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茶叶在东汉末年还没兴盛起来,还只是流传于有钱人和权贵中间,贸易更是少之又少,通过海运卖到东南亚或者印度、更西方的也是完全没有的事,这都是要再过很多年才慢慢起来的,好多年后慢慢起来的还有一条重要的茶的商路,在中国后世可能比海外贸易的名号更加响亮,那就是“茶马古道”,我可以运往青藏高原啊,相对于运到欧洲做贵族的奢侈品,茶叶对于青藏高原的居民却是生活必需品,那里的居民吃太多的肉和油脂,茶是最好的解腻饮品,这也是为何茶马古道无论朝代如何变迁都一直坚持下去的原因,高原人自从喝上第一口茶就再也离不开茶了!

让高原人喝茶很容易,高原物产丰富交易也不是问题,唯一的,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运输的问题。该运输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合成问题,一个是运输路线的选择,一个是如何组织运力,最后一个是商队人员的组成。

首先是路线问题,我找孟木和彭羕都谈过去往高原合适的落脚点在哪里,孟木不太了解,只是说需要从云南郡北上,彭羕的见识就要多了许多,他在不韦城(永昌治所)听过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叫做“工布”,工布不是一座城,而是高原边缘的一大片区域,听他讲述这块地区,我推测工布大概就是后世的林芝地区,是爬升到高原的一个过渡地带,那里也有一些适合人类居住的河谷,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存在了,青海和西藏的物资交通在古代确实也是靠着这块地区,也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察隅,就属于林芝,当然了现在察隅可能还不存在,或者只是一个小村落。

其次是运力,进藏的道路崎岖曲折,而且非常之狭窄,货车和舟船是毫无用处的,只能用驼兽,而后世的茶马古道用的是骡子和驴,所以我们就不用去试错了,直接采用驴骡,我抽调各个辎重队和商队最强壮的驴骡来组建运力。

最后是人员,人员自然以原成都商队为主干(不愿再继续跟随商队干的已经解散掉,这些人以成都本地人为主),再挑选一些侍弄牲口的好手作为马夫,然后是额外补充了部分商队护卫,这些新人是从民间招募的健壮的新手,商队护卫还是要比做郡兵危险系数低一些,有些人不愿意做郡兵,却愿意做商队护卫。这些当然不是全部人员,商队第一次去工布时途径云南郡要在那里再征募少量的护卫和马夫,最终到达工布时再招最后一批护卫和马夫,有云南郡和工布的这些人手,商队也就更能适应环境,更容易发现危险,开始人多一些,等发现有高原反应的再去除掉这些人员,高原反应可不是闹着玩的!张慕依旧是商队护卫统领,海格尼尔也还是负责交易(他以后会留在工布的贸易点),成都城的商铺已经被卖掉了,我们做事是不拖泥带水的!

因为驴骡运力有限,商队货物以茶饼、海盐、蜀锦为主,先用海盐和蜀锦扩大影响,再去逐步推广茶叶,高原的羌人自然是知道蜀锦的,这也是一种通常的贸易品,海盐他们可能第一次见,之前蜀地贩运过去的都是井盐,海盐没那么好吃,但蜀地已经严格实行盐铁管制,所以井盐价格一定非常之高,海盐可以替代大部分的井盐市场。具体能够换购回什么物资回来,那就要看具体情况了,对高原地区的了解并不比我们对天竺或者东南亚的了解更多,汉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保守和封闭的一个种族,对边境外的世界没有足够的好奇心!

孟家商队的调整需要时间,见到成效需要更多的时间。

年后郡兵队伍一直在加紧训练,基础的队列和武器训练一直在加大力度,部队越来越有模有样。有鉴于之前战斗出现的指挥上的混乱,我们之前的战斗指挥大多靠吼,我们甚至没有金鼓,部队的进攻和撤退都是靠号角,这玩意简单且不占用地方,却也让我的郡兵更加像蛮夷,而不像正规汉军。为了能更好的在战场上指挥部队,我和部下商量了好几轮,最终确定号角依旧保留,只用在指挥所有部队进攻或者撤退时,如无其他约定,两长一短为进攻号角,两短一长为撤退的号角,平常我们也是如此训练的。另外我们添加了旗帜指挥,各部旗帜都不同,飞龙团的旗帜都是绣着飞龙的,猛虎团的都是绣着猛虎的,不同兵种的旗帜的颜色是不同的,黄色的是重步兵的,红色是远程骑兵的,绿色是近战骑兵的,紫色是轻步兵的,白色是远程步兵的,狂象士部队的旗帜是蓝色的。白色就是不用染色,染色的里面绿色最容易,用草叶就能染色,最难的是蓝色,蒲元调配了很久才做出来。

郡兵从年后就一直在训练,包括旗帜指挥,训练消耗了额外的许多食物,但这是值得的,我要为随时可能发生的战斗做准备,曹刘的汉中之战随时可能打起来!

我有时会去看他们训练,有时甚至会亲自指挥一下,过过瘾,大多数时间我用在自身武功的锻炼上,自从见识了老将严颜的武力后,我就对自己的武力产生了怀疑,每日的锻炼我都坚持了下来,有时是在我的庄园内,有时是在郡兵训练的校场上。

但情报网传来的消息,刘备那边的部队集结和训练就要稀松多了。

自从我送去了三郡的几千部队后,有的郡也有样学样的送去了部队,但送去的部队有的老弱太多。有的则全是临时抓的壮丁,武器装备齐全的没有,各郡都是送人不带装备,甚至大多也不带粮草,刘备也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他留置了许多押运新兵的郡兵,又进行了多轮对各郡府库的粮草搜刮。诸葛亮的内政操作开始结出好的果实,都江堰的疏通带来了更多的粮食,高额的商税带来了更多的资财用来购置和打造军械。后来,刘备强行征召了那些没有主动提供兵源的郡,主要是带走这些郡的郡兵,郡兵的加入提升了部队的整体实力。刘备和手下的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将领在不断训练和优化部队,老弱被安排去修筑城池工事,要不就被分配到辎重队,要不就去官署的铁匠铺去打造装备,年轻体壮的合个兵源则被不断训练,训练力度后面也慢慢起来了。可以说整个蜀地的军事力量和物资储备在向北部集中。

曹操那边也不是瞎的,他们发现边境越来越多的刘备军,也只能不断增加边境的驻军,以对抗刘备军力的增强,对峙越来越严重,但冲突却没发生,刘备可能觉得还没准备好,曹操那边也被釜口之战给打怕了,不敢轻举妄动。

时间就这么拖下去,一下就拖到了下半年,下半年我管辖的三郡还是迎来了我一直担心的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