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青山覆雪 > 第268章 无声的安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话说的,林钟显然不会相信,他瞧墨韵的身形,也不过才怀孕四五个月。

新坟的草怎会在这短短几个月内,蹿至六尺高。

但人墨浔不打算多言,他也不会上赶着追问,毕竟二人之间,也没有那么熟络。

那是墨浔生前,他们见过的最后一面,自那以后,他也没再听过有关噬灵族的消息了。

直至某个晚上,他去玉沙的密室翻找白榆人的卷宗时,无意间看到了旁边那卷写着噬灵族信息的竹筒。

他大致算了一下时间,墨浔的孩子应当也有三四岁了,正是启蒙修炼的好时候。

他唤人过来,差那人去打听一下墨浔的下落,最好是能将那孩子接到玉沙培养,假以时日未必不能震一震那今朝榜。

几日后,暗卫传来回复,说是墨浔早已离世多年。且她最后一次出现的地方是在文元城的稻全郡,之后便突然没了踪迹。

“那你怎能确定人已经死了?”

“据暮商宗的暗桩说,曾见过莫姑娘的尸体。”

人当年是在文元城失踪的,而尸体却是在暮商宗出现的。

怎么死的,不言而喻。

暮商宗的那位夫人,可是出了名的善妒,她不允许有任何人威胁她的地位,更不允许半路杀出来个私生子来抢萧旻的位置。

只是她的矛头指错了方向,她应该去解决那个一直给她制造恐慌的人,而不是解决那些和她一样,处在恐慌之中的女子。

林钟念及此,赶忙问起那孩子的下落,暗卫说并未见过墨浔身边带着孩子,那日从暮商宗抬出来的尸体里,也仅有一具成年女尸。

看来,孩子要么是死了,要么是被墨浔藏起来了。

他清楚墨浔这一脉到她这儿已经断绝,她平日里也没有什么经常来往的亲友,那孩子又能被她托付给谁?

他能想到的便是前者,或许还真的应了她当初的那句“是个没福气的”。

毕竟,她自己都尚不能自保,更甭提再去护住一个年幼的孩子,大抵也是跟着她去了。

林钟将干枯的手指轻搭在江洵腕间,缓缓释放出灵力,向江洵体内探去,这种感觉像是在摸索,也像是在挑衅。

江洵的辅灵脉顿时察觉到有外人“侵犯”,那如水流般的灵力顷刻间化作绵绵丝线,牢牢地拴住闯进来的“不速之客”。

林钟赶在那丝线汲取他灵力前,猛地收手,双眸透着异常的兴奋,“不愧是噬灵族后裔,同墨浔的辅灵脉如出一辙。不,你比她更强,你这灵脉像是无底洞,照不进、填不满、摸不透。”

修行双灵脉者本就罕见,而大多都出身于噬灵族。他们的主灵脉用于正常修行,辅灵脉会在掠夺他人灵力时启用。

江洵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他并不知道辅灵脉的存在,自然也从未训练过它。

因此,当别人给江洵传渡灵力时,他的主灵脉会遵从主人的意识,选择按兵不动,接受对方的传渡,但那一直未被修炼的辅灵脉却不会那般听话了。

他们会化作无数丝线,像经络般争先恐后地攀上前去,由于生怕对方给的灵力太少且太慢,所以总是连抢带拿的咬着对方的灵力不松口。

“凡修此道者,下场都无一例外。他们往往会因无穷无尽的欲望得不到及时的满足,而走火入魔。不过,我瞧你这辅灵脉倒是还算纯净。”林钟语重心长地说道。

“还有一点,虽说你是噬灵族后裔,但这一族也只是在修行双灵脉方面比常人更容易些,并非与生俱来。可你既从未修炼过,又缘何会有。”

他当然不是怀疑江洵会撒谎,他只是在猜想墨浔当年都做了什么。

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将那刚出生没多久的婴孩放在临泉村,又是忍怎样的疼痛,将自己的灵脉一丝不落的传给江洵。

