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架空历史:从天道盘点意难平开始 > 第693章 满蒙之争,元传国玺,皇太极登基,“金”改“大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93章 满蒙之争,元传国玺,皇太极登基,“金”改“大清”

【在史料书籍中记载道,铁岭城被攻破的当日:“血色黄昏,尸横遍地,全城房屋多被大火焚烧,经夜不熄”。】

【七月二十五日晚,南下的蒙古援兵,到达铁岭城附近之后,现发铁岭城已经失陷,许多蒙古人便建议撤兵,或者是等待林丹汗的大军到来之后,再做打算。】

【因为,在此时的蒙古人看来,铁岭城已破,他们再救之已无用。】

【然而,在喀尔喀部的首领贝勒斋赛,与扎噜特部的首领贝勒巴克,商议之下,认为努尔哈赤与后金军,必然会认为他们蒙古人,在看到铁岭城之破,就会撤军的想法。】

【斋赛与巴克两人合计之后,都认为,这是一个他们的可趁之机。】

【于是,在斋赛与巴克两人的带领下,趁着黑夜与铁岭城中的火光与杀戮之时,他们成功的把一万多的蒙古骑兵,埋伏于铁岭城外的秫田之内。】

【在史料书籍中记载道:是夜,蒙古喀尔喀部斋赛,扎噜特部巴克等领兵万余,星夜而来,伏于秫田内。】

......

