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神话大秦:我高要,绝不太监! > 第937章 对于武涉的正式安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37章 对于武涉的正式安排!

军机处作为内阁下属的军事策略机构,需要在限定时间内,为任何可能的军事行动制定详尽的方案,包括兵力、粮草、路线、战术乃至主将人选。这相当于一个最高军事参谋本部。

规范军权,防患未然: 高要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一观念的澄清,正是设立军机处的理论注脚。他明确指出,这句话的本意是在“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的前提下,即为了最终胜利而进行的战术灵活性,绝非赋予将领拥兵自重、抗拒中枢指挥的权力。

军机处的存在,就是为了从战略层面规范军事行动,确保所有军事行为都在中央政府的宏观掌控之下。由深谙谋略、却无直接兵权的张良来执掌此部门,既能确保策略的质量,又能从根本上杜绝武将对战略决策的垄断,是防止军阀割据的未雨绸缪之举。

高要的这一系列朝堂革新与人事安排,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精密且极具前瞻性的政治蓝图。他通过“坐而论道”提升效率与进行思想规训,通过“制度化休沐”保障行政健康,通过“内阁-六部-三司”的架构实现权力分工与制衡,再通过“名誉护国公”的创设来酬功揽心,最后以“军机处”的设立完成对最高军事权力的制度化约束。

这一切举措,都彰显了高要作为一位统治者的成熟与智慧。他不再仅仅依赖个人权威与权谋手腕,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套不依赖于特定个人的、能够稳定运行的制度体系。他懂得张弛有度,明白激励与制衡必须并行不悖。在他的设计中,荣誉与责任、权力与监督、效率与稳定,都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

在高要构建的新朝权力蓝图中,每一次人事任命都绝非简单的论功行赏,而是一次精密的政治布局,一次对现有权力结构的重塑与对未来朝局走向的铺垫。在宣布了萧何与张良这两位核心重臣的任命,初步稳定了朝堂之心后,高要并未停歇,他的目光扫过文武百官,继续以沉稳而不容置疑的声音,投下了另一颗足以激起千层浪的巨石。

“武涉,加封内阁次辅,大学士,军机处从事,兼任吏部侍郎,二品护国公,赏咸阳住宅一处,仆从过百,赏赐万金!”

这道旨意,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巨石,瞬间在百官心中激荡起复杂的涟漪。如果说之前对萧何、张良的任命尚在众人预料之中,那么对武涉的这番超擢,则真正彰显了高要用人的不拘一格与深谋远虑。此刻,一些敏锐的臣子已经开始品出味道——高要的封赏并非杂乱无章,他正有意识地将文臣与武将的封赏交错进行。

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政治心理学应用。封赏大典,尤其是新朝初立、权力蛋糕重新划分的时刻,最是牵动人心。谁先谁后,孰重孰轻,每一个细节都会被无限放大解读。若先将文臣集团封赏殆尽,武将集团难免会心生疑虑,担心君王重文轻武,自己的汗马功劳被低估;反之,若先厚赏武将,文臣们则会担忧国家走向穷兵黩武,自身的治国之功被忽视。这种潜在的对立情绪,是王朝内部撕裂的隐患。

高要深谙此道。他刻意打破了传统的“文东武西”按序列封赏的惯例,采用了文臣、武将穿插进行的方式。在确立了萧何、张良这两位文臣领袖之后,他并未顺势继续提拔其他文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武将一侧,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安抚着两侧的情绪。它向所有人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在孤的朝堂之上,文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唯有职能之别与能力之差。你们无需相互猜忌,孤自有公断。

这种交错进行的安排,使得文武双方都无法轻易判断最终的赏赐格局,从而将关注的焦点从“与他人的比较”暂时拉回到了“对自身的期待”上,有效地降低了因攀比而产生的即时不满,为整个封赏过程的平稳进行创造了宝贵的心理缓冲期。

而选择武涉作为这个“交错点”的关键人物,更是高要政治智慧的极致体现。武涉是何许人也?他并非萧何、曹参那般从微末时便誓死相随的从龙旧部,也非张良那种名满天下的战略大家。

他是在征讨会稽时率众归降的降官。尽管在之后的岁月里,尤其是在关键的九江一战中,他展现出了足够的努力与忠诚,但其大部分时间都被派驻在外郡,担任的职务虽不可或缺,却始终远离权力中枢,未曾进入过派系林立的朝堂核心圈。这恰恰成了武涉最宝贵的“政治资产”——他是一个孤臣。

在派系脉络已然初步显现的新朝官场,萧何有其追随的行政官僚,武将们有其同袍之谊的圈子,甚至张良也因其独特身份而自成一格。而武涉,孑然一身,无门无派,他的权力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高要本人。他的荣辱兴衰,完全系于君王的信任。这种纯粹的依附性,在高要看来,正是执掌“吏部”这一要害部门的最理想品质。

吏部,乃六部之首,掌天下文官的铨选、考课、爵勋、升降之政,可谓“天官”。它手握所有官员的政治生命线,是权力寻租与派系倾轧的重灾区。若将此部门交由任何一位根基深厚的重臣,无论其本人如何清廉,都难以避免其所属派系借此扩张势力,形成尾大不掉的朋党之患。

高要需要的,不是一个能力最强的吏部侍郎,而是一个最能保持中立、最能忠实执行他意志的吏部侍郎。武涉完美地符合了这一要求:

无根基,故能持正: 他没有需要照拂的旧部,没有必须报答的恩主,这使他能在官员考核与升迁中,最大程度地摆脱人情网络的束缚,仅仅依据高要设定的“能者上,庸者下”原则行事。

受殊恩,故能竭诚: 从一个边缘太守一跃成为内阁次辅、吏部侍郎,这份知遇之恩,足以让武涉感激涕零,誓死效忠。他内心的震撼与狂喜,文中描述为“受宠若惊”、“之前的些许不满顿时烟消云散”,正是高要想要的效果。这种强烈的报恩心理,会转化为恪尽职守、不负君恩的巨大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