她或许是察觉到自己已经被人盯上了,为了不牵连孩子,选择独自行动。

可她独来独往惯了,她想了又想,在这世间好像没有可以托付遗孤的朋友。若真的要说一人,也就只有栾华了,可那姑娘尚且年幼,怎能给她添麻烦。

所以,将其放在一个与她无亲无故又无任何瓜葛的地方,未尝不算是一种保护。至于这孩子以后能不能活,能不能遇到一个给他遮风挡雨之人,就全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江洵只是时不时地点头附和,没有多做解释,也没有多嘴询问。

他突然觉得庆幸,庆幸自己在年少时并不知道辅灵脉的存在,否则以他那时的心性,极有可能会做出掠夺他人灵力的事,甚至会不择手段。

他可能也会成为那个“无一例外”,一步错,步步错。

林钟突然想到一个好笑的事情,调侃道:“说起来,你长这么大,没少撞鬼吧?”

“啊?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看来是了。”

林钟曾经听墨浔提过一嘴有关噬灵族的趣事儿,也不知是不是他们这一族常年修行此术,实在有损阴德,导致平日里哪怕啥都不干,也总能撞见些不干净的东西。

江洵有些尴尬的陪笑两声,好一个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其实,在当下这一刻,在得知自己生母是谁的这一刻,他清楚自己应该有一些情绪奔涌,或喜极而泣,或悲从中来,甚至该像困兽般宣泄积压多年的愤懑。

为什么要要生下他又丢下他?让他平白受了那么多年的苦楚。

然而胸腔里却寂静得可怕,这反常的平静让他忍不住叩问自己:他这反应是正常的吗?或者说,他是正常的吗?

这不是他梦寐以求的真相么?这不是他曾穷尽一生都想追逐的亲情么?可怎得如今都捧到眼前了,他却无动于衷了。

回顾这二十载春秋,遗憾像是细密的针脚缝进岁月里,不甘更是化作行囊里沉甸甸的石头。可每个选择都是他权衡利弊后作出的,每条路也都是他赤足丈量着走完的。

他忽然惊觉,那个蜷缩在黑暗里渴求母爱的少年,早已在时光的锻造中蜕了壳。

他好像,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亲情去丰盈自己内心的小孩了。

虽不圆满,但已无缺。

就在这时,温热的触感从左手传来,带着熟悉的温度。江洵偏头望去,傅钺正与对面的仝舟谈笑晏晏,眉眼间尽是云淡风轻,仿佛周遭一切都不过是过眼云烟。

可藏在广袖之下的双手早已十指相扣,指腹如羽毛般轻轻摩挲着他的手背,一下又一下,像是要把千言万语都揉进这无声的安抚里。

傅钺懂他表面锱铢必较下的赤诚,明白他谨小慎微后的不安,更知晓他重情重义下的柔软。

在旁人眼里他表里不一、心里颇深,而在傅钺眼中,他却像那春日的溪流,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藏万千温柔。

那些无人知晓的敏感与细腻,都被这人妥帖地收进眼底,捂在心头。

整顿饭吃到最后,也没把出行方式统一下来。末了,还是沈亦行拍板定论。

既然中律司规定三日内到达指定地点,那便在此行必经的途中规划好每晚休息的客栈。届时,无论是骑马还是驾车,每日戌时前赶到规定客栈汇合即可。

三日后,一行人抵达荒川。

春风裹着沙粒掠过脚下的土地,江洵等人此番巡查的第一站,是一个名为是七里畈的村子。

村口两面旗帜猎猎作响。玄底金线绣着“中律司”的暗纹旗,与朱红底色的大陈朝旗并肩而立,在风中纠缠出萧瑟的弧度。

陇村长是个四十岁上下的妇人,髻间斜插着木簪,灰布裙裾沾着泥土。她接待众人时礼数周全,回答问题条理分明,既不过分谦卑,也未显出疏离。

只是当一行人绕村巡视时,发觉这街巷间穿梭的皆是女子,就连追逐嬉戏的孩童里,也不见半点男丁的身影。

“陇婶,这村中男子都去了何处?”冬苓开口问道。

陇村长望着身前那棵挂满红绳的老槐树,苦涩的笑意漫上眼角:“不瞒各位大人,整个荒川怕是都找不出几个男女均衡的村子了。”

沈亦行伸手触碰随风轻晃的祈福绳,绳结间还系着褪色的平安符:“可是因为战事?”

