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而阿秀和陆怀瑾,都消失在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春天,只留下满城百姓,在兵荒马乱中,继续盼着不知何时才能到来的公道。荒年逆袭记

乾元三年,大旱席卷中原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李阿福蹲在自家干裂的田垄上,望着枯死的禾苗,喉咙里像塞着团烧红的炭。家中早已断粮三日,七岁的儿子虎娃饿得连哭的力气都没了,妻子刘氏躺在床上,虚弱得只能偶尔咳嗽两声。“爹,我饿……”虎娃用脏兮兮的小手拽着阿福的衣角,声音微弱得像游丝。阿福摸了摸空荡荡的衣兜,心如刀绞。突然,他想起村后的老林子,那里或许还有些能吃的野菜。阿福抄起竹篓,往老林子走去。林子里阴森森的,枯枝在脚下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他仔细搜寻着,终于发现了一片马齿苋。正高兴时,却听见不远处传来响动。定睛一看,竟是邻村的张二狗带着几个人也在挖野菜。“阿福,这地儿被我们占了,识相的赶紧走!”张二狗晃着手里的镰刀,恶狠狠地说。阿福攥紧竹篓,心里一阵发紧,但为了家人,他硬着头皮说:“二狗,这林子是无主之地,大家都能挖。”“无主之地?我说了算!”张二狗挥着镰刀就冲了过来。阿福本能地举起竹篓格挡,混乱中,他的手臂被划出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直流。但他顾不上疼痛,拼命护住好不容易挖到的野菜,趁着张二狗等人不备,撒腿就跑。回到家,阿福简单包扎了伤口,把挖到的野菜煮成汤。一家人狼吞虎咽地喝着,虽然寡淡,但好歹填了填肚子。夜里,阿福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得想个长久之计。第二天,阿福背着竹篓来到县城。县城里同样人心惶惶,粮价飞涨,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阿福在街头转了一圈,突然发现一个商机:富人们虽然不缺粮食,但他们吃腻了大鱼大肉,对野菜这种稀罕物倒是很感兴趣。阿福立刻返回村子,挨家挨户地收野菜。他用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和村民们交换,承诺等以后有钱了,会加倍偿还。村民们一开始并不相信他,但看着阿福诚恳的样子,又想到家里也没多少存粮,便答应了。阿福背着满满一篓野菜再次来到县城,在富人聚居的街道摆起了摊。“新鲜野菜,纯天然无污染!”他大声吆喝着。不一会儿,就吸引了不少人围观。一位衣着华丽的妇人走过来,仔细端详着野菜,问道:“怎么卖?”“夫人,您看着给就行,只求能换口饭吃。”阿福谦卑地说。妇人微微一笑,掏出几文铜钱买下了一些野菜。这一单生意让阿福看到了希望,接下来的几天,他每天都能卖出不少野菜,赚的钱不仅能让家人吃饱饭,还能再买些粮食去换更多的野菜。随着生意越来越好,阿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野菜贩卖。他发现,把野菜晒干做成腌菜,不仅能保存更长时间,还能卖出更高的价钱。于是,他发动全家人一起制作腌菜,妻子和虎娃负责清洗野菜,他自己则负责腌制和晾晒。阿福的腌菜口感独特,很快就在县城里传开了。不少酒楼、饭馆都来找他订货。阿福知道,这是个扩大生意的好机会。他招了几个村里的年轻人,教他们制作腌菜的手艺,成立了一个小作坊。然而,树大招风。阿福的生意引起了县城里一些商户的眼红。当地有名的富商王有财派人找上门来,威胁阿福说:“识相的就把生意交给我,不然有你好看!”阿福毫不畏惧,坚定地说:“这是我和乡亲们的活路,谁也别想抢走!”王有财恼羞成怒,派人到处散播谣言,说阿福的腌菜不干净,吃了会死人。一时间,阿福的生意一落千丈,订单纷纷取消,作坊里积压了大量的腌菜。阿福心急如焚,但他没有放弃。他挨家挨户地去解释,还亲自带着客户到作坊参观,展示腌菜的制作过程。经过一番努力,阿福终于挽回了声誉,生意比以前更红火了。他没有忘记当初帮助过他的乡亲们,不仅按时偿还了粮食,还带着大家一起致富。他在村里建了厂房,扩大了生产规模,让更多的人有了工作。十年后,李阿福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大商户。他的腌菜生意遍布周边州县,还开了酒楼、粮店。但他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经常回到村里,帮助乡亲们改善生活。曾经那个在荒年里为一口饭发愁的农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一段传奇的逆袭故事。

金融浪潮中的逆袭之路1912年的上海,黄浦江的汽笛声刺破浓雾。十六岁的林远清缩在霞飞路的报摊后,冻得通红的手指捏着一叠《申报》,看着街角银行门口西装革履的人们进进出出,那些锃亮的皮鞋踏过青石板,溅起的泥水总会弄脏他打着补丁的裤脚。“卖报!卖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林远清扯着嗓子吆喝,怀里揣着的窝头早已凉透。突然,一张纸片从报贩们争抢的报纸堆里飘落,他弯腰捡起,泛黄的纸页上印着“股票”二字,配图是外滩高耸的洋行大楼。正看得出神,身后传来尖锐的皮鞋声。“小赤佬,挡道了!”巡捕的警棍擦着他耳畔挥过。林远清慌忙后退,撞翻了报摊。散落的报纸间,那张股票报道格外刺眼。他想起前几日在茶馆听人议论,有人靠买股票一夜暴富,也有人倾家荡产跳了黄浦江。好奇心像颗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夜幕降临时,林远清蹲在当铺屋檐下数铜板。白天卖报挣的钱刚够买两个馒头,他却鬼使神差地走进了“鸿运楼”茶楼——这里是股票掮客们聚会的地方。雕花屏风后,烟雾缭绕中,西装革履的男人拍着桌子大喊:“南洋烟草的股票,下周准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