【七月二十六日早晨,皇太极始终都将,叛将丁碧的献策放在心上。】

【而努尔哈赤依旧认为,只要铁岭城已破,就算蒙古人连夜出兵南下想要进行救援,但蒙古人在看到铁岭城被攻破后,必然就会撤军的想法。】

【于是,皇太极便派出数支有建汉人民夫,组成的牧民队,在七月二十六日的拂晓之时,以民夫与牧民的日常活动方式,出城进行探查。】

【当一支牧民队伍的十数人,在靠近铁岭城外的秫田,想要查看情况之时,突然就遭到了蒙古人的射杀。】

【蒙古人以为,这些都是普通的牧民与民夫,全数射杀之后,他们在此的埋伏,就不知道被后金军所知。】

【然而,当牧民队伍被射杀的时候,皇太极就已经得知了情况。】

【蒙古人的偷袭计划落空,皇太极仅用数支由民夫临时组成的牧民队,探清了蒙古人是否会南下救援铁岭城的重要军事情报。】

【然而,此时的大贝勒代善,认为尚未知南下蒙古的虚实,又不知道是蒙古那一支部族,埋伏在此,又担心是蒙古人的引蛇出洞的计策,便不敢轻易出兵。】

【在《清太祖实录》《满洲实录》等史料记载中,努尔哈赤在得城外的知情况后,努尔哈赤亲赴前线,见蒙古军已暴露,当即驳斥大贝勒代善“若战恐后悔”的犹豫。】

【努尔哈赤直言:“此斋赛兵也。吾恨斋赛有五,今又先杀吾人,何悔焉!”】

【于是,努尔哈赤下令,城中诸贝勒率领八旗精锐,全数出城进行突击。】

【城外大战,一触即发,仅仅万余的蒙古骑兵与数万后金大军,在铁岭城外,展开了一场激战。】

【后金军队凭借骑兵机动性,以及皇太极所以发明的多兵种协同战术,迅速的击溃了蒙古援军与伏兵。】

【大贝勒代善率,因之前的犹豫表现,在开战后,表形的异常勇猛,率领正红,镶红二旗追击至辽河,蒙古军溺死及阵斩者甚众。】

【《清太祖实录》记载中,载:“大贝勒代,率正红,镶红二旗追至辽河,溺水死及阵斩者甚众”。】

【此战,后金军生擒喀尔喀部贝勒斋赛及其二子色特希勒,克什克图等部众。】

【扎噜特部的贝勒巴克,台吉色本,科尔沁部台吉桑噶尔寨等首领及部将十余人,也没有逃脱,以及蒙古精锐五百余人,被后金所俘虏。】

【努尔哈赤将蒙古俘虏,囚禁于铁岭城楼之中,并设宴庆功,庆功会上“令斋赛等匍匐进谒”,当众羞辱其败绩。】

【虽说,努尔哈赤一战击溃了蒙古援军,同时也让努尔哈赤意识到了蒙古问题的,对后金的牵制,将会是阻碍后金政权发展壮大的绊脚石。】

【蒙古人敢在,他努尔哈赤如此威盛之时,竟然还想设伏与偷袭后金大军,就可以证明蒙古人并不惧怕他努尔哈赤与后金政权此时的威名与兵锋。】

【在立完威之后,努尔哈赤便释放了,斋赛的部臣博罗齐等十一人,令其传话:“蒙古兵大败,斋赛及众台吉并兵五百余人悉为我国所擒”。】

【同时,努尔哈赤为了继续分化蒙古诸部,对俘虏也进行了区别对待,释放科尔沁部的巴克于其部下,却扣下了斋赛作人质。】

【直至大明天启元年(1621),双方达成联姻结盟之后,斋赛才被释放。】

.......

【蒙古人敢趁夜设伏,不惧他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大败明军的威名,这让努尔哈赤重新意识到了蒙古的问题。】

【毕竟蒙古与大明不同,蒙古是游牧政权,打不过就可以跑,而大明是民业政权,打不过就只能投降。】

【于是,在对待蒙古的问题上,努尔哈赤继续强化之前所制定政策,对蒙古部族,采用区别分化,联姻结盟,资源贸易等手段进行离间与拉拢。】

【并在后金政权此时所统辖的地域内,对蒙古人给予了优待。】

【此时归附于后金政权的蒙古人地位,几乎与女真人相等,并将蒙古部众编入满洲八旗之中,其地位是后金汉人,无法相比的。】

.....

【大明天启六年(1626),皇太极在后金第二任大汗的争斗中获胜,成为了后金政权的第二任大汗,年号为“天聪”。】

【皇太极继汗位后,依旧采取努尔哈赤制定的政策,继续分化间离与拉拢蒙古各部,并且在与林丹汗的多次军事较量中胜出。】

【在皇太极继位的第六年,即后金政权天聪六年(1632),皇太极亲率后金大军,并联合归附的蒙古各部联军,号称十五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林丹汗的察哈尔部。】

【皇太极要与林丹汗进行决战,决出谁才是漠北草原上的王者。】

【然而,此时的林丹汗所能掌控的蒙古兵力,从最初的三十万多兵力,已不足五万,此时的林丹汗,已经不敢与皇太极进行正面决战。】

【于是,林丹汗率部qq西迁,将最肥沃的东部草原让给了皇太极。】

【然而皇太极并不满足,率军追击千里之后,又让已经长大成年的多尔衮继续带兵西追。】

【皇太极的后金大军,虽未与林丹汗发生大规模的正面决战,但沿途收降了大量察哈尔部众,林丹汗的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

【最终,蒙古最后的一任大汗林丹汗,于崇祯七年(1634),在西迁至青海的途中,因突患天花而病逝。】

【虽说林丹汗在其鼎盛时期,被蒙古各部,尊为蒙古共主,北元大汗,但林丹汗始终,都没有真正完全掌握过蒙古全族。】

【这也是后世人,认为林丹汗会败给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元世祖界。

元世祖忽必烈皱眉:“天道对蒙古部族的盘点,太过简略了。”

“不过也是,蒙古各部族之间的关系,也是向来都是如此,所谓的共主,也不过是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才会叫你一声共主。”

“与华夏中原大地的皇帝相比,那草原上的蒙古共主,根本就不值一提。”

“这应该也是后世的蒙古人,被那什么明太祖朱元璋赶出中原大地之后,无法再团结南下的原因吧。”

最后,元世祖忽必烈的眼光,忽然就变得冷峻了起来:“那努尔哈赤与他们女真人的先祖大金政权,也是被蒙古人所灭的。”

“那么在这一世里,在后世,蒙古人在争取中原天下时,可以输给汉人的皇帝,但绝对不能再输了金人的后代了。”

.....

