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举措,还充分让唐剑治下的山越人和汉民族得到了有效的融合。
山越人住在山里,很熟悉药材,汉家惠民药署就收购他们的药材,同时也给他们看病。
山越人既得到了钱,有了收入,也能够看上病。
所以,山越人开始逐渐向汉文化融合。
在实施了这些举措之后,唐剑也开始了兵枢院的重新改组。
并正式筹建了“战争工程部”。
他以马拉的粮车为原型,设计了一种能够在平原上跟骑兵对战的战车。
比一般的马车稍大一些,遇到敌军骑兵时,将车厢内的刀板翻出来,上面布满尖锥。
这个尖锥不用造得多好,只要够尖就行,甚至木刺都可以,造价很便宜。
两边的刀板翻到外面,使马车瞬间变成一辆刺猬一样的简易装甲车。然后车厢里上去几个手持长戈的士兵,可以挥动长戈,勾杀敌军骑兵。
同时也配备弓弩手,站在一个相平稳的车厢里,与跑动中的敌军弓骑兵进行对射。
唐剑的这个创意,深受兵枢院广大将领们的喜爱。
作为职业军人,他们知道什么东西上了战场能保命,什么东西上了战场能杀敌。
然后,这种车就立刻开始投入研制,不到半个月,做出来十辆。
然后以草人做试验,靠近者都被穿透,或者被长戈手砍杀。
远处的弓骑兵也拼不过弩手。
陆逊等人非常高兴,他们知道自家主公研制这个车,是要用于将来中原战场上对抗骑兵!
主公的构想,总是远远超出任何人的预料。
于是众人都将这种车叫做“唐公车”。
结果唐剑得知以后,觉得不好听,又亲自改名为“陷阵车”。
同时,唐剑还下令研发水冲车。
就是用人力摇动,用水轮将水提到高处,然后再经过管道输送到对方城墙,用水流冲垮城墙的方式。
被称为“破城水龙车”。
因为现在的城墙只是外面一层有砖石,中间都是填的夯土。
时间就这么很忙碌的过去,很快就到了深秋。
徐灵姬十月怀胎,终于诞下一子。
由于胎位不正,有些难产,还是冬香运用了岐黄学院所学的知识,亲自给自家夫人徐灵姬接的生。
徐灵姬和孩子母子平安,唐剑非常高兴,给孩子取名为唐霄,满月后,陈登又给取了个表字,伯章。
刘备也派糜竺送了礼物来祝贺。
关羽也派关平和伊籍带了礼物来喝喜酒。
然后到了冬天,唐剑也经常抽时间在家里逗逗孩子,和徐灵姬卿卿我我。
其余老婆们都非常喜欢小唐霄,粉嘟嘟的特别可爱,大家也随时都围着他转。
孙尚香觉得,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于是也积极寻找机会和唐剑圆房,终于在两个月后成功怀上。
到了年关,在徐灵姬的保持下,唐剑又和陆小草成了亲,明媒正娶。
陆老夫人高兴得在婚宴上哭得都止不住。
到了腊月末,年关将至。
这一年,江南和庐江、徐州三郡百姓,在唐剑的治理下,获得了大丰收。
百姓们开始有了余粮,就有了购买力,于是人们都开始添置东西过年,这一年,整个江南到徐州都十二个郡,报到建业的商税多达亿数。
腊月三十这一天,唐剑特意让人备了一些爆竹,这时还没有火药,都是先拢一个火堆,然后买来一些系着红绳的竹子,扔进火堆里烧,然后热气膨胀,竹节炸开,火星四溅。
人们一阵惊呼,然后又往里面投入竹子。
这一天晚上,夫人们都玩的很尽兴,而陆小草,也开始模糊的看到了火花,和唐剑的轮廓。
很快又到了年后。
兵枢院的第一期学员们已经可以毕业了。
唐剑审查每个人交上来的策论,发现真正这些学员都是军中提拔起来的寒门子弟,甚至多数都是农家子,基本上不识字。
能够在一年多学习后,勉强写出策论来,已经是非常为难他们了。
所以能够接触到战略层面的人,不多。
这一期的学员,总共一千五百人,而策论及格的却只有一百多个。
差不多十分之一的样子。
于是唐剑便让他们留级继续学习。
当然有很多人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他们真正上了战场,兵交到他手里,他也会打仗。
但是让他写策论,这就要了他的命了。
所以唐剑也不着急,反正现在曹操也没有那个实力能够立刻组织起大军来打自己。
最起码,他要得等汉中之战彻底见了分晓,才会再组织起大规模的部队,来跟自己一战,决定天下的归属权。
唐剑隐隐觉得,曹老板可能没有这个机会了。
因为上次在濡须坞之战见到曹操,他已经头发花白了。
时间又是这么忙碌的过去。
转眼又是一年。
这一年,风调雨顺,唐剑治下的十二个郡,又获得了大丰收。
孙尚香也诞下一女,取名唐婳。
然后陆小草又有了身孕,年关时,唐剑又纳步练师,大婚当日,刘备和关羽又遣使来贺,同时商讨一些商业上的合作,增进两家感情。
由于唐剑和关羽、刘备之间的同盟太过于紧密,导致曹操谁也无法攻破。
于是他召集群臣,开始商议其他的瓦解唐剑和关羽、刘备之间的办法。
大厅里,书案上。
曹操拿起一封奏报,凑近细看。
感觉还是看不清。
于是他又拿了凑近灯火,这才勉强看清楚。
“关羽又攻樊城?”
曹操揉了揉有些昏花的双眼,自嘲的笑了笑,对众人说道:
“终究是老了,看什么都昏花一片,恐大去之期不远矣。”
厅中众官连忙上前劝道:
“大王!大王老当益壮,还能再活三十年!”
曹操却笑了笑,摆摆手,说道:
“诸君不必宽慰本王,本王心里有数。”
“当年我作《龟虽寿》,第四卷《步出夏门行》时,其中曰: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而今方知,人生不过短短一瞬,而天下至今未曾一统,想来,怎么能不令人肝肠寸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