志气,实际是实际,有心有力之外,还要有时势有机遇。我等殷殷所盼,无非是我国运艰难,但愿天佑中华,让我们在历经苦难之后,子孙后代不再因为落后而挨打,不再因为贫困而低人一等。所以我建议,这次留美,不要让学生们急于回来。要学就去学彻底,学到连美国最顶尖的博士学者都不能小看,学到全世界先要晓得你的名字!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我们做老师做家长的永不设限!什么时候做到了,什么时候再回来!”
这番话,开始铿锵有力起来,这种大决心大毅力,让全场都为之动容。台上台下,在愣了几秒之后,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就连坐在一边的张光年,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所谓一人兴邦,一人兴国,在很多时候都被默认为是国运的眷顾。
但何炳松的这一番话,却是让所有人都开始思考起来,什么才是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