【崇祯八年,即后金政权的天聪九年(1635),由于蒙古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的得天花病逝后,更多的蒙古部族,都纷纷投向了后金政权。】

【由于,大明王朝的腐败与党争内斗等因素。】

【在皇太极与林丹汗争斗的期间,明朝朝廷并没有,给予蒙古部族与林丹汗,较为直接的援助或军事资助等。】

【大明王朝与蒙古林丹汗的所谓的“联合抗金”,也不过是大明朝廷在推行的“以夷制夷”的策略。】

【加上大明王朝内部的混乱,以及中原民间已经起义不断等,大明官员的腐败,也越加的横行之下。】

【蒙古各部,在没有了名义上共主大汗统治的蒙古部族之后,其它的蒙古人,也纷纷倒向与归附了后金。】

【此时的后金大汗皇太极,为更好地整合蒙古各部,同时也为了巩固满蒙之间的联盟。】

【于是,皇太极在天聪九年(1635)年初,将原隶属于满洲八旗的蒙古牛录与新归附的蒙古部众重新编组,正式设立“八旗蒙古”制度。】

【“八旗蒙古”的旗制,官制与满洲八旗一致,成为独立于满洲八旗的军政组织。】

【但八旗蒙古的最高掌权者为皇太极,八旗蒙古的高层官员的任命,皆由皇太极指定。】

【蒙古八旗的都统官名为固山额真,分别由蒙古贵族与女真贵族,在得到皇太极的任命后担任。】

【在军事上,若无皇太极的命令,即使是蒙古贵族的固山额真,也不得擅自调动蒙古八旗的士兵。】

【由于,蒙古部族与女真部族之间,多年以来,都存在联姻关系,其社会地位,只在满洲八旗之下,远远超过汉人之上。】

......

【大明崇祯八年,即后金天聪九年(1635)四月二十八日,林丹汗之子额哲,在托里图(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向多尔衮率领的后金大军投降。】

【多尔衮在班师途中,得知大元王朝的“元传国玺”在额哲的母亲,苏泰太后的手上。】

【“元传国玺”又称“大元国宝”该玉玺以青玉为材质,交龙纽,印文为汉篆“制诰之宝”四字。】

【皇太极得知后大喜,立即命多尔衮率军护送额哲与其母苏泰返回盛京(沈阳)。】

【“元传国玺”尚未到达盛京,皇太极便动起了心思。】

【因为皇太极与其父努尔哈赤一样,深爱《三国演义》的影响,都认为,欲要成就大业,必然要讲究“天命所归”。】

【如今蒙古归咐,皇太极若是仅仅是接过“元传国玺”,那也只是蒙古各部族名义上的大汗而已。】

【蒙古各部族名义上的大汗,又怎么可能满足到了得皇太极的野心。】

【于是,皇太极在及其谋士合谋之下,便将“元传国玺”与汉代传国玺的传说结合在一起,宣称其为“华夏历代帝王相传之宝”。】

【同时,为了能让自己的“天命所归”更符合天意。】

【皇太极又融入“水克火”的五行学说,将“明”视为火,“清”属水,暗示天命转移至后金,后金政权已经到达了将要更改国号的时期了。】

【而降金汉将孔有德等人,更是借机献媚,拍马屁称“元传国玺”为“汉时所传”,以迎合皇太极的之野心与心意。】

......

【在皇太极授意之下,多尔衮逼迫额哲与其母苏泰太后,交出“元传国玺”,并让其配合完成“传玺大典”】

【大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1635)九月六日,皇太极亲率后金皇后,诸妃,贝勒及满蒙大臣等,以及部分降金汉人。】

【在盛京郊外一百余里的阳石木(今辽宁辽阳附近),举行了后金与大清历史上首次接玺大典。】

【大典中,后金大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下,列阵跪拜,蒙古的苏泰太后手捧“元传国玺”在阵前。】

【皇太极亲自捧起玉玺,率众行三跪九叩大礼,高呼宣称“此玺乃历代帝王所用之宝,天以畀朕,洵非偶然也”。】

【孔有德,耿仲明等降将,立即上表称此玺“乃汉时所传,迄今两千余年,大汗今日得此传国玉玺,乃天命所归。”】

【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1636)的四月十一日。】

【皇太极在手持“元传国玺”之下,在盛京进行了祭天登基为帝的仪式与大典,正式将“金”的国号改为“大清”,将“天聪”年号,改为“崇德”,正式建立大清王朝。】

【在“汉传玉玺”,以及“天命所归”的宣演之下,皇太极正式以“大清”向“大明王朝”宣战,争夺华夏中原王朝,在法理上的正统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