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神话大秦:我高要,绝不太监! > 第938章 提拔人才,既定六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38章 提拔人才,既定六部!

智谋与历练兼备: 高要也指出,武涉“智谋不俗”,“在人情世故方面也算是不错”。这说明武涉并非一个迂腐或不通世务之人。吏部工作复杂,不仅需要铁面无私的原则,也需要洞察人心的智慧与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圆融手段。让他兼任军机处从事,既是发挥其智谋,也是让其接触军国大事,拓宽视野,成为真正的通才。

因此,对武涉的任命,是高要打造一个高效、公正、直接向君王负责的官僚体系的关键一步。他是在用武涉这把“孤臣”的钥匙,去开启吏治清明的大门。

果然,当武涉强压着内心的激动出列谢恩时,朝堂之上瞬间弥漫开一种复杂的氛围。羡慕、惊讶、不解,乃至一丝难以掩饰的妒忌,在众多目光中交织。许多自诩为开国功臣的旧部心中难免嘀咕:“他一降臣,何德何能,竟居此显位?”

高要洞若观火。他不需要听到窃窃私语,便能感知到这无声的暗流。他深知,对于武涉这类破格提拔,必须给予最强有力的支持,否则被任命者将在无形的压力下举步维艰。于是,他不等异议发酵,便以威严而平静的声音,向整个朝堂,也是向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者,发出了定鼎之言:

“孤知道你们有些人有意见,不过官职孤已经定下了,有什么不满咱们可以走着看。以后所有的官员都会考核,考核将会由孤亲自负责,能者上,庸者下,自古以来的定律。你们立下的功劳,孤不会忘记,该赏赐的孤不会少一丝,但在能力方面,有能者居之,这一点不会变。”

这番话,掷地有声,含义深远:

明确权威: “孤已经定下了”,不容置疑。这是君主乾纲独断的宣示,任何背后议论皆为不智。

同时高要引入了“考核”制度,并且由他“亲自负责”。这将对人的评价,从模糊的“功劳”与“资历”,转向了可量化的“能力”与“绩效”。他将自己置于最终裁判者的位置,掌握了评价体系的最高解释权。

区分恩赏与职位: 巧妙地将“功劳”与“能力”分离。功劳属于过去,用赏赐来酬谢;而职位关乎未来,必须由有能力者担任。这既安抚了功臣,又为能力突出的后来者打开了晋升通道,堵住了所有基于资历的非议之口。

在以武涉的任命展示了“破格”与“变革”的决心之后,高要立刻用对李钊的任命,展现了其政治布局中“稳定”与“平衡”的另一面。

“李钊,内阁次辅,大学士,户部侍郎,赏赐宅邸一座,奴仆过百,赏赐万金。”

与武涉引起的波澜相比,对李钊的任命显得如此顺理成章,几乎未激起任何明显的反对之声。这同样在高要的算计之中。

李钊的背景极为特殊。他出身于“商山四皓”门下。商山四皓作为高要培养人才的商山书院的核心人物,其门生故吏遍布高要麾下,在高要新朝的文官体系中,据估算已占据了接近四成的比例,这是一股极其庞大而稳固的力量。任命李钊,本质上是对这股庞大文官集团的一种尊重、安抚与整合。

派系代表与稳定器: 李钊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商山四皓一脉在朝堂上的代表人物。将他纳入内阁,并执掌户部,等于向整个文官集团宣告:你们的学识与贡献,孤看到了,并且给予了相应的地位与权力。这能极大地稳定“半壁江山”的人心,确保行政体系的平稳过渡与有效运作。

人品与关系的润滑剂: 李钊“为人和善”,在高要身边办事时,与各方势力都保持了“不错的关系”。他不是一个尖锐的、具有破坏性的力量,而是一个温和的、善于协调的粘合剂。在即将由各方势力组成的内阁与六部中,需要有这样一位人缘好、背景硬的人物来居中调和,润滑可能的摩擦,确保国家机器能够和谐运转。

对武涉的潜在制衡: 虽然未必是主要目的,但李钊的存在,客观上对武涉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制衡。武涉代表着君王的绝对意志与改革锐气,而李钊则代表着传统文官体系的稳健与庞大根基。二者在内阁中共事,可以使政策在锐意进取的同时,不至于完全脱离现实基础,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高要对武涉与李钊的接连任命,堪称帝王术的经典范例。他一手提拔了武涉,用以冲击旧有潜规则,主导吏治革新,确保核心权力部门对君王的绝对忠诚;另一手则扶植了代表李钊,用以安抚庞大文官集团,维持朝局稳定,利用其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复杂的政治运作提供润滑。

这一“破”一“立”,一“刚”一“柔”,清晰地勾勒出高要理想的权力结构:一个以君主为核心,由绝对忠诚负责攻坚与监督,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能臣负责稳定与执行,文武并用,新旧兼顾,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平衡的高效官僚体系。

在高要构筑的新朝权力体系中,每一次人事任命都如同在棋盘上落子,既关乎当下局势的稳定,更决定着未来数十年的国运走向。在确立了萧何、张良、武涉、李钊等文臣核心,初步搭建起内阁与六部的骨架后,高要的封赏并未停歇。他的目光如炬,扫过殿中那些或许名声不显,但眼中闪烁着智慧与实干光芒的面孔。

“陈明,擢工部侍郎,主司器械营造、都城修缮。”

“郝集,任刑部侍郎,协理律法修订、天下刑狱。”

“胡基才,为礼部侍郎,负责典仪、科举及邦交事宜。”

高要接连点名,将一批在历史上原本可能籍籍无名的人物,一举提拔到了六部侍郎的关键岗位上。这些名字的出现,让许多自诩为开国功臣的旧部感到些许陌生,却也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位新君的用人标准——不唯资历,不看出身,只重实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