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打造最强边关 > 第1167章 学堂遍地与医改波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67章 学堂遍地与医改波澜

陈老学政返回江宁后,果然不负所言,凭借其在江南士林的影响力,联合多位开明士绅与商贾,很快便筹措到大量资金。

江宁“格物学堂”的筹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选址、聘师、招生等事宜进展神速。

叶明信守承诺,从安阳和初建的皇家格物院抽调了一批骨干教员,并运送了大量教材、模型乃至简易的实验器材南下。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江南,乃至整个大庆。

江宁,这个文风鼎盛、一度被视为保守势力大本营的地方,竟然率先办起了教授“实学”的格物学堂!这一标志性事件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仿佛一夜之间,许多原本还在观望、甚至暗中抵触新政的地方官员和士绅,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们看到的是皇帝坚定不移的决心,是安阳模式实实在在的成效,更是连江南士林领袖都开始转向的现实。

继续顽固对抗,似乎已非明智之举。

于是,请设立“格物学堂”或在新式蒙学中加强“实学”教育的奏章,开始如雪片般飞向京城。

湖广、四川、山东、山西……各地纷纷效彷江宁,或由官府主导,或由士绅集资,一所所规模不等、名目各异(有的称“实学馆”,有的称“技艺学堂”,但内核一致)的新式学堂,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大州府乃至县城建立起来。

皇家格物院与安阳格物院,瞬间成为了这些新兴学堂争相联系的“总舵”。教材需要统一标准,师资需要培训,教学大纲需要指导。

叶明审时度势,立刻以皇家格物院的名义,召集安阳及各地的教育精英,着手编撰一套体系化的《格物蒙学》、《基础算学》、《自然常识》等通用教材,并定期举办“师范讲习班”,为各地学堂培训教员。

“明子,这下可真是星火燎原了!”顾慎看着各地报上来请求支援的文书,又是兴奋又是头疼,“咱们安阳和京城这点人手,都快被抽空了!”

叶明面前的书案上堆满了各地学堂的规划图和建议书,他揉了揉眉心,眼中却带着光:“这是好事!人手不够,就加快培养!我们要把皇家格物院和安阳格物院,打造成最高学府和研发中心,而将这些基础的教育功能,下沉到地方。只有这样,科学的种子才能真正播撒下去。”

他拿起一份来自蜀中的文书,那里的一位知府别出心裁,提议将格物学堂与当地的丝绸、蜀锦产业结合,开设专门的“织造技艺科”,研究改进织机、印染技术。

“你看,地方上已经开始活学活用了。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因地制宜,学以致用!”

就在教育领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势时,医疗改革的推进,却遇到了更为深层次的阻力,这阻力并非来自明面的反对,而是源于体制的僵化与既得利益的盘根错节。

太医署虽然名义上协管新政医事,但其内部对公共医馆模式始终抱有抵触情绪。

他们勉强派往各试点医馆的,多是些不得志或经验浅薄的医官,对于安阳推广的那套标准化诊疗流程、病历记录制度以及强调预防和公共卫生的理念,更是阳奉阴违。

更棘手的问题在于药材。公共医馆旨在普惠,药价必须低廉。但这触动了传统药商和部分掌管官方药材采购、拥有特许经营权的“皇商”的巨大利益。

他们掌控着优质药材的源头和渠道,对公共医馆所需的药材,要么以次充好,要么拖延供应,甚至暗中串联抬价。

这一日,负责医事推广的安阳老医师华元化,愁眉苦脸地来找叶明。

“侯爷,情况不太妙啊。”华医师叹气道,“江南几个试点医馆反馈,最近收到的药材,品质下降得厉害,柴胡多杂质,黄连效力不足。”

“按照我们的方子煎煮,药效大打折扣,已经影响到治疗效果了。去质问供应商,他们推说是年份不好,货源紧张。可我们的人私下打听,同样的药材,流到那些大药铺,品质却好得很!价格还翻了一番!”

叶明眉头紧锁,这个问题他早有预料,但没想到对方出手如此精准和阴险。医疗不同于农业和教育,药材的质量直接关乎人命,也最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弱点。

“太医署那边呢?他们掌管天下医药事宜,对此有何说法?”叶明问道。

华医师苦笑:“太医署那几位院使、院判,打哈哈的本事一流,说什么药材流通,市场行为,他们也不便过多干涉,只让我们严把验收关。可验收权在他们派来的医官手里,那些人……唉!”

顾慎在一旁听得火冒三丈:“这帮蛀虫!就知道卡脖子!明子,要不我们动用安阳商会,自己组织人去产地收购?”

叶明摇了摇头:“药材产地分散,道地药材更是讲究,我们短时间内难以建立稳定的渠道,而且容易被打压。这是体制问题,需要从根子上解决。”

他沉思良久,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看来,医事改革,光靠建立几家公共医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推动更深层次的变革。”

他铺开纸张,开始书写奏章:“第一,奏请陛下,改组太医署!将其一部分研究、管理职能剥离,与皇家格物院医药所合并,成立直属于陛下的‘太医局’与‘医药研究院’,专司医学研究、政策制定与御药监管,摆脱旧有利益藩篱。”

“第二,建立‘官药局’体系!在主要药材产地和交通枢纽,由朝廷直接投资或与可靠商人合作,设立官营的药材收购、加工、仓储和配送机构,确保公共医馆和军队的药材供应,平抑药价,打击奸商!”

“第三,制定《大庆药典》!由新的太医局和医药研究院牵头,汇集天下名医、药工,对常用药材的产地、性状、炮制方法、药效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和界定,杜绝以次充好!”

华医师听着叶明的构想,眼睛越来越亮:“侯爷,若真能如此,实乃天下病患之福啊!”

叶明放下笔,语气凝重:“但这势必会触动比之前教育领域更深、更广的利益网络。太医署、皇商、地方药霸……盘根错节。此事,需从长计议,寻找合适的时机,更需要陛下有刮骨疗毒的决心。”

他望向窗外,京城的夜色深沉。教育改革已呈燎原之势,但医改这块硬骨头,才刚刚开始啃。

他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布满雷区,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却又不得不坚定前行。

因为,这关乎的,是万千黎民最基本的健康与生存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