“是,都送走啦。”

肃武帝迟迟不愿开战,想要再缓个两年,可他远在上京,自然不知荒川百姓的苦。

朝廷一直没有增派援兵,那么驻守在此地的将军便将主意打在了百姓身上。

从壮年到成年,从十六岁以上到十岁以上,这一来二去,连哄带抢的,全押去了前线。

躲在陇村长身后的小女孩突然探出头来,清澈的眸子里盛满惶惑:“朝廷是不要我们了吗?”

“要的。”沈亦行蹲下身子,柔声回道。

“那为何这么多年来,圣上都不派人帮我们一把?”

“援兵已经在路上了。”

“当真?哥哥没有骗我?”女孩揪着他的袖口,“再不来,阿娘也要被带走了......”

沈亦行掏出一根红绳,将其系在女孩腕间,笃定道:“当真,不会再有人被带走了,阿娘不会,你也不会。”

江洵望着女孩儿担忧的神情,似乎有些明白三皇子为何明明手握虎符,却迟迟没有对着陈尘发难了。

当肃武帝还在京城里隔着奏折权衡利弊时,荒川百姓早已在战火边缘苦苦挣扎。

那些被征走的男子,或许早已化作前线的枯骨,而那些摇曳的红绳,何尝不是悬在每个家庭头顶的催命符?

可肃武帝不懂,或者说是他装作不懂。但陈尘明白,明白百姓的苦,明白将士的难。

他之所以支持陈尘,是因为他要打这一仗,且要痛痛快快地打,毫无保留地打!而不是只能缩在规定的界限内,同那扶瀛小打小闹,实在是憋屈!

他们拿出玄泽等人的画像,让陇村长分发下去,看看有没有村民曾在附近见过这些人。

不久后,一位少女指着迎姗的画像,说道:“我见过这位姐姐!她说我们村里的老槐树让她感到亲切,因为她家乡也有这么一棵,同样都挂着红绳。”

“那你可知,她往哪个方向去了?”江洵弯腰问道。

少女踮脚指向西边,大声道:“那边那边,往那边去了!”

一行人稍作休整后,同七里畈的村民们道别,继续向西行。

此后途经的村落,皆是同样光景:鲜少瞥见男子的身影,可那挂在树上用来祈福的红绳却随处可见。

红绳随风摇晃,一缕又一缕地纠缠在一起,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罩在了每个荒川百姓的头上。

当最后一缕残阳被山峦吞入腹中时,众人在山坳处的村落暂作停留,打算睡上一晚后,再向西深入。

江洵借着火光,看了眼摊在桌前的地图,视线落在一块被朱砂圈起的区域,旁边的空白处标注着“万人坑”三个小字。

篝火噼啪作响,仝舟往火堆里添了根枯枝,火星迸溅间他打着哈欠嘟囔:“这地名听着就晦气。”

坐在对面的老头儿突然发出沙哑笑声,解释道:“早些年啊,那儿可是十里八乡的活水湖。曾听我爷爷说过,每到月圆之夜,那湖面上的波光能晃得人睁不开眼。”

“可也不知从哪年起,湖水像是被地底的饕餮吸干,一夜浅过一夜。更邪乎的是,湖边柳树枯死时,树皮裂出的纹路活脱脱是骨头的形状。”

老头儿朝火堆啐了口唾沫,枯枝般的手指重重戳向地面:“现在倒好,成了方圆百里最大的乱葬岗。运尸的牛车到坑边,牛蹄子直往后缩。那些‘无人认领’的尸首,就这么一层摞一层,骨头堆得比山还高。”

“咦~”仝舟听到后面那句时,不禁打了个寒颤,赶忙用双手搓了搓发冷的胳膊。

江洵凝视着地图上的红圈,仿佛透过它,便能看到昔日波光潋滟的湖畔。

可如今那里荒草疯长,白骨与碎石纠缠,每逢阴雨,呜咽的风声掠过坑底,似万千亡魂在诉说着未尽的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