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四月初,淮安就已经被徐达拿了下来。】
【这个攻城的过程也相当顺利,在徐达抵达淮安的时候,很快就探查到了徐义的动向——他带着军队在马骡港(今马逻村)驻扎,于是立刻决定迅速发动夜袭,不耽搁一点。】
【徐义不知道是没想到徐达能这么果断毫不拖延,还是说根本还不知道徐达的军队已经过来了,总之,基本上没有什么防备,导致徐达的这一场夜袭相当顺利,最终,徐义直接奔逃海上,他军中的百余艘船都被俘获,其余的官员和士卒也全都被俘。】
【外部的军队清剿完毕,徐达便指挥着水军抵达淮安城下,没有花费太长时间,城中就直接选择了投降。】
【如此,徐达缴获了四万石粮草,万余的士卒,以及一千五百匹马,收获颇丰。】
【之后没两天,徐达又打下了兴化。】
【而接着,就又是一次直接投降。】
【韩政——这是朱元璋麾下的将领之一,是在至正二十五年率众归降,不是原班人马也不是早期人马——奉命,前去攻打濠州,理论上, 濠州应该还算是孙德崖的地盘。】
【不过当时,孙德崖已经死了挺久了。】
【于是,韩政直接发动攻城,但虽然他的攻城比较猛烈,可城中的守军也比较坚韧,防守坚固。见常规的攻城法不太好用,韩政便干脆启用了云梯、炮石等器械从四面同时发动攻势。】
【这样猛烈的攻势下,濠州城确实难以支撑,最终,决定投降。】
【这一战,韩政又俘获了一千五百人左右士卒,一百五十匹马,以及三十艘战船。】
【以上,都是在四月十日之前的事情。】
【四月十一日,因为淮安已经被攻克,又迎来了朱元璋的招降使者,因此,徐州、宿州都选择了投降。】
看了这么多交战,李世民确定了:“这元末的混战中,水军的应用远超其他时期。”
秦汉之际那就不用说了,基本上没有什么水军;两汉时期,同样基本没有什么水军,大家都是在陆地上打来打去,攻城守城,野外交战……就算有涉及水面的情况,那也称不上是真正的“水军”。
再然后,两晋……这玩意儿就没必要提,不能说他们对外作战中没有水军,但是内部的各种起义中,水军的数量也着实不多。
到了隋朝和大唐,作为亲历者,李世民也可以非常肯定地表示,在隋朝末年的天下混战中,水军的数量、应用的次数,也远远不能和这元朝末年相比。
可以说,那些重要的核心的战事,基本上也没有水军什么事儿。
重要的还是骑兵。
而至于说从这上面看到的大唐末年……黄巢确实搅动了天下,但他手底下也还真没什么水军。
至于说宋朝……那什么泊之类的,看起来确实和水军有点关系,但貌似在整个宋朝的内部起义中,数量也不占多少。
但是到了元朝末年——一切就好像突然来了个大变。
元朝朝廷本身估计没什么水军,但是他们要收编水军,也就是方国珍这些人;方国珍等人自己跑到了海上建立了基业,然后又重回了陆地开始掺和其中;早年的朱元璋等人,手底下也没有水军,但是这才发展了几年?
朱元璋手底下就有了不少的、战斗力也不低的水军了,而且还都要参与关键战事。
因为朱元璋的敌人们也有不少水军,也在关键战事中大量使用水军。
再有那徐寿辉及天完政权的后续各部,最开始的时候大约也是没什么水军的,但是没多少时日,这些人就也都搞出来了水军——只不过因为地理因素,这边的水军多是在内河,不涉及海上。
唯一没有怎么看见水军活动的痕迹的,就是北面的刘福通韩林儿了。
大约也是因为他们的地理位置原因,那边没有太多的河流需要水军参与作战……
可问题是,要说地理原因,那之前,不论是隋朝末年,还是大唐末年,那些起义军乱军也都是在江南地区乃至蜀中地区活动过啊!
这些地方确实河流众多,非常适合水军活动,但是当年,这些地方的起义军乱军也都很少涉及水军方面,怎么到了元朝末年,这些地方的水军就像是雨后春笋一样,一下子全都往外冒了?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总不能是单纯的一个势力有了水军并且大规模运用后,其他的势力为了不落于下风就也跟着一起展开了对水军的大力建设与广泛运用了吧?
——当然,这估计是原因之一。
但其他原因呢?想要建设水军,那谁都想,可是却不是谁都能真的建设出来的。
需要技术,需要人手,需要钱粮……
是宋朝长期处于南边,所以推动了造船业、航行以及水军方面的发展?
李世民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宋朝身上。
【八月二日,朱元璋发动了对张士诚的全面最终讨伐。他任命时任中书左相国的徐达为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共同领兵二十万,进攻张士诚。】
【在四月份的一系列获胜之后,朱元璋所部牢牢地控制了已经占领的地区,张士诚那边虽然不甘,可也一直没能真的反攻回来。】
【而这种衰落的趋势,便一直持续了下去。】
【八月二十日,常遇春带兵抵达了湖州地区,直接击败了当地的张士诚所部,洞庭山变成了朱元璋所部的据点;八月二十四日,湖州的毗山地区也被朱元璋所部打了下来,张士信不占而退;八月二十五日,徐达带兵到了湖州的三里桥,大获全胜,张士诚所部的参知政事黄宝被